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心理教育能力实训教程

    作者:马勇琼

    本书是玉林师范学院面向培养应用型师范生的实训教材,属于心理学专业。书的每章开始都提出了该章对心理辅导实践能力的实训目标,以“开篇案例”的形式平顺地引出该章的内容;在简述相关理论后,都以“案例”的形式来让读者有更直观的认识;紧随其后是对应此内容专门设计的“自主训练”,便于巩固与应用;在每章结尾,专辟“达标检测”对该章所学内容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检测;最后提供“学习资源”,帮助拓展其知识面及视野。

  •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教学实践与探索

    作者:边明伟

    本书共两篇,第一篇为“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课堂教学与考核”,首先以国家开放大学(成都分部)教学与考核现状为研究背景,继而探讨了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课堂教学与考核的“1+6”的教学支持服务模型。最后进行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课堂教学与考核的实践检验。本篇重点研究面授课堂与网络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与网络平台的延伸教学的有机融合,与此同时,深入探讨混合教学下课程教学与考核的实现路径,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第二篇为“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在线教学活动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在加快城市电大向城市开放大学转型,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的过程中,围绕教学质量提升这条主线,如何构建网上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和适宜交流的学习环境,丰富和活化基于“互联网+”下教学平台的网上非实时导学和实时导学活动,促进和实现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与教师、与其他学习者之间交互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远程教学和教学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 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隐性课程研究

    作者:曾小珊, 著

    本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为背景,以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教师隐性课程为主要研究内容,构建了教师隐性课程问卷调查量表,考察了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的现状以及教师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教师隐性课程的相关性,观察和访谈了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情况、教师课堂组织与管理情况、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从而总结和归纳出大学英语教师隐性课程的特点,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教师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基于创造方法与实践的理论,融合并吸收了创造学、西方创造工程学、TRIZ创新方法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关于人的创新潜能开发的研究成果。书中系统阐述了创新方法的发展从无至有的显性生成过程,包括前技法时代——没有方法的时代;创造技法时代——几百种创造技法诞生的时代;后技法时代——TRIZ创新方法广泛应用与传播的时代,重点分析了基于知识、面向人的TRIZ创造方法理论。
  1. 〖SM(〗创造方法学〖SM)〗
    〖ZDDM(〗〖DM(〗〖HT10.K〗〖DM)〗〖ZD)〗
    〖=DM(〗第一章〓前技法时代〖=〗
    〖BT2〗〖ML〗第一章〓前技法时代
    自古以来,人类用自己的发明创造,改造自然、创造世界,为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人类的发明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创造技法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只要有人类就会有创造, 就会有相应的创造技法,它们表现了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发展情况。研究创造技法的古今差异、把握其发展演化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它开创美好的未来生活。
    人类文明的不同阶段, 有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创造技法。创造方法的发展是从无至有的显性生成过程,包括:前技法时代(公元4世纪至19世纪)——没有方法的时代;创造技法时代(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几百种创造技法诞生的时代;后技法时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TRIZ创新方法广泛应用与传播的时代。
    创造方法发展的前技法时代是指公元4世纪至19世纪的启发法,“heuristics”(启发)源自希腊语“heuriskein”,古希腊数学家帕普斯(Pappus of Alexandria)在公元4世纪首先提出该术语,亦称为探索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搜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快速解决目标问题的一种方法。启发法的内涵实质上是“单凭经验的方法”,是一种没有方法的方法,根据推测、直觉的判断或者只是常识。典型的启发法是偶然发明和试错法(Trail and error,亦称为“试探”或“试凑”)。
    〖BT3〗〖ML〗〖CX2〗一、偶然发明的世纪〖CX〗
    〖HTK〗一粒砂中见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堂。
    〖JY〗——威廉·布莱克
    〖HT〗科学家们怀着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去探索未知世界,由于种种原因,在探索过程中得到了计划外的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偶然性在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中时常遇到。在19世纪及以前,大多数发明都是以经验为根据,偶然地获得了发明的机会。人类科学发展史充分证明,许多震惊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都产生于偶然的顿悟。传说瓦特(Jams Watt,1736-1819)因看到开水冲动壶盖,就悟出蒸汽动力,因而发明了蒸汽机。这一传言,虽不尽可靠,却说明偶然接触到的外界事物,能启迪人的思维,而灵机一动,则可产生惊人的创造发明。如历史上阿基米德因洗澡而发现浮力定律;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中受到启发,从而系统完整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门捷列夫梦中排定元素周期表,等等。19世纪及以前,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皆因偶发事件而致成功,19世纪也因而被称为“偶然发明的世纪”。当然,除了偶然,也得有一个有准备、善于反思问题的头脑,才能抓住往往是一瞬即逝的机会。
    由偶然发现而获得发明的最神奇的例子要算石头污垢清洗法的发明了。意大利保存有许多古代石刻和宫殿,经年累月,这些石刻和宫殿上积满了污垢并形成了滴水嘴,如何清洗这上面的污垢一直是一大难题。美国物理学家阿思玛斯到意大利给文物拍摄立体照片,当他的激光摄影枪“瞄准”这些滴水嘴准备拍照时,只听一声小小的“爆炸”之后,上面出现了一块洁白的地方;污垢吸收了激光能量,在高温高压下气化了,石头把激光反射回去,无任何损伤。这一无意的偶然发现解决了这个长期未解决的难题。〖ZW(〗发明的最初思路是如何产生的〖DK(〗[DB/OL].http://bbs.795.com.cn/5871696562-01-4.html.〖DK)〗〖ZW)〗
    顿悟可算得上是偶然发明智慧中最精彩的部分。通过顿悟、灵感等偶然事件导致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突然的灵感闪现,有时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使整个难题迎刃而解。
    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突然出现的顿悟情景。
    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有一位教师候选人要向大家介绍他的研究成果。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发现第一张幻灯片在屏幕上的位置太低了,于是大家就帮他想办法。一位教授大声问大家:“谁有一本书或是其他什么东西?”有个人说他有一本书,那位教授又对大家说:“不行啊,这本书太厚了,这样幻灯片的位置就会太高了。”那位教授再对大家说:“不行啊,这本书太厚了,有没有薄一点儿的?”于是大家又赶紧找薄一点儿的书。过了一会儿,另一位教授喊道:“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然后他走到幻灯机前,拿起那本书,从中间翻开,垫在幻灯机下面,然后,他看了看所有的人,摇着头说:“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屋子的博士中,居然没人会翻书!”
    在上面的情境中,某个人突然意识到该怎么做的时候,就像是恍然大悟一般。这种恍然大悟——“啊哈!”经验——就是所谓的顿悟(insight)。〖ZW(〗问题解决心理学〖WW(〗[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d4f090100jlje.html.〖WW)〗〖ZW)〗它表现为明显的一瞬间的灵感状态的来临。
    在那个时代,人们主要注重发明的成果,而对发明的过程研究很少。心理学家大都认为,发明是由偶然顿悟产生的,来源于突然产生的思想火花。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之一W〖DK(〗.〖DK)〗柯勒曾用黑猩猩做实验,用七年时间研究猿猴的学习和智力问题,并且指明了“顿悟”现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顿悟思维方法是创造主体应当具备的理论思维方法,顿悟思维方法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中的确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当认识到研究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依赖于顿悟和灵感产生想法的偶然性发明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偶然发明的顿悟和灵感火花很可能不会突然迸发。因为它具有以下特征。
    突发性,即随机性:不能意识到何时、何地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灵感既不能像逻辑思维那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意识地推导出来,也无法主动自觉地进行搜索。灵感是由人们在长期思考后因完全意想不到的原因而自发、触发或诱发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出现没有任何的预感,难以预料、难以捉摸。例如,有一天,爱因斯坦正在朋友家的饭桌旁与主人讨论问题,忽然来了灵感,他便立即拿起笔并在衣袋里摸纸,但是没有摸着,于是他竟迫不及待地用手指蘸奶油在新桌布上写下刚刚浮现于脑海的公式。
    瞬时性:顿悟的偶然出现就像闪电一样,刹那间闪过人的脑际,瞬息即逝。我国宋代诗人潘大临,一次诗兴勃发,刚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这一妙句,忽然催租人到来,打断了他的诗兴和思路,后来,他虽绞尽脑汁地想,但再也写不出一句恰当的续句。
    飞跃性(不连续性),即其思维过程及出现的结果与平时的思维不是一种连续的、自然的进程,而是一种产生了质的飞跃的过程。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其实正是指思维过程的飞跃性。
    灵感说和顿悟说都把创造看作内心的瞬间完成,由于其突发性、随机性、跳跃性、兴奋性,甚至稍纵即逝等特征,而忽视了创造的过程性,因而,也给创造过程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导致人们认为创造是少数人的特权,只有少数有创造天赋的人才能从事创造活动,而大家都只能望而却步。当然,创造技法绝不是以偶然而又不可思议的“灵感”“顿悟”所能概括的,对于复杂的问题单凭灵感和顿悟是远远不够的。
    难道我们要等待百年获得顿悟?
    〖JZ〗〖XCimage4.tif〗〓〓〖XCimage5.tif〗
    〖JZ〗〖HT5"H〗图11〓灵感和顿悟〖HT〗

    〖BT3〗〖ML〗〖CX2〗二、 试错法〖CX〗
    〖HTK〗我并没有失败过一万次,只是发现了一万种不可行的方法。
    〖JY〗——爱迪生
    〖HT〗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发明的方式已从生产过程中偶然的“试错”方式逐步转变为发明家有意识的“试错”实验方式。韦特海默在其《创造性思维》一书中指出:“人们永远无法预测什么时候会出现成效卓著的建议。……在解决问题中,思维者本人仅是对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做出判断。他的态度和动物的尝试差不多。……不同的是尝试只在想象中进行而不是真正的行动。总之,这是一系列尝试错误的过程,通过联想提供一些建议。”〖ZW(〗韦特海默.创造性思维[M]. 林宗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7.〖ZW)〗当然,试错的方法在动物的行为中是不自觉地应用的,在人的行为中则是自觉的。
    哲学家波普尔在科学知识增长四段论图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试错法,即不断选择各种解决方案,面对问题时,问题解决者尝试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从错误的解答中找出问题的关键,最终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它的本质是排除法,具有试探性、批判性、检验性三大特征。运用试错法,依据经验不断尝试可能的解决方案,直到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所有可以尝试的方案都已试完,整个试错过程结束。试错的策略有两种:按优先次序或按随机次序。按优先次序试错,首先尝试最有可能的方案,接着尝试可能性稍微次之的方案。按随机次序试错,采用随机的方式来尝试可能的方案,如图12所示。〖HJ〗
    〖JZ〗〖XCimage6.tif〗〖TS(〗图12〓试错法解决问题过程〖TS)〗
    试错法,提出了“人在错误中学习”的口号,为科学方法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但究其本质,这仍是一种没有方法的方法。
    如图13所示,设计人员根据经验或已有的产品沿方向1寻找解,如果扑空,就调整方向,沿着方向2寻找,如果还找不到,再变换方向3,如此一直调整方向,直到第N个方向碰到一个满意的“解”为止。这是最原始的求新方法,也是历史上技术创造的第一种方法。
    〖JZ〗〖XCimage7.tif〗〖TS(〗图13〓试错法模型〖TS)〗
    对于发明创造而言,试错法的成果在19世纪是非常卓越的,电动机、发电机、电报、电话、收音机、变压器、照相机等的发明都是由试错法产生的。从尝试错误中寻求成功是发明家长久以来最常使用的问题解决方法,连发明天才爱迪生也没有其他的捷径,试错法效率很低,以致陷于问题的同一层次中。爱迪生,一生中有一千多项发明创造,爱迪生认为他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他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事实上,爱迪生的实验大多采用了试错的方法,爱迪生也因此被认为是依靠试错法成功的典范。爱迪生在电灯的发明实验过程中试错失败了7500次,为了寻找白炽灯的耐热材料,他和助手们试验了各种金属、石墨、木材、稻草、亚麻、马鬃以至人的头发等1600多种材料。经过千百次的试验,最后他终于利用碳丝做成了灯泡,成功地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后经进一步努力,爱迪生又完成了一整套配电系统的研制任务。从此,电灯便逐渐代替了煤气灯。
    他的名言“我并没有失败过一万次,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也被广为传诵。但这种成功也没什么规律可言。19世纪末,爱迪生改进了试错法。他把一个技术问题分为几项具体课题,即子课题。爱迪生的试验工厂近千人,工人也分组对各项具体课题尝试各种解决方案,这就大大地缩减了尝试的时间,增加了尝试的有效性与成功的可能性。
    固特异是另一个利用试错法的典型人物。查尔斯·固特异( Charles Goodyear) 花了他一生的心血去研究制造橡胶的方法。有一天,他买了一个树胶救生圈,决定改进用来给救生圈打气的充气阀门。当他带着新的阀门来到生产救生圈的公司时,那里的人们告诉他,如果他想发财的话,就应该去寻找改善树胶性能的方法。当时树胶仅仅用作布料浸染剂,如当时非常流行的查尔斯·马金托什发明的防水雨衣(1823 年的专利)。生树胶存在很多问题:它会从布料上成片剥落,完全用生橡胶的制品会在太阳下熔化,在寒冷的天气里会失去弹性。查尔斯·固特异对改善树胶的性能着了迷。他瞎碰运气地开始了自己的试验,身边所有的东西,例如盐、辣椒、糖、沙子、草麻油甚至菜汤,他都一一倒进树脂里去做试验,他认为如此下去,他早晚会把世界上的东西都尝试一遍,总能在这里面碰到成功的组合。查尔斯·固特异也因此负债累累,家里只能靠土豆和野菜根勉强度日。但是,他仍然奇迹般地成功开办了一家小店铺,货架上摆放着成百双光彩夺目的橡胶鞋套。但是在一个炎热的天气里,它们就全部融化了,变成了难闻的半液体状混合物。据说,那时如果有人来打听如何才能找到查尔斯·固特异,小城的居民会这样回答:“如果你看见一个人,他穿着树胶大衣、树胶皮鞋,戴着树胶圆筒礼帽,口袋里装着一个没有一分钱的树胶钱包,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查尔斯·固特异。”人们都认为他是疯子。但是他顽强地继续着自己的探索,直到有一天,当他不小心把一块橡胶掉进硫酸里,捡起来后发现树胶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第一次获得了成功。此后他又做了许多次“无谓”的尝试,最后终于发现了使树胶完全硬化的第二个条件是加热。1839 年,橡胶被发明出来。但是直到1841年,查尔斯·固特异才选配出获取橡胶的最佳方案。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来购买他的专利,他同意了,但是却毫无经验,以惊人的低价把专利卖给了企业。他逝世于1860 年,身后留下了20万美元的债务。与此同时,世界上已经有6万名工人在各个大工厂里制造500多种橡胶制品,而每年生产的橡胶产品价值达800万美元之多。
    查尔斯·固特异的一生只解决了一个难题,对于他而言,要获得“发明的技巧”,一次生命的时间远远不够。实际上,甚至在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也是非常幸运的,大多数发明家在解决类似的难题时,往往搭上一生的时间也没有任何结果,他们也就不被世人所知晓。
    关于发明创造活动,过去有一些传统的说法。有人说:“一切出于偶然”;有人认为:“一切归功于天赋”; 也有人断言:“一切取决于勤奋,应该坚定不移地尝试各种解决方案”……这些说法不无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试错法本身并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发明创造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发明家的机遇与个性品质,并非所有的人都敢于做出奇异的尝试,并非所有的人都勇于承担重任并锲而不舍。当然,一千个挖土工人挖土的数量与质量绝对优于一个挖土工人。但是,无论怎样,掘土方法本身并未改变……
    回想一下电影和小说里描述的主人公们在解决疑难问题时是如何表现的:“如果这样做呢?……不对,这样行不通,试试另一种方法……也许,可以从另一方面切入问题?……这样也不行,再试一试……”〖ZW(〗里萨拉马托夫.怎样成为发明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ZW)〗就像走迷宫图一样,必须一遍又一遍查找可行路径。一个人在黑暗的迷宫中摸索,或许,会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或许,会撞得头破血流。这样的探寻和摸索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灵感之灯乍现,照亮了未知的答案。可是, 灯在哪里?这种灵感可能在经过20 次、100次、10000次尝试之后才会出现,有时甚至根本不会出现——因为生命毕竟有限。
    〖TPimage8.tif,BP#〗〖TS(〗图14〓迷宫〖TS)〗
    试错法主要是在设计问题的约束范围内,依赖于设计师的知识和经验,从问题出发寻找解的过程。此过程需经过不断地尝试、修改、再尝试、再修改直到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中不断反复,有时甚至要返回起始点,重新进行搜索。限于设计师或设计团队的知识约束,试错法往往很难得到问题的最优解。
    试错法适用于比较简单、经过良好定义且搜索方向比较明确的开放式设计问题,对于没有经过良好分析和定义,需要发挥创造性的复杂设计问题,试错法往往无能为力,且暴露出很多缺陷,主要有:解决问题周期比较长;单位时间产生有效方案的效率太低;没有保证得到所有可行方案的内在机理;超出设计师工程或科学知识以外的方案可能被淘汰。
    人们曾经认为,提高创新有效性的方法是增加尝试次数,那么就需要加快方案筛选速度。很快人们就发现,即使在非常快速的情况下,对方法进行穷举筛选,对于解决创造性问题来说仍然无济于事。试错法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大量的牺牲和浪费许多不成功的样品。错误尝试不能保证在短期内解决问题,画家知道要用多长时间画完一幅画,作家知道要用多长时间写一本小说,而用“错误尝试”法的发明家说不准要用多长时间他才能解决一个问题。答案可能会在今天找到,也许一生都不能找到。你能想象一个发明部门里的雇员都在用“错误尝试”法解决不同的发明问题吗?人们坐在那里思考,随机地选出一个或另一个变化。
    心理学家试图通过研究从熟睡状态到清醒状态的转换,找出顿悟和直觉的源泉,类似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还没有结果,顿悟和灵感可遇不可求;“错误尝试”法要考虑事情的所有可能性,我们没有太多的资源支撑试错。完全依赖顿悟和灵感的偶然发明的时代业已过去,依赖少慢差费的试错法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时代也已经结束了,现在是该采用新的创新方法的时候了。

    〖LM〗〖HT〗〖HJ〗
    〖=DM(〗第二章〓创造技法时代〖=〗

    〖BT(23〗〖ML〗第二章〓创造技法时代〖2*2〗
    〖ML〗〖CX2〗一、创造技法时代的诞生〖CX〗〖BT)〗
    〓〓〖HTK〗代表本世纪人类进步的两个主要标志是电子计算机和创造技法。
    〖JY〗 ——美国《科学与人》杂志
    〖HT〗进入20世纪后,随着对创造过程和创造方法的不断研究,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通过何种方法可以开发大众的创造力,推动各行各业创新发展?能否把那些创造过程中令人感到神秘、原为个人所特有的想法,变成对每人都适用的东西?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亚当斯在A Guide to Better Ideas中指出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向:产生尽可能多的观念和想法,从中挑选出最有魅力的解决方案。对于初学创造的人而言,如何才能产生大量的观念和设想?——这就是创造技法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这些实践性问题的探索,创造技法的时代也就应运而生。美国《科学与人》杂志曾指出:“代表本世纪人类进步的两个主要标志是电子计算机和创造技法。”
    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人们开始热衷于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的探索,并从经验出发,以案例研究为主,总结提炼出了许多创造方法。1938年,创造工程之父奥斯本提出了激发集体创造力的著名的“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也称智力激励法,成为创造技法发展史上的首例技法。此外,他还制定了简便实用的“奥斯本检核表法”。后来,他相继撰写了《思考的方法》《所谓创造能力》《实用想象》等专著,丰富了创造力开发的理论基础。奥斯本还将创造力理论与技法“深入到学院、社会团体和工厂车间,组织大家运用这些方法,在美国形成了一个开发创造力的热潮”。1942年, F.兹维基制定了“形态分析法”;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水下声学实验家、科学家W.J.戈登制定了以隐喻类比为核心的“综摄法”,综摄法的诞生在创造技法发展史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ZW(〗简红江.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ZW)〗1954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R.克劳福德制定了“特性列举法”,并首次在大学讲授他的方法。这些创造技法广泛应用于美国生产与生活之中,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社会创造技法的普及与创造力幵发。
    在日本,创造技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为日本创造技法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必要的创新机能。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创造技法得到较快发展与应用。1965年,日本建筑大学川喜田二郎制定“KJ法”,这是组合与归纳的全新应用。〖HJ1.7mm〗
    1969年,片山善治提出“ZK法”。1989年,创造学家高桥浩提出“中山-高桥法”(NM-T法)。此法主要是抓住关键词引发一系列类比联想,通过分析达到创造设想的目的。1977年,市川龟久弥出版了《创造工学》,该书以等价变换理念为核心,从概念、理论基础、科学、技法、等价变换流程活动技巧实例等五大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创造工程理论体系的特色。同时,在“头脑风暴法”的基础上,日本广播公司开发了“NBS法”,三菱公司开发了“MBS法”等。日本创造技法的发展与应用,使日本成为具有较强创造力国家。〖ZW(〗简红江.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ZW)〗
    自美国创造技法引入德国以后,为适应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对所引进的创造技法进行了改造。如鲁尔巴赫将“头脑风暴法”改造成为“默写式头脑风暴法(635法)”;将“综摄法”改造成为“视觉综摄法”(与图像一起使用,产生隐喻类比)。在亚琛工业大学,柯勒以物理算法为核心创制了变换合成方法。JH舒尔茨制定“自律训练法”,F汉泽制定“概念组织法”,等等。这些创造技法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德国创造力研究的热情。20世纪70年代,霍斯特·格什卡在巴特尔研究所创办了创造力研究室,与同事们一起研究多种技法及其应用。
    创造技法就是利用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出来的用以提高创造能力的各种规则、技巧和方法的总称。它是根据创造活动的客观规律总结而成的,是有利于导致创造性成果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属于方法论范畴,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到20世纪末,已被创造学家们总结出来并在创造工程实践中付诸应用的创造技法已达300余种。好的方法可以使知识升华,使知识为人所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经济、技术、生产领域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术领域,人们学会了用创造方法来促进发明。至20世纪末,短短的六十年人类所获得的发明创造成果超过了过去五千年的总和。这表明“创造技法”对人类自觉进行发明创造活动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技法时代,一些发明技巧的掌握和传授,可以直观地指导人们的创造实践,往往可以收到茅塞顿开、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为打破创造的神秘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发明是一种从偶然发现到对新技术问题有计划地精心研究的过程,因而越来越强调有关发明创造的方法。他们利用创造学技法,不断创造出了技术奇迹,也创造出了经济奇迹。
    技法时代关于创造过程的研究成果,大都基于创造工程学的层面,是以西方心理学理论研究为基础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心理因素方面。如头脑风暴法等,更多的是依赖心理因素,创新结果往往依赖于参与者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其想象力。创造技法的实质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而不是必然导致创造性成果的固定程式。于是,现代西方创造工程学又从技术创新过程入手,分析和研究了创造技法和思维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探讨了把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嫁接或移入技术创新的过程。
    〖BT3〗〖ML〗〖CX2〗二、创造技法的分类〖CX〗
    现在世界各国提出的创造技法或理论已有三百多种,其中常用的有一百多种,最常用的约三十种。这些方法对于从事创造创新活动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各种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局限性和适应范围。为了便于学习使用,人们对其进行了分类,面对几百种创造发明技法,如何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技法分类系统,这是一个难题,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多数技法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方式总结出来的,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第二,各种技法之间并不存在线性递进的逻辑关系,形成统一的体系较难;第三,创意思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心理活动,其规律还未得到充分深刻地揭示,难免出现各执一端的状况。这样,各种技法在内容上彼此交叉重叠,既相互依赖,又自成一体,这给全面系统化带来较大的难度。尽管如此,许多研究者还是作出不少努力,提出一些分类方法。
    六分法:日本电气通信协会在其编写的《实用创造性开发性技法》一书中,曾将常用的29种技法分成六类:
    自由联想法:包括头脑风暴法、KJ法等;
    强调联系法:包括检核表法、焦点法等;
    设问法:包括戈登法、特尔菲法等;
    分析法:包括列举法、形态分析法等;
    类比法:包括提喻法、等价变换法等;
    其他法:包括网络法、反馈法等。
    三分法:日本创造学会会长高桥诚先生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式中的分类方法,按照思维的方向,把创造技法分成三类。
    扩散发现技法是指能使创造者充分展开想象,进行思维扩散,在产生大量设想的基础上诱发创造性设想的一类创造技法。该法主要是寻求问题所在,再提出设想,包括自由联想技法、 强制联想技法、类比发现技法、特殊发现技法、问题发现技法、面洽技法、搜集情报工具技法等。
    综合集中技法是指在搜集情报信息的基础上整理、筛选,或在大量创造性设想的前提下分析比较,从中作出有效选择的一类创造技法,主要是搜集情报,或者用于依照顺序来解决问题,包括一般综合技法、卡片式综合技法、技术开发技法、销售技法、预测技法、计划技等。
    创造意识培养技法是为解决各种问题而培养创造意识的方法,包括集中精神技法、协商技法、心理剧技法、思维变革技法等。
    二分法:按参与人数将创造技法分两类:个人技法和集体技法。
    个人技法是指单独的创造者即可实施的创造技法,如缺点列举法、自由联想法、卡片法等。
    集体技法是指通常由若干创造者共同实施的创造技法,如头脑风暴法、综摄法等。
    国内有学者把思维过程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并进而以此为依据对创造技法进行了分类,如图21。〖HJ〗

    上述的分类方法各有特色,但由于各创造技法并非彼此完全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不少技法之间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情况;另外有的技法内容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可归入不同的类型,因此将技法进行严格分类,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
    在众多创造技法的分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刘仲林教授的分类方法,他在《中国创造学概论》一书中提出 LZ 分类法,即将创造技法分为四大类:联想系列技法、类比系列技法、组合系列技法、臻美系列技法。从汉语拼音的角度来说,联想、类比第一字母均为 L,组合、臻美的第一个字母皆为Z,故可将上述技法分类称为 LZ分类法。〖ZW(〗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ZW)〗〖HJ〗
    〖JZ〗〖XC0201.tif,JZ〗〖TS(〗图21〓创造技法分类〖TS)〗
    在四大创意技法系列(族)中,联想是基础,类比、组合是进一步发展,属于中间层次,而臻美是最高境界、最高层次,其间的关系如图22。本书将以 LZ 分类法对创造技法逐一进行介绍。
    〖JZ〗〖XCimage9.tif〗〖TS(〗图22〓LZ分类法〖TS)〗
    〖BT4〗〖ML〗(一)联想系列技法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现实世界只有一个,而想象力却可以创造千百个世界。”
    联想这一概念及其规律,始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提出了联想三大定律:相似律、对比律和接近律。〖HJ2mm〗
    相似联想:由一事物的触发而引起与该事物在形态上或性质上相似的另一事物的联想。由相似联想而引起发明创造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由虎想到了猫;由橘子想到柚子;由橡胶发泡联想到冰棒发泡(雪糕的发明);由眼影膏想到蜡笔(新型蜡笔的发明),这都是相似联想。又如,屎壳郎与耕作机:四川省有个姚岩松,他意外地发现屎壳郎能滚动一团比它自身重几十倍的泥土,却拉不动比那轻得多的泥土。他曾开过几年拖拉机,他联想到:能不能学一学屎壳郎滚动土块的方法,将拖拉机的犁放在耕作机身动力的前面,而把拖拉机的动力犁放在后面呢?经过实验他设计出了犁耕工作部件前置、单履带行走的微型耕作机,以推动力代替牵引力,突破了传统的结构方式。
    对比联想:由于事物间的对立点、相反点而引起的联想。例如,看到好就想到坏;看到黑就想到白;看到慢就想到快。引起对比联想的两种事物一般都属同一范畴。例如,看到夏就想到冬,夏与冬都是季节。因此,对比联想对我们全面的、从整体上看问题是很有好处的。 例如,由圆形西瓜想到方形西瓜,就是一种对比联想。
    接近联想:由于事物空间和时间特性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例如,星—月,苹果—苹果树。相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次在大雨中赴好友寿宴,酒后主人请他提诗贺寿,郑板桥不假思索,提笔便在纸上写了“奈何”二字,弄得满座惊讶,担心出言不吉。哪知郑板桥紧接着又写了“奈何”“可奈何”两句,众人更加惊奇。郑板桥不顾这些,落笔又写下第四个“奈何”,接下来龙飞凤舞,挥就全诗。众人一看,却是首绝妙的贺寿诗:“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近日雨滂沱。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郑板桥巧接回环,众人为之折服。室外大雨如注,仿佛为李公祝寿,也为郑公叫好。郑板桥便是无意中启用了接近联想。从“雨滂沱”到“寿更多”,所接近的只是一个“多”字,一般人恐难想到。
    联想在创造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许多奇妙新的观念和主意常常由联想的火花首先点燃。日本有位技术员,在特种钢厂工作,加班加点却怎么也轧不出合格的产品,钢材一经轧棍,就出现裂纹,使人大伤脑筋,交货日迫近,火烧眉毛,他疲惫不堪地回家,当他在厨房喝水时,无意中被妻子擀荞麦面的姿势吸引了。面团被放在面板上,擀面杖来回灵活地擀,这一刹那, 他想到了轧钢的新方法,不久获得了专利。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