西南交大出版社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青城山道医文献选辑(第一辑)”正式出版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撰稿:左凌涛 发布时间:2018-10-15
收藏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组织策划的“青城山道医文献选辑”出版项目,在2017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下,从2017年4月项目申报,历时17个月后,已于2018年9月出版面世,与广大读者见面。


1539664040393469.jpg


项目介绍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在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2016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出“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将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纳入国家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开展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普查,抢救濒临失传的珍稀与珍贵古籍文献”,“加强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更多非药物中医诊疗技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使更多古代中医典籍进入世界记忆名录”。


在这种背景下,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立足于巴蜀本土珍稀医药文化资源,以整理出版青城山道医大师王含阳道长的医药遗稿为契机,抢救性挖掘和保护青城山道医文献,并以“青城山道医文献选辑”立项,将具有珍稀性、原创性和不可再生性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千余年经验和智慧累积的青城山道医文献(民间保存的部分手稿和残篇),悉心整理出版,以弥补“道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因保管条件不佳而在民间散失零落之憾,也期望因本项目的推进,能对青城山道医文化整理保护和传续、对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和完善贡献绵薄之力。


“青城山道医文献选辑(第一辑)”由《草木生春》《古方校正·脉诀》两册组成,包含《草木生春》《古方校正》《脉诀》三册青城山道医文献,因《脉诀》篇幅较小,在整理出版时与《古方校正》合二为一。


青城山道医形成、发展和传播虽历时1300余年之久,但留下的医药著述却寥若晨星。这三册道医古籍,是依据青城山道医大师王含阳遗留下的可辨识的部分医用手稿研究整理而成。王含阳生于晚清,重庆江津人,少习儒学,后研医经,杏林沉浮二十余载后,于青城山潜心向道,且以医药施惠当地百姓,是青城山道医的集大成者。在其医药遗稿中,除自己整理的历代道医文献外,还有诸多道门古隐的医药手迹,甚为珍贵。


《草木生春》一书虽为王含阳道长手稿,但据整理文献的医药学专家鉴定,该书实为前代先贤遗珍,王含阳道长手抄笔录以作保存。该书分前后两卷:前卷为“草药集成”,收载以青城山为主要产地的植物药材219种,按药物的自然形态和性质分成12类,计有参类药物8种,花类药物12种,草类药物40种,根类药物24种,头类药物9种,子类药物15种,藤类药物8种,“风”类药物5种,叶类药物6种,皮类药物7种,龙虎类药物6种,杂药类药物79种;后卷为“仙方集成”,利用前卷所举药材组方,就地取材,针对川西地区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对症下药,所列方药涉及面极广,举凡内、妇、儿和外科、五官科疾病均有资料的良方、验方,临床价值和实际意义巨大。


1539664167338765.jpg


《古方校正》是王含阳道长整理校正过的古籍,为玄妙精当的方剂著作。王道长在整理撰写过程中,除收录大量古代经典名方,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中的方剂,还收录了明清时期的医药方剂,除此还将自己的临床实践多年创制的妙方收入本书。本部分在内容呈现上分为“处方释义”“身中八卦”“古法名方”“伤寒口诀”“专治之法”“分治之法”“变治之法”“霸治之法”“王治之法”“终治之法”“外感条例”“中风世外方”“内伤总司方”“疮科验方”等条目,并收录民间良医徐茂昌治疗跌打损伤、接骨续筋秘方33首。其所收载的古方、验方、良方和妙方约300首,所治疾病,以内科常见杂病和外科疮疡及跌打损伤为主,兼及妇科经带胎产乳疾与儿童麻痘惊疳诸症。


1539664183916492.jpg


《脉决》采用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形式撰写而成,为清人所撰,后经王含阳道长整理,成为叙述医理、脉理的医学读本。本部分内容容涵盖二十八脉的体象和主病,句式整齐,句末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其也打破了历代脉书的写作惯例。一般脉学书,先叙述该脉的形状和体象,再说明脉象的特点和主病;而该书指出不同部位的脉象可指示不同的病位。如寸部脉主上焦头面之疾,关部脉主中焦腹胸之疾,尺部脉主下焦腰足之疾。书中还说脉象七表轻按即得,而八里九道须重按才得。四季气候不同,脉象示异。阴毒阳毒,诸病杂症,症候有差,脉象迥殊。诸药所宜,何药治疗何病,均应参考脉象沉浮迟数虚实强弱而定。


1539664196479285.jpg


作者介绍


辑  校:张永平,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八代传人,青城山黄龙观主持,晚清人氏,精于医道。

王含阳,重庆江津人,生于晚清官宦之家,少习儒学,后研医经,杏林沉浮二十余载后,于青城山潜心向道,后继承张永平衣钵主持青城山黄龙观,整理继承大量青城山道医文献,一生崇道业医,笔耕不倦,收集、整理、校正、注释和编撰医道各类著作超过20部。


校  注:谢克庆,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华大典•医学分典•辞章杂章总部》(50万字,2002年),负责四川省科技厅课题《西汉人体经脉漆雕研究》(1998年)。

谢克庆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家族六代行医,自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的研究,并师从著名国医大师王静安行医多年,具有扎实的学识基础和丰富的医学经验。自2002年查访到道医文献以来,其一直积极跟进研究整理,因手稿的写作较为随意,生僻字、不规范简化字、道家秘语、方言夹杂其间,加之保管条件不佳,出现残损,难以释读。谢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且身为文献学博士生导师,精研医古文经典,工诗文书画,通晓青城山本地方言,易于识别这些手稿中的生僻字、独特药名俗称等,加之其与青城山道长们过从甚密,经常与他们就专业问题进行切磋砥砺,能准确地诠释道医精微。 


2747

上一篇:我社“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图书”合作出版工程闪耀第2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下一篇:古人的“小资”生活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