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四川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指南

    作者:四川藏区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为加强高速公路建设施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好事中环境管理,响应交通强国及标准体系建设系列决定要求,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升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四川藏区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编写了《藏高公司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针对高速公路主体工程施工、临时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临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现行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的基础上,充分吸纳省内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成果,结合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研究了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政策法规及风险识别,总结了近年来工程建设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艺、设施、设备和管理制度措施,体现了现代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指南》共六分册,分别为:第一分册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价、第二分册工程技术、第三分册工程造价、第四分册建设管理、第五分册政策法规汇编、第六分册是通用参考图,适用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高速公路项目配套连接线或代建项目也可参照使用。

  • 西南山区煤与瓦斯突出隧道施工技术

    作者:王明慧, 张忠爱

    渝黔铁路天坪隧道地处重庆与贵州交界,为典型的西南山区隧道,其瓦斯压力为3.58~3.67MPa(突出判别值0.74MPa),为瓦斯突出隧道,施工中存在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为确保天坪隧道安全、快速、高质量地施工,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于2013年设立专题科研项目“瓦斯突出隧道修建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解决天坪隧道修建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天坪隧道的修建保驾护航,力争将我国高瓦斯隧道的修建技术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西南山区煤与瓦斯突出隧道施工技术》主要阐释了瓦斯突出隧道的工程技术与工程方法,包括瓦斯抽放防突、揭煤、节能通风、监测、无轨运输、机制砂气密性混凝土、安全管理等技术。本书研究的内容为国内隧道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技术人员提供了借鉴,并成为引导隧道修建技术的发展、促使隧道技术人员不断深化研究与实践的参考。

  • 山区高速公路地下立交建设与运营关键技术

    作者:王晓方,张伟,杨林,王安民,唐生炳,王少飞

    本书为学术著作,对地方公路建设与运营关键技术实践进行了总结。本书依托云南香格里拉至丽江高速公路虎跳峡地下互通式立交工程,对其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结构复杂、隧道开挖断面大、结构型式多、施工工艺要求高、交通组织困难以及运营养护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虎跳峡地下立交路线设计的关键指标要求、交通安全对策、结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体系、运营通风与防灾关键技术等重要内容。本书知识点系统完整,循序渐进,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工程实际,为国内类似工程提供了良好借鉴,可供公路隧道设计、施工、科研、监理等相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横山草堂文集》由萧氏史话、科学研究、学术论文、专题编撰和科学译文等五篇组成。史话篇介绍作者的身世、家庭变迁与当前美满家庭的现状。科学研究篇中介绍“具有预应力镫筋的薄腹板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研究”专题的科研内容。学术论文篇中包含与铁路桥梁墩台设计算有关的论文,其中三篇关于柔性墩,一篇关于地震区桥墩台,目的是让全路桥梁勘测设计人员对这些新型桥墩台都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并能从事正规的勘测设计。专题编撰篇中系...查看更多
  2. 自  序 
    横山草堂于明景泰七年(1456)始建于无锡市横山(今雪浪山)之麓,位于今横山寺所属地域内,距今已有五百五十余年历史。清道光二年(1822),高祖玉田公移建横山草堂于横山之南一里许的烧香浜,与既有厅堂崇古堂、九如书屋、稻香居等构成“三堂一斋”,和暨后花园的九进四十余间豪宅一座。豪宅已历经近二百年的沧桑,又遭“文化大革命”之痛,其风采已不可同日而语。20世纪80年代初,无锡市各界慧眼识宝,无锡市人民政府核定横山草堂在内的豪宅为无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集冠以横山草堂之名,乃尊祖规之举。昔十一世叔祖光绪,曾刊印《横山草堂文钞》以录其生平著述。先祖焕梁亦于民国三年(1914)自刊《横山草堂杂钞》一书涵其所著。
    《横山草堂文集》共有萧氏史话、科学研究、学术论文、专题编撰和科技译文等五个篇章。萧氏史话篇中的《萧氏〈横山草堂〉家传》,记叙了世祖们对当地历史、社会、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名闻乡邑的书香门第形成的史实。
    随着无锡经济建设旅游事业的迅速崛起,现今烧香浜已拆迁殆尽,拟在原地围绕横山草堂新建由无锡市文物局参与的,万达文化旅游区项目,总投资210亿元,唯有横山草堂故居伶仃孤立。烧香浜行将被遗忘,在《家传》中虽有当今人们知之甚少,录之于文者更少的有关它在最繁荣年代的历史、地理盛况的描绘,但面对当前景况,那只能看作是片言只语,而非浓墨重笔的评实写照,对此深感自责。
    《萧氏〈横山草堂〉家传》之重点是记述母亲张秀英在托住正在下沉的家业过程中所作出的功绩,以示后人。事发1935年,祖父母、父亲三人同年相继辞世,全家只剩母亲和八个未成年的子女。丧事不仅债务缠身,而且基本断绝了家庭的经济来源,家境开始沉陷。面对此等惨景,看似目不识丁,缠足女辈的母亲,由于出身名门,思路清晰,胆识过人。痛定思变,深谋远虑地构架出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治家措施,并以超强毅力挑起振兴家业的重担。
    母亲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发展生产以开源。先以自己的特长苏绣工艺开始创收,继之常领子女开展无须太多劳动力的家庭副业,接下来大力发展旱田农副业生产。母亲苦于缠足,下不得水田,无法带领子女从事水田生产。但母亲智足多谋,竟从舅家借到长工一名,前来专职指导子女们从事水田操作技术,从此逐年扩大水田耕作面积,获取了最高收益。
    在节流方面,采取缝缝补补又三年之法;主食吃饱,副食从少,不花钱最好的方法实施最大限度的节流。开源节流,使得每年都有小余。几年以后,债务得到偿还,精神压力得以消除,正在下沉的家业开始复苏。
    为了日后振兴家业、后继有人,母亲远见卓识,将三岁丧父的幼子,五岁送到小学去读书,直到二十一岁大学毕业,为振兴家业创造了条件。虽然母亲未能亲眼目睹振兴后的家业盛况,但在嗣后各自成家立业的四姐弟共同努力下,母亲的遗愿终于实现了。今日之横山草堂一家无须再归属于书香门第之列,而可称之为阳光之家,它可与业已核定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横山草堂相匹配、相融合,为此,母亲真的可以含笑于天国了。
    横山草堂由于各种原因,业已成为家徒四壁的残破陋房,人们对它已是相当陌生,与核定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现实极不相称,所幸有了解和爱护横山草堂历史的友人,尤其是一大批长期从事于考古研究的老专家,如王晓羿先生。为此,作为横山草堂的后裔,我有责任向世人提供它的文化历史遗产,以餍读者。在《萧氏〈横山草堂〉家传》中简要叙述了一、望族名人,社会活动家辈出的世家,二、书香门第,著书立说世家,三、助人为乐,行善积德的慈善世家,四、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世家,五、造福人民,现代桥梁世家等五方面,用此印证前文所述横山草堂世祖们及后人对当地历史、社会、经济及文化等方面作出的贡献。
    科学研究篇中转载了中苏合作丰台科学研究基点专题之九的《具有预应力镫筋的薄腹板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研究》一文,其中凡是本人未全过程参与的试验研究项目,在此仅作简介,以便读者对本专题有一个全貌的了解。本专题的苏方负责人是M.C.鲁登科工程师,中方负责人是唐山铁道学院桥梁隧道系主任张万久教授。由于事后苏联撤走苏联专家和“文化大革命”时张万久教授的谢世,至使本科研项目未能按计划圆满完成而夭折了。
    当时铁路桥梁中,跨度16 m以内的选用T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梁,跨度40 m以上的选用钢梁,跨度在两者之间的则开始试用T形截面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众所周知,无论对于钢筋混凝土梁还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人们对它的抗挠受力机理的认知程度远比抗剪受力机理清晰得多。为此,本专题以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为母体,增设预应力镫筋,增强梁体的抗剪能力,在一些与抗剪能力有关的因素作用下,通过科学试验厘清抗剪机理。同时减薄腹板厚度,节省梁体圬工。若能以此项圬工供作增长梁体长度之用,则可在不增加梁体重量,不改变梁体运输、架设所用设备的条件下,加大梁体的跨度,实现利用、发展T形截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铁路桥梁的目的,这就是本专题选题的初衷。至于钢筋混凝土铁路桥梁,因其跨度较小,腹板减薄所得的经济效益,不一定能补偿因梁体构造复杂而增加的制造费用,本专题的科学试验只是厘清其抗剪机理。
    在本专题开始之初,在国内外科技文献上搜集到的,出现剪力破坏的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试验梁的确众多(详见第一次中间报告的摘要)。各自提出的计算剪力强度的公式也不少,但它们之间的适用性、通用性都不强。发现影响抗剪强度的因素也很复杂,呈现出的剪力破坏形式亦是多变,就是无法综合地表述剪力破坏的真正原因或称抗剪机理。
    由于影响抗剪强度的因素较多,故本专题共设计了74片试验梁(详见第二次中间报告的摘要)。其中每若干片梁组成一组,它们的结构及生产条件是相同的,只有准备考察的某一因素在这组梁中是一个变数,这样通过试验就可掌握该因素在梁体破坏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
    第一批试验梁共计15片,它们的构造、生产制造、试验分析和总结等内容均见第三次中间报告(简介)内。这15片试验梁都是用来考察混凝土强度不同这一个因素,其中8片梁由静载试验至破坏,另7片梁中有6片由动载至破坏,为了与动载试验的结果相对照,剩下的最后一片梁也是由静载至破坏。
    至此,本专题的科研工作由前述的夭折原因而停止,而仅凭现已掌握的混凝土强度一个因素所表现出来的试验梁的破坏资料,还不足以提出对今后抗剪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意见。故在后来的实际设计中仍然沿用以往的方法:在强度方面取用较保守的安全系数,在构造上采用一些加强措施,以应对尚不甚知晓的抗剪设计。希望钢筋混凝土梁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在使用中不出现剪力破坏的现象。
    随着现代电算程序分析的不断发展,以及箱形截面桥跨结构的制造和架设方法的日趋完善,用它替代T形截面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甚至跨度大于40 m的钢梁,都将成为可能。由于箱形截面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具有抗挠刚度和抗扭刚度方面的优势,因此在设计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忽视抗剪设计的趋势。然而事实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时隔30年后的1988年,本人翻译了《预应力混凝土分段式桥梁的设计与施工》一书中第四章《分段式桥梁的设计》一文(见本文集科技译文篇之四)。该书作者不仅介绍了在欧美各国已建成的大跨度箱形截面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实例,在论述箱形截面的抗剪设计时,首先指出这是一个犯难的问题,由于在抗剪机理上各国的认知不同,所以在设计时,无论细节还是原则都存在着差异,而且在箱形截面预应力混凝土的桥梁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又出现过与抗剪有关的新问题,等待人们去解决。这表明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无论采用何种截面形式,始终存在着抗剪设计问题。由此可以设想,本专题的夭折,丧失了一次厘清预应力混凝土梁体的抗剪机理的机会,这的确是一个损失。
    学术论文篇中有四篇论文,都涉及铁路桥梁中墩台的设计计算问题,前三篇是有关柔性墩的,最后一篇则是关于地震区桥墩台的。
    铁路上沿用的桥墩墩身差不多都是实体的混凝土或石砌圬工建筑的,材料的抗压强度较高。墩身的横截面尺寸却不是根据受力条件设计计算确定的,顶面是根据直接支承桥梁的顶帽尺寸确定的,底面则是根据地质条件计算出来的基础平面尺寸确定的,因此,墩身总是显得非常笨重,造成浪费。现代的设计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来改变这种现状,柔性墩就是成果之一。
    柔性墩的实质就是采用纤细的墩身去替代以往笨重的墩身,不过一座桥梁中至少有一个桥墩仍然需要采用以前那样的笨重的桥墩,这是因为由两个桥墩支承的桥梁上,在火车运营过程中总会产生制动力或牵引力,由于柔性墩墩身非常纤细,它承受不了这种水平力。因此,在柔性墩桥梁中,要用特殊的设备把所有的梁体联成一个整体,让所有的水平力传到一个笨重的桥墩上,让它去承受,这样就保证了柔性墩不承受水平力。
    出现柔性墩时,高速铁路尚不存在,所以柔性墩是否适用于高速铁路桥梁上,甚至在这组桥梁上是否可以让高速铁路列车做一次运营试验等问题谁都不敢回答,因为柔性墩实在太纤细了。
    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建筑物也多起来了。国内大地震屡有发生,造成的损失也难以估计。国家对此高度重视,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对有关机构和设计人员进行了广泛的防震抗震等地震知识教育,随之颁布了各种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要求位于地震区的建筑物必须按有关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在此之前,有经验的工程师对位于地震区的建筑物进行过抗震设计,但方法、内容、标准等方面均不统一。
    以上的四篇论文,都是为了全体铁路桥梁的勘测设计人员,学习掌握有关新型桥墩和地震区桥墩台的基本知识、勘测设计的方法及步骤而编写的,并附有设计算例,以便设计文件及质量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在专题编撰篇中只有1983年编撰的约15万字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一书,当时在国内该书是全面系统介绍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第一书,时至今日,近30年来尚未见相似内容的第二书问世。在以之前,国内外在建筑物中使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已司空见惯。
    就技术进步而言,人们创造钢筋混凝土并使用它是一种进步,实践中发现了它的优点,同时也认识了它的缺点。随后人们又创造了预应力混凝土,有时也称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知道它能克服钢筋混凝土的缺点,但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发现它会出现一些人们事先不想看到的缺点。虽然人们暂时还无法消除这个缺点,但这仍是一个技术进步。又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人们发现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钢筋混凝土、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有时可称全预应力混凝土)三者组成一个完整的预应力混凝土谱。钢筋混凝土和全预应力混凝土只是这个谱的两个边缘的极端状态,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则是这个谱的主体。
    由此可以设想,企图用两个边缘状态的方法去设计各种不同技术条件下的结构物,这就难免要产生缺点,甚至缺点无法克服。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则更能满足各种技术条件,使建筑物处于理想状态,这就是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最基本的概念。
    若用一个术语部分预应力比PPR来表述这个概念的话,则人们更能理解预应力混凝土谱的实质。设受弯构件的总抗挠能力Mu,是由非预应力钢筋和预应力钢筋共同提供的,其中由预应力钢筋提供的部分为Muy,则PPR=Muy/Mu。对于钢筋混凝土来说,因为Muy=0,所以 ;对于全预应力混凝土来说,Mu=Muy,所以 ;对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来说,则PPR位于0与1之间,所以 。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一书的内容包含当时能搜集到的有关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定义、优点、科研、设计和应用等诸门份,其中科研一节中又对非预应力钢筋的作用、疲劳、裂缝、变形和抗震等专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讨论后,在各单位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使用。铁道部颁布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梁设计规范(初稿),有关单位在一些新建铁路线上,设计修建了多座大跨度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系杆拱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时《部分预应力混凝土》一书受到各方的重视,铁道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将该书编列书目后作为该所藏书收藏。湖北省铁道学会为该书颁发科技二等奖。西南交通大学劳远昌教授、铁道科学研究院程庆国院长、原长沙铁道学院徐铭枢教授等学者对该书高度赞誉。
    科技译文篇有:① 1980年翻译的《非预应力钢筋对预应力损失和挠度的影响》;② 1983年翻译的《美国混凝土学会建筑法规ACI318-77》中的第十一章—— 剪切及扭转;③ 同书中的第十八章—— 预应力混凝土;④ 1988年翻译的《预应力混凝土分段式桥梁的设计及施工》一书中的第四章(分段式桥梁的设计)等四篇译文。
    本人工作之初,从事钢筋混凝土课程的教学工作,后来又从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科研工作,且着重于抗剪问题。随后本人又从事铁路桥梁课程的教学工作,最后又落脚于铁路桥梁的勘测设计工作。从上述工作经历来看,翻译以上四篇译文好像顺理成章。
    翻译的目的偏重于结合工作实际,学习和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比如翻译《非预应力钢筋对预应力损失和挠度的影响》一文,对于学习和撰写《部分预应力混凝土》一书很有帮助。
    1983年翻译美国1977年的《美国混凝土学会建筑法规》,在时间上来说好似晚了一点。不过作为《法规》之类的书籍,从学术意义上来说,它总是具有总结历史,指导未来的特征。对于国内的广大建筑人员来说,学习它、运用它都有借鉴作用。
    当前国内无论公路桥梁还是铁路桥梁,设计和建筑箱形截面的桥已逐步有了共识,本人作为国内正宗的第一届桥梁隧道系毕业生,对于欧美各国在这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当然非常感兴趣,1988年翻译的《分段式桥梁的设计》一文虽然当时未发表,现在收集在本文集中仍感欣慰。
    ...查看更多
  1. 萧氏“横山草堂”家传
    (之一~之六)
    一、萧氏“横山草堂”史话
    据《无锡萧氏宗谱》所载,西汉丞相萧何的55世孙萧培(1241—1300),字弘值,号敬斋。南宋末年官居户部右侍郎,为官清正廉洁,深得朝廷信赖,民众爱戴。于1282年定居无锡城中水曲巷,开创了无锡萧氏的光辉历史,后裔尊之为无锡萧氏始祖。
    长江以南的茅山山脉,其支脉在无锡太湖之滨呈群山绵亘之势,山体走向均为南北向,主峰为 嶂山。唯有支峰之一雪浪山,横卧于长广溪之西,走向则为西东向,故雪浪山又称横山。始祖次子虎,字如山,后迁居无锡城南三十里的横山(即雪浪山),后裔尊之为横山萧氏始祖。
    江南大地由泰伯开吴而导入中原文化源流;梅里建都,奠东南文明基础。首府无锡,得益更甚,由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吴大帝孙权赤乌八年(245年),农校尉陈勋统率屯兵三万,开凿五里湖之南的水道长广入太湖,促当地水上运输,农田灌溉日臻发达。溪流两岸,山明水秀,风光秀丽,民物以聚,物华天宝,田畴丰腴,宝地一块。横山东濒长广溪,横山始祖迁于此地,得天独厚,子孙世代繁衍,遍布烧香浜、陈巷、吊桥、东萧、西萧、石码头、庄里、南泉、新安、杨明、坊前等地,盛极一时。及至明代,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后裔始建草堂一所,因住于横山之麓,故名“横山草堂”。时至今日已成为萧氏一支脉的标志及当地古文化的缩影。草堂建成之后,很快成为当地民众聚会议事之处。
    十世祖涵,字容卿,号和所,明文人。平生以设塾授徒为业,则以横山草堂设塾,督课颇严,讲解详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授道于民间而著称,城乡学生负笈相从。十世祖涵,苦志力学,工诗善文,尤善史传,深刻研究宋代程朱,明季顾高性理之学,著述甚富。撰有《纲目纂要》《性理纂要》《山房别集》《鬼神实录》等行世。十世祖涵,性慈善,慷慨好义,邻族之贫困者,每多济助;对地方公益善举,竭力倡导;里有争执事,必善为排解。
    十世祖涵的为人深受庶民大众的爱戴,而其文才则为当时文人墨客所赞誉,而横山草堂则成为十世祖涵读书会友授业之处。人喻之为“晋之兰亭”,有“山阴之胜”,终成无锡名胜之一。
    横山之南一里许,有一溪流,汇集西向东径流,经长广溪注入太湖。溪水清澈,鱼虾丛生,名谓烧香浜。每年三月三,长广溪以东方圆十余里内居民,顷刻成为善男信女,邻近的几个村庄会主动组成一个香会,眺望 嶂山顶峰三天门的禅寺,虔诚地口念南无阿弥陀佛朝山进香。凡远者则会提前数日,乘香船经水路至烧香浜,租用沿溪宽敞民宅,设立佛堂,供奉佛像,设置香炉,焚香点烛,彻夜诵经,待至三月三,由烧香浜始发进香。无论远近,进山香会来至烧香浜,都会划地为界,拉围人圈,以便在场中展示各自独特的风采。譬如,在半空中你可见头戴官帽,身穿戏服,脚踩高跷,时而阔步漫行,时而踢腿平举,真令人心跳。而在场中则有伸拳踢脚,跳跃翻滚,相继演示各门拳术的。另有舞弄大刀,嬉耍棍棒,飞镖上天,刀剑劈地等惊险场面。围观群众目不暇接,总是报以阵阵掌声,高声叫好。前一香会演毕则继续前行朝山进香,后一香会随接进场,再作演示。如此,三月三朝山进香总会在烧香浜形成盛大庙会。这一庙会又令各地商贾小贩,自摇乌篷小船,提前云集烧香浜,鳞次栉比地布满水域,其间还点缀艘艘香船,使水面上形成另一道风景线。为抢得商机,商贩们迅速登岸,选定有利位置,搭盖临时风雨棚,布置摊位,展示各种自制的传统糕点糖果,摆放各地的日用特产,迎接顾客的光临。众多商贾挤满烧香浜,吸引着川流不息的顾客和游客。一连数日,喜气洋洋的场面为三月三大庙会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烧香浜也因朝山进香大庙会而得名。
    十一世祖际舜,字子升,偕弟光绪(1595—1656,字子健,后改子冶,号枫庵),迁居烧香浜。临水而居,生活条件大有改善,又因地处风水宝地,明天启三年,光绪中秀才,崇祯六年又中举人,著有《枫庵诗草》《横山草堂文钞》等行世。后殁,开封知府薛孟谐作《孝廉枫庵公个传》,收入《萧氏宗谱》内。
    以人文历史而言,横山乃萧氏之发祥地,而烧香浜则为萧氏的发迹地。后者重于前者。萧氏宗祠修建于烧香浜,横山草堂也由横山移建于此。清代声名显赫的嵇曾筠、嵇璜父子相继任清代宰相,和嵇曾筠之父嵇永仁世称“嵇氏三阁老”。嵇氏所建的匾额名为“鹤龄硕德”的“阁老厅”,亦位于烧香浜。“嵇氏三阁老”乃嵇氏的荣耀,而“阁老厅”则为萧氏的光彩,由此,亦可一瞥烧香浜对萧氏之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当前烧香浜已不复存在,只见横山草堂旧居孤伶孑立。出于怀念,在此不禁多了一些回忆,录之以备今后查考。烧香浜实为雪浪山山前的一片较为阔宽的冲积地,它包含山前的大南湖与邻接宜居的烧香浜。抗战时期的大南湖,是一片翠绿的所谓双百松树林,这里的“双百”是指松树数量超百棵和每棵松树的树龄逾百年。棵棵树干挺拔,平顶树冠彼此相握,遮天盖日。春季里淡黄色的松花嵌满树冠,沁人心脾;秋季里棕红色的松果结满枝头,含笑吐籽。平日里松涛声声,溪水潺潺。苍鹰高空翱翔,兔鼠地面觅穴,一幅如诗如画景色。不过好景不再长存,后被砍伐,仅留一枝孤守家园,好不惨怛。不久终于枯寂,了此残生。如今,大南湖早已成了农业生产要地,茶树成行,终年寂静,仅见茶青,只待春季采茶女点缀美丽。
    烧香浜实为烧香浜(河)与烧香浜(村)的总称。烧香浜(村)地势优越,它东濒长广溪(后称梁溪河),南贴烧香滨(河),西傍雪浪山,北为平展的农田。烧香浜(村)人口众多,萧氏为大姓,它西邻王姓王甲里,北靠薛姓小园里和陈姓陈巷上,总数不下数百户,俨然是一个大村落。就当地水准来说,烧香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早在民国初期已设有敦睦小学,抗战时间又增办了敦睦中学,为周边村庄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烧香浜(村)的交通运输相当的发达,暂不说每日在长广溪中过往的橹摇木帆船有几多,光是每日往返于无锡县城与各村庄之间的定时航班就有汽轮一班、木帆船二至三班,人员流通和货物运输极其畅通。至于陆路交通,则由东西向与南北向的交通大道汇交于村中。故东可通达锡南各大村镇,西可深入山区村落,南可直达太湖边岸,北可直至无锡县城,真可谓是四通八达。烧香浜(村)的经济基础较为强劲,肥沃的土地支持着农业生产自不待言。新中国成立前在申锡创办小型工商业者众多,新中国成立后虽有所减少,但改革开放后又见蓬勃发展。行走在公路上,只见两侧工厂林立,店铺满街,为长三角的经济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
    烧香浜(河)也有一段沧桑历史,它本是用于水上运输和农田灌溉的,所以在河上游端部筑有土坝,当遇旱季时可用人工车水提高水位,满足高处农田的灌溉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得到解放,积极性高涨,疏浚河道,不仅挖去土坝,而且将河道向上游开挖,保证高处的农田直接得以灌溉。“文化大革命”后,因人口增长,居民纷纷在烧香浜(河)南岸修建民居,两岸居民的生活垃圾抛向河中,淤塞河道。最终变成一条由排水沟串联起来的若干个水塘组成的葫芦状臭水沟,极不环保。正因为如此,在21世纪初,又对烧香浜(河)进行了一次疏浚,不过没有成功。时至今日,烧香浜(村)已不存在了,烧香浜(河)原来的水上运输和农田灌溉的功能也不需要了,它只要能排泄雪浪山的地面径流流量就可以了。因此,按照科学的城市规划要求,只要埋设一条地下排水涵洞就可以了,这样倒可以增加不少公用土地,供经济建设之用。
    十四世祖钟海(1692—1765),字汉斯,一生慈善为怀,热心公益事业。生活在横山与烧香浜之间的萧氏后裔,因西有雪浪山绵亘,东有长广溪阻隔,在发展上受到很大限制。十四世祖为适应生活生产上的需要,在长广溪上选定烧香浜和横山两处,率众分建南北两桥,分别名为丁泽(石)桥和横山桥,以此创造了向东扩展的条件。不过在长广溪以东的区域内,还有一条自东向西流向长广溪的河流,形成南北阻隔。为此,十四世祖再次在此河流上率众修建葛埭桥,沟通南北。三桥鼎立之势,为子孙后代极大地舒展了生活空间,并因此屡得省县嘉奖。乾隆癸未年(1763),恩赐粟帛,授侍郎,成为子孙们的楷模。后十五世祖文漪斐,字奕斐,乾隆甲辰年(1784),同样受恩赐粟帛,赠登侍郎;十七世祖鹤瑞,字运青,道光丙申年(1836)又受恩赐粟帛,授登侍郎。十四世祖又修葺烧香浜之萧氏宗祠,设立规则制度以垂永久。
    十八世祖(高祖)玉田(1797—1862),字宝光,号蓝坡,清名医。幼年投师从医,因读书有大志,攻读医书,通宵不寐。不数年,尽得秘奥,学成开业,远近就诊者门庭若市,终成名医。乡邑庶人,无论贫富,不分老幼,如染病疾,即得诊治,人谓妙手回春。
    昔日乡里,凡遇旱荒饥饿,水涨泽国,飞蝗遮天,战乱疾疫,萧氏世祖遵循族规,必立事赈济,施衣,施粟,施药,施棺,均皆有之。因善待灾民,故颂声不绝。但凡此种种,高祖认为此乃仅救一时之急,而非日常之计,故愿以其精湛医艺,行善于平日生活之中。凡贫病无力者,均助药物,且不惜工本,精制丸散膏丹,救治于危急之中。
    高祖性好图籍,并工书画,今凭医术精湛,家道日丰,故秉承祖志,欲营造一个行善积德,厢房正厅,书生辈出,名著乡邑的书香门第。为此,高祖亲授医道予次子斗杓(1828—1901),字敬甫,为继续行善积德奠定基础。并筑“九如书屋”一厅堂,供作耕读之用。“九如书屋”后俗称新厅,以示与既有老厅“崇古堂”有先后之分。新厅前设庭院,凿池架石,布置古雅,四时花卉不缺。平日种竹浇水,焚香默坐,一片书院景色。道光二年(1822),高祖又将“横山草堂”由横山迁至烧香浜,建于“九如书屋”的右后侧,专供幼子汝金耕读诗文。其间,次子斗杓又另设书斋“稻香居”于老厅“崇古堂”前楼房的二楼内,供作罗列书画,收藏图籍,以诗会友,切磋经文之用。至此,高祖已拥有“崇古堂”、“九如书屋”、“横山草堂”及“稻居香”等一宅四厅,平楼房兼有的前后八进,当计及其中第五进本挂房后,则为九进,计房四十余间暨后花园一座的豪宅。尔后,幼子和两孙相继中科登榜,可谓书生辈出。高祖名著乡邑的书香门第之愿终成现实。
    十九世祖(曾祖)汝金(1831—1860),字吉甫,生而颖敏,六岁入乡塾,过目成诵,作文授笔立就。咸丰六年(1856)两辰科秀才,先酬高祖书香门第之愿。入主“横山草堂”后,更为之整修一新。曾祖英豪其气,菩提其心,品节行谊,盛传乡邑。里党善举,必首为倡导。克承父志,终生乐善好施,行善积德。
    二十世祖(先祖)焕梁(1856—1935),字少瞻。五岁丧父,时值战乱,茕茕母子,形影凋零,避难在外,历时四载,九岁时始从师就读,十年寒窗,未及弱冠,十九岁时便与堂兄焕唐(1854—1908,字少华),于光绪元年(1875)同科中秀才。此举慰高祖在天之灵,再圆书香门第之愿。先祖如此成绩,除天赋聪颖,勤学攻读外,更是曾祖母循循善诱,课督从严,教子有方之功,也与萧氏“横山草堂”业已延续的浓厚读书风尚有关。
    光绪九年,英商茧行用十八两乃至二十两为一斤的大秤收购鲜茧,坑害茧农,对此有争议者,动辄报县遭弹压。曾因知县亲赴茧行弹压茧农,遂有激成事端之势。此时先祖与堂兄焕唐等七人出面调停,英商不仅不接受调停,反而上告县府,要求对“七人”予以戒饬 。因未获准,英商经驻沪领事再度将“七人”状告至省府。“七人”之师张云生闻及此事,乃呈文南洋大臣曾沆圃,陈述事系公益,“七人”乃为民请命,仗义执言,深堪嘉尚,查问应无庸。事后议定,凡收茧之秤均应由知县送牙厘总局校正,并以十六两四钱为一斤且贴县府印花的秤进行收茧,以保护茧农利益。对此世人评议“七人”为办洋务之能手,见自治之精神,堪比晋之竹林七子。
    光绪十年,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无锡人薛福成擢升浙江宁绍道台。光绪十三年,先祖就聘助司笔扎,承办文件起草,书信往来,校勘出版书文。因操办合意而深受赞扬。后因薛氏出任驻英、法、意、比四国大使,先祖则卸任而归,入主“横山草堂”,且另作修缮供己专用。
    先祖尊十世祖涵授业传道之命,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光绪七年在城中道场巷陈敬之家设馆授业。光绪二十四年设馆于浙江萧山陈光淞家,光绪二十六年又在无锡学前街薛观察家设馆。1920年任开化乡学董期间,在无锡各地先后成立小学17所,设于烧香浜萧氏宗祠内的敦睦小学即为其一。先祖毕生为当地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清末民初,先祖历任开化乡自治会会长,无锡县参议员、乡学董等职,参与当时的政治事务。
    民国(1914),先祖自刊《横山草堂杂钞》一书行世。后又将邑人王抱承于康熙初年撰录的《开化乡志》初稿增辑完编后刊印于世,为当地的人文史作做出贡献。
    在萧氏“横山草堂”的家史中,先祖在世时间最长,事业最为光辉,不仅实现了高祖书香门等之愿,而且传承了十世祖涵读书为上,慈善为本,授业传道的治家之道,且结出了硕果。
    先父治馨(1896—1935),字艾臣。先父英年早逝,不幸不孝幼子年仅三岁,因此丧失了长期接受严父亲身教诲的条件和机会,这是一个终生不会消忘的遗憾。虽说对自己其后的人生有所影响,但在母亲的教导下,仍能承担起使家族兴旺的使命,对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才有了今日横山草堂的复兴,才有了社会对自己的认可。
    由于缺乏亲身体验和缺少有关的文字记载,不孝对先父可谓知之甚少。幼年时曾听伯母几次戏言,不孝曾站在先父病床床头,扒着床架在枕边拉屎的闹笑故事。即使如此,但从未听说按推理接下来应该是挨屁股的事,可见先父对这小子还是蛮喜欢的。还是在幼年时期,冬季为替妈妈暖脚而和妈妈同床睡觉时,偶尔在临睡前会听到妈妈谈及先父的片言只语,说先父任(开化乡)乡长时,老百姓都很称赞他,说他办事公道,精明能干。乡里之间出现了争议,都要叫他去调解,最终使各方心服口服,消除了争议。从这里不难看出,先父具有很高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可谓精明能干。
    先兄孟倬(1919—2000),在家排行第二,又名艺芳。1935年内,因丧事三起而使家庭濒临破产的边缘。此时先兄尚未成年,在家亲眼目睹先母在悲哀中苦苦煎熬度日,从而立志要勤俭节约,为先母分担振兴家业之责,因而平日在家劳动自不待言。有时也要进城访亲办事,此时除非因携带物品过多而无法步行,只能乘船进城外,其他情况下必定步行三十里进城,这是为了节省买船票的钱。不仅如此,每次都是带了袜子而不穿,光穿鞋子步行进城,待到快进城时才穿袜子,保持衣着端正。外人对此不好理解,其实他的目的是节省买袜子的钱。因穿袜子步行三十里,把袜子磨破了,需要花钱再去买一双,鞋子磨破了不必花钱去买,先母会重新做一双,买袜子的钱自然就节省下来了。成年后,经友人介绍便远离家乡,过长江来到苏北海门当学徒工。三年学徒期间,虽无工资无假期,但可减轻先母供养一人三年的伙食费,值得。学徒期满又逢喜事,经亲戚介绍进入无锡民族资产阶级荣氏企业当一名小职员,不过企业不在无锡、上海,而在四川成都。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此定居在成都直至终老。期间只有两次较长时间回无锡与先母团聚。其一是回无锡结婚。一名小职员积存每月工资所余达数年之久,用于支付结婚费用,确实不易,这对先母来说确实减轻了很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其二是先母病重回无锡侍候,以及后来的守孝殡丧事宜。从以上过程看来,似乎先兄在振兴家业方面做得并不突出,其实不然,先兄始终把这一重任挑在肩头,只是作为一名小职员力不从心而已。1950年,当墨芳考取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后,先兄立即赠送当时最为精美的美制KE牌计算尺一支,瑞士英纳格手表一只,美制军用绿色毛毯一条,自织开胸毛衣一件。这些物品对于墨芳来说都是首次见识。这一举动标示着振兴家业已有了新的希望,为此先兄甘当后勤保障。1965年,墨芳夫妇同时调入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工作,由于当时社会时代的原因,工作调动不准携带家属,因而出现了三个子女无人抚养的问题。七姐首先承担了抚养工作,后来先兄负责抚养。先兄把这三个孩子视为亲生子女一样来抚养。由于当时的干部下放政策,先兄已不在成都工作,每周回成都,总是手提篮、背负篓,捎带的主副食品、新鲜水果,足够享用一周。期间儿子沁凯突患黄疸病,当时还没有120服务,发现后只能立即抱着孩子跑步去医院求医。后至孩子入学年龄,都及时安排入学,件件事情都安排妥切。虽然墨芳每月按时邮寄生活费,先兄却一分钱都没有花。三个孩子离开成都时,如数归还墨芳。这一切都是为了减轻墨芳的负担,好好工作,尽早实现振兴家业的目标。
    先兄少年时生活在书香门第的环境之中,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一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工作,只是普通的出纳、会计、事务等工作。即使如此,也已显露出不少让人们赞美、受人敬重的品德。就说与钱币打交道的出纳、会计工作,先兄一生中没有发生过一分钱的差错,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可透视先兄的廉洁人品。一个原本对此一无所知的年轻人,要做出这一成绩,首先要在尊重先知者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虚心学习,认真地实践。尊重、持恒、虚心、认真缺一不可。其次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没有这种工作态度,别说一生没有发生过一次一分钱的差错,或许在一天之内就会产生几次更大的差错。对待工作有条不紊,一丝不苟正是先兄的优良品质。第三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会出现这种奇迹。先兄幼年时在家劳动,尊重劳动所得,懂得公私分明,厌恶占有他人劳动所得,只把货币看作是自己工作的对象,因而始终保持洁身自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说到事务工作,先兄能做到领导和群众都满意,确实不容易,当时为人民服务之说尚未深入人心,而孔子说过“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这里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标准,……对待上级要恭敬,对待群众要给予实惠……,这就是说做事务工作,对上级要把事情办得完美,对待群众要考虑他们的利益。为此,先兄办事勤快认真,不怕劳苦,乐于奔波,一丝不苟,办事清廉,考虑群众的利益,绝不近水楼台先得月,中饱私囊,也不肥此损彼,办事不公。由此可见,先兄具有的公正、清廉、无私、忍劳等优点为他办好各项事务工作打下了基础。
    孔子对富贵问题曾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就是说,人人都想得到富与贵,但若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君子是不会接受的。孔子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说行不义而得到富贵,在我看来好比是天上的浮云。先兄在书香门第中学到这些知识,成为他一生工作的指南。孔子还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里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孔子又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里的意思是说,人活着要正直,不正直的人能活着,只是侥幸地躲过了劫难罢了。这里所说的诚信、正直、美德等真是先兄一生的处事准则。先兄一生没有发大财,这丝毫不能有损于他的人品美德,孔子说过:“以约失之者鲜矣。”这里说的是,一个人一生崇尚俭约,那么他犯错误的事情便很少了。先兄不穿袜子步行三十里的事例,表明他事事处处崇尚节俭,心怀坦荡,从不贪非分之财,这就保证了先兄能少犯错误,直至终身,以上点滴说明了先兄少年时期受到的儒道教育还是管用的。
    二、萧氏“横山草堂”近代三女性
    先母张秀英(1895—1953),出身于秀才之家,在兄妹五人中,排行第三。兄长弟妹均受过相当高水准的教育,唯先母一人是目不识丁的大文盲。问其原因,只因生母早亡;观其结果,却是自幼培养了自强奋斗的意志。在这样的家庭背景和所处环境等条件下成长的大家闺秀,呈现出种种独特的素质,如:举手投足,皆合礼仪;待人接物,不亢不卑;衣着打扮,庄重得体;侍候公婆,无可指摘;夫妻相处,恩爱无间;妯娌之间,和睦共事;家务杂活,利索快捷;浆洗烹调,无不老到;面对不测,沉着不惊;身处坎途,自强自立;等等。
    先母二十而嫁,进入萧氏,一路畅顺,养子育女,渐成主妇。家有名望乡邑的公公在上,大树底下好乘凉,无所忧虑。前有精明达理的夫君掌门,重要家政,何须烦心。膝下四子四女环绕,多子多福,尽享天伦。在这种高祖所期的书香门第全盛时期,时下一片祥和景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轮转之时。
    1935年,晴天霹雳,噩耗频频,丧事三起,将帅谢世,妇幼一群,困守灵堂,前程
    ...查看更多
  1. 萧氏史话篇
    萧氏“横山草堂”家传(之一~之六) 3
    一、萧氏“横山草堂”史话 3
    二、萧氏“横山草堂”近代三女性 8
    三、二十二世孙墨芳 20
    四、今日之萧氏“横山草堂”一家 24
    五、萧氏“横山草堂”的文化简介 27
    六、跋 29
    萧氏“横山草堂”五世家谱图 31
    高祖玉田八进四十五间豪宅平面示意图 32
    附  件
    1. 毕业证书 33
    2. 金婚帖 34
    3. 金婚老人透析床头相依过情人节 35
    科学研究篇
    具有预应力镫筋的薄腹板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研究 39
    前  言 40
    一、第一次中间报告的摘要 41
    Ⅰ  绪言 41
    Ⅱ  对现有普通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强度研究资料的分析 42
    Ⅲ  试验梁的基本尺寸及分组 52
    Ⅳ  试验梁制造方法简述 55
    二、第二次中间报告的摘要 56
    Ⅰ  试验梁的设计 56
    Ⅱ  试验梁的制造 56
    三、第三次中间报告(简介)* 61
    Ⅰ  试验梁的构造和施工 61
    Ⅱ  A组梁的试验 64
    Ⅲ  6片动载梁的试验 70
    Ⅳ  混凝土强度对梁的抗剪强度的影响 78
    Ⅴ  总  结 81
    四、双向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薄腹板试验梁的制造研究报告简介* 82
    Ⅰ  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83
    Ⅱ  预应力镫筋锚楦形式的试验研究 86
    Ⅲ  钢丝束的制造和试验 94
    五、用电阻应变仪测量 钢丝应变的试验研究简介* 97
    Ⅰ  概  述 97
    Ⅱ  电阻丝片的粘贴手续和方法 97
    Ⅲ  防水层的做法 97
    Ⅳ  试验结果 98
    Ⅴ  结  论 98
    后  记 99
    符号表 99
    参考文献 100
    *本项目本人并非全过程参与,故在此仅作简介。
    学术论文篇
    一、柔性墩桥的设计与计算 105
    附件  荣誉证书 110
    二、铁路柔性墩的墩顶水平位移计算 111
    三、柔性墩 116
    第一节  概  述 116
    第二节  柔性墩桥设计的一般规定 116
    第三节  柔性墩的形式 117
    第四节  计  算 118
    第五节  构  造 137
    四、地震区桥墩台 139
    第一节  墩台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139
    第二节  墩台地震作用的计算 140
    第三节  墩台抗震强度及稳定性验算 150
    第四节  抗震措施 154
    第五节  算  例 157
    专题编撰篇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173
    提  要 173
    前  言 174
    一、概  念 175
    二、定  义 178
    三、优  点 183
    四、科  研 186
    四-1  非预应力钢筋的作用 186
    四-2  疲  劳 196
    四-3  裂  缝 214
    四-4  变  形 230
    四-5  抗  震 241
    五、设  计 248
    六、应  用 273
    结束语 289
    参考文献 290
    附件
    1. 论文证书  湖北省铁道学会 暂缺
    2. 前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程庆国院长的信 暂缺
    3. 长沙铁道学院徐名枢教授的信 暂缺
    科技译文篇
    一、非预应力钢筋对预应力损失和挠度的影响 297
    提  要 297
    问题简述 297
    本方法的一般说明 298
    设计程序 300
    先张法构件 301
    后张法构件 301
    挠度计算 302
    试验结果的验证 303
    变化Ans值对 的影响 304
    参考文献 304
    附录A  符号* 305
    附录B  回复变数的推导 307
    附录C  在传递预应力时,混凝土上的预压力值 308
    二、《美国混凝土学会建筑法规》(ACI 31 8-77)—— 第十一章  剪切和扭转 310
    第十一章  剪切和扭转(条文) 310
    第十一章  剪切和扭转(说明) 324
    三、《美国混凝土学会建筑法规》(ACI318-77)—— 第十八章  预应力混凝土 339
    第十八章  预应力混凝土(条文) 339
    第十八章  预应力混凝土(说明) 346
    四、分段式桥梁的设计 357
    4.1  导言 358
    4.2  活载条件 359
    4.3  桥梁的跨度布置和组合原则 359
    4.4  桥梁的伸缩、铰接和连续 366
    4.4.1  跨中铰 366
    4.4.2  连续的上部结构 367
    4.4.3  长桥的伸缩 369
    4.5  上部结构的类型、式样和尺寸 371
    4.5.1  箱形截面 371
    4.5.2  上部结构的立面形式 373
    4.5.3  典型横截面的选定 374
    4.5.4  典型横截面尺寸 381
    4.6  在多箱式梁体中箱形梁之间荷载的横向分配 381
    4.7  温度梯度在桥梁上部结构中的效应 383
    4.8  纵向受弯构件力筋轮廓图的设计 387
    4.8.1  预应力筋的布置原则 387
    4.8.2  弯起的力筋 389
    4.8.3  直线形力筋 390
    4.8.4  力筋外形和锚固位置的一些概念 393
    4.8.5  连续预应力筋的特殊问题和它的锚固 395
    4.8.6  在具有铰和伸缩接头的结构中预应力筋的布置 397
    4.8.7  由于混凝土徐变引起的弯矩和应力重分配 398
    4.8.8  预应力损失的预估 405
    4.9  构件的纵向极限抗弯能力 405
    4.10  横截面的剪切和设计 409
    4.10.1  引言 409
    4.10.2  钢筋混凝土梁的剪切试验 409
    4.10.3  实际结构中的难题 410
    4.10.4  纵向构件的剪切设计 412
    4.11  顺序灌注的分段块体间的接缝 417
    4.12  上部结构的横截面设计 419
    4.13  上部结构设计中的特殊问题 420
    4.13.1  横隔板 421
    4.13.2  桥墩上的上部结构 421
    4.13.3  端部桥台 424
    4.13.4  伸缩接头和带铰的分段块体 424
    4.14  悬臂桥的挠度和上拱度设计 426
    4.15  分段式桥梁的疲劳 428
    4.16  为力筋的后续张拉作准备 431
    后记—— 六十周年祭奠记 432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