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贵州历史与文化

    作者:申满秀 主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贵州历史发展的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然环境决定的。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与川、滇、桂、湘四省区接壤,全省总面积17.6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7%,贵州处于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大斜坡地带,地势起伏,差别较大。最高层为海拔2900米(赫章境内的韭菜坪),最低处海拔137米(都柳江河谷)。
    贵州地形复杂,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坝子)。其中高原、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7%,丘陵占10%,盆地占3%。因此,贵州是一个多山地区。贵州不仅山多,而且挺拔,明代学者王阳明在《重修月潭寺公馆记》中这样写道:“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这段话生动地描写了云贵高原的地理特征和磅礴气势,也是云贵高原地理特征的真实写照。就贵州省来看,著名的山脉有西北部的乌蒙山,北部的大娄山,中部的苗岭山脉,雷公山是它的最高峰,在东北部森林茂密,山势峻峭,主要山脉有武陵山,梵净山是它的主峰,海拔2500多米。在山与山之间形成了许多坝子,因此,一些学者把贵州文化称为“坝子文化”。坝子文化是一种较封闭的文化,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贵州老百姓的思维就相对显得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其他先进文化。贵州地形属于喀斯特地形,其特点:
    一是岩溶风光瑰丽多姿。著名的溶洞有安顺的龙宫、织金的打鸡洞、镇宁的牛洞、铜仁的九龙洞、贵阳的白龙洞等,正是这种喀斯特地貌,铸就了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
    二是矿产、水资源丰富。贵州省现已探明的矿产达64种,储量名列全国前十名的有30种之多。汞、硅石、光学水晶储量名列全国第一,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贵州省水能源居全国第六位,水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乌江、清水江、赤水河、红水河(今南、北盘江汇合处)和都柳江等五大水系。它们分别属于我国的长江和珠江水系。由于贵州省是山地地形,降雨量相当丰富,年平均降水在900~1500毫米,分在60多天,并且分布不均,贵州西部雨少,中部和东南部雨水相对较多,而夏秋两季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这就决定了贵州阴天多,阳光不足,日照少,四季不分明。所以,旧时的人们形容贵州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
    贵州地形从总的来说是不利于发展的,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省份,搞对外开放,必须借海出洋,这就增加了经济成本,对于经济本来就不发达的贵州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是贵州的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即便在隆冬季节的1月,平均气温也有1~10摄氏度;盛夏的7月平均气温17~28摄氏度,全年平均气温10~20摄氏度,这就形成了贵州气候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第二春城”之称。这对于贵州发展旅游业又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这里居住着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等十多个民族,其中汉族占70%以上。2003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贵州人口3837.28万多人,其中,汉族2383.95万人,占总人口的62.15%,少数民族1453.33万人,占总人口的37.9%。贵州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发贵州,不断推动着贵州历史向前发展。
    居住在贵州的兄弟民族中,苗族人数最多。人口超过10万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等民族。其中苗族约369万,布依族约248万,侗族约140万,土家族约103万,彝族71万,仡佬族43万,水族32万,回族13万,白族12万。
    1. 苗  族
    苗族在贵州分布最广,几乎每一个县都有。但苗族人口集中的地区主要在黔东南、黔南。关于苗族的来源有三种说法:
    其一,三苗说(三苗指苗、瑶、壮)。据说在尧、舜、禹时代,三苗的祖先就生活在江淮荆州一带,以后迁入洞庭湖一带,进入湖南中部。唐宋时期才迁入贵州。《史记·吴起传》记载“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彭蠡指鄱阳湖)。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三苗是苗族的祖先。
    其二,羌族说。《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说明羌族与三苗有关,这段史料主要反映禹时三苗曾被禹所打败,一部分人被俘,流放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与氐羌族融合,宋元时期他们迁入云南,从云南进入贵州。
    其三,盘瓠说(这种说法是从苗族的图腾崇拜引申而来)。
    关于苗族的称呼,蚩尤时代叫三苗,商周春秋时叫“南蛮”,秦时在黔中地区设置黔中郡,故苗族又叫“黔中蛮”,西汉时改黔中郡为武陵郡,所以苗族又被称为“武陵蛮”。东汉、唐宋时期,苗族主要居住在沅江的五条支流附近,故称“五溪蛮”。南宋时,才有“苗族”的专称。清朝以后苗族的称呼较多,主要根据他们的习俗、居住地、服饰等来称呼,如“花苗”,同时又有大小花苗之分。此外,还有青苗、黑苗、木梳苗、短裙苗、清江苗、青山苗,等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与广西壮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关系,其语言、风俗多有近似之处。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南、黔东南、安顺、贵阳市等地。布依族属于古越人的一支,称骆越人。战国时住在红水河(今南、北盘江),汉时迁贵州。汉以后的史书称布依族为濮或僚,蕃、番等,汉以后“骆越人”这一称呼逐渐消失。唐以后,称布依族为“番蛮”“牂牁(音zāngkē)蛮”“都匀蛮”,明清以后开始称仲家,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布依族。布依族的生活习惯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好以青帕缠头及腰,妇人长裙细摺”。二是“喜楼居”,即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
    3. 侗  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东北地区,以及湖南、广西、贵州三省毗邻的地带(黎平、榕江、从江、锦平、天柱、镇远、剑河、三穗、荔波等县,其中以天柱侗族最集中)。魏晋南北朝时侗族称“僚”,唐朝以前称越人,明以后称侗人。侗家的鼓楼、风雨楼是侗族建筑的艺术结晶,其建筑风格古雅、独具匠心。
    4. 彝  族
    彝族主要分布于黔西北和黔西南地区。彝族原属于西北羌族的一支,战国之际沿横断山脉南迁,依次进入云南、四川,最后到贵州。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如《消灾经》;传统节日有火把节。
    5. 水  族
    水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属于百越中的一支,原住在广西地区,唐宋时进入贵州。一般认为水族的名称是由其靠水而居而得

  • 敌后教育与动员

    作者:周江平, 刘素娜, 著

    抗日战争时期的冬学运动,指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敌后根据地组织农民群众在冬季农闲时期开展的科学文化学习和思想教育运动。本书收集大量历史资料,对冬学运动兴起的背景做了探讨与归纳,对冬学运动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对其效果、影响特别是在巩固我党对农村地区的领导、提高民众素质、夺取抗战胜利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总结提炼,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 新编地球概论

    作者:吴显春,蒋焕洲,尚海龙

    “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一门先行的基础课,主要讲授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行星地球整体性的基础知识。本教材内容编排由近及远:首先讲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外结构以及它的物理性质和地理坐标;其次简述获取天体信息的主要手段;再由远到近地介绍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等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近地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重点叙述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四季五带、历法和时间),以及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关系(日月食与天文潮汐)。本教材分为8章,内容包括:地球物理特征与地理坐标,天体研究方法与天球坐标,宇宙天体与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地球运动及地理意义,时间和历法,日月食和天文潮汐。同时将课程实验指导和常用的数据安排在教材的附录中。本书作为教材使用外,还可供广大热爱地球科学的读者阅读、参考。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为内江市东兴区本土教材,以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为目的。本教材分为六篇,第一篇为峥嵘岁月,主要涉及内江党团组织的建立、内江县在十四年抗战中的贡献、迎接光明等内容;第二篇为先辈事迹,列举了范长江、闻化鱼、高伯礼等部分先烈的事迹;第三篇为探寻遗址,主要介绍了部分国内遗址,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湖红船以及东兴遗址;第四篇为缅怀先烈,主要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内江市革命烈士陵园等;第五篇为红色经典...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