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桥梁施工安全

    作者:张明锋

    “桥梁施工安全”知识是桥梁工作者必备的知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桥梁建设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大量的桥梁涌现在祖国的大地上,为祖国的交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桥梁事业的发展,桥梁建设中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适应桥梁建设单位和职业教育的需要,我们结合当前国家制定的与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施工规范、标准等,编写了本书。
    本书以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学习者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为目标。本书编著过程中的着重点在于通过“案例引入,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把安全知识与案例、图片结合,使生硬死板的安全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学习者能轻松地理解掌握桥梁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知识。同时还设计了技能训练和相关知识环节,以提高学习者的技能水平,拓展学习者的知识积累。本书可作为大中专土木工程专业施工安全课程的教学用书,同时也可作为从事桥梁施工或其他工程建设人员进行安全作业和安全管理的参考用书。
    本书由武汉铁路桥梁学校张明锋主编。武汉铁路桥梁学校卢刚编写了情境一、四、九,武汉铁路桥梁学校张明锋编写了情境二,武汉铁路桥梁学校周华编写了情境三,武汉铁路桥梁学校张震宇编写了情境五,武汉铁路桥梁学校王伟编写了情境六,中建三局路桥分公司毛晓晴编写了情境七,武汉铁路桥梁学校李金星编写了情境八。全书由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安全监察部副部长高云高级工程师主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武汉铁路桥梁学校许多老师和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同时也得到了中铁大桥局、中建三局路桥分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本书所列参考文献的诸位作者。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的不足和疏漏在所难免,谨请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以便进一步提高本书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 隧道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范本

    作者: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

    本书是根据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要求,由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及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组织编写的国家隧道应急救援队伍及隧道施工企业应急救援预案范本。本书从集团公司、子公司、项目经理部三个层级编写应急预案体系,分为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应急处置卡三类,应急预案的资源调查、风险评估等内容本书未再罗列。本预案范本阐述了其适用范围、事故分级,明确了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原则、应急保障等相关要求,应急处置卡针对应急救援各岗位,以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主。本书具有指导隧道施工企业、基层项目及隧道应急救援队伍预案编制的示范性作用,对广大的施工企业也是一本较好的参考书。本范本已于2019年3月在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官网发布。

  • 铁道上的日本

    作者:祝曙光

    铁道运输不同于传统的水运及畜力、人力运输,它具有输送量大、速度快、全天候运行的特点,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货物流通和人际交往以及知识的传播、教育的普及、社会风气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日本国土狭小多山地,是一个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而日本的铁道极其发达,铁道网覆盖全国,铁道成为日本民众出行的主要方式。 本书主要作为文化普及型读物,兼具一定学术性、科学性和文学性。全书主要介绍了一些与日本铁道相关的内容,包括日本的火车站、电车、铁道运营公司、铁道人物典故、铁道主题公园、铁道事故、铁道骚扰问题和对日本社会影响较大的铁道案件等,以及日本作家笔下与日本铁道相关的经典内容。全书多为客观介绍,从正反两方面多层次地展现了铁道与日本这个国家的紧密关系,行文之间也表现出作者多年对日本铁道文化的观感和领略,以及由此产生的思考和反思。读者也可从中感受到异国铁道及其文化的风采和不足,有所受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者希望读者阅读本书以后能够对日本铁道与轨道交通有所认识,也由此思考总结可以为我国铁路事业和研究带来何种借鉴和参考。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为高速铁路桥上无缝道岔研究方面的学术著作。全书在总结前人关于桥上无缝道岔研究方面的得失之后,提出了车-岔-桥整体分析的理念。桥上无缝道岔并非桥上无缝线路与无缝道岔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的有机耦合,研究桥上无缝道岔必须保证所建立的模型与实际结构在受力、变形等方面相似。书稿对桥上无缝道岔的计算理论、受力、变形等作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并总结了影响桥上无缝道岔安全和稳定的主要因素,评估了各种工况下桥...查看更多
  2.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发展,由于环保要求或地形限制,越来越多的无缝道岔需要设置在桥梁结构上。为了满足高速铁路的运营需求,桥上无缝道岔与桥梁必须具有最佳的匹配关系和良好的力学性能,并符合高安全性、高平稳性、高舒适性、高可靠性、高平顺性的技术要求。桥上无缝道岔技术综合了桥上无缝线路、无缝道岔及大跨度桥梁的技术特点和难点,是轨道工程领域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技术挑战,成为制约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卡脖子”难题。
    桥上无缝道岔技术不仅涉及桥上无缝线路、无缝道岔、道岔动力学、车线桥耦合动力学等的交叉和融合,其研究还需要运用工程测试、数值仿真等众多学科的手段和方法,结构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作者研究团队与国内同行一起团结合作,攻克了道岔与桥梁相互作用本构关系、力的传递机理、合理布置形式、结构设计参数、动力性能评估等系列技术难题,建立了桥上无缝道岔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形成了我国桥上无缝道岔理论研究、结构设计、施工养护、试验监测、技术标准等成套技术体系,为我国高速铁路桥上无缝道岔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书共分为9章。第1章介绍了桥上无缝道岔的关键技术、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第2章介绍了德国、法国、韩国无缝道岔技术发展的情况,以及我国桥上无缝道岔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历程;第3章介绍了桥上无缝道岔计算模型和设计参数影响规律;第4章介绍了桥上无缝道岔设计原则、设计流程、检算指标和结构加强措施等;第5章介绍了道岔梁结构设计方法;第6章介绍了桥上无缝道岔动力仿真模型,并进行动力学指标分析和评价;第7章介绍了武广高铁雷大桥、沪杭高铁海杭特大桥及京沪高速徐州东站桥上无缝道岔服役状态长期监测情况;第8章介绍了桥上无缝道岔力学性能现场测试情况;第9章介绍了高速铁路桥上无缝道岔工程设计典型案例。
    在高速铁路桥上无缝道岔技术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铁道部科技开发计划项目“客运专线桥上无缝道岔及桥梁结构设计研究”“京沪高速铁路桥上无砟轨道无缝道岔及桥梁结构设计研究”“桥上无缝道岔岔群区设计与试验研究”等项目资助,得到了中南大学陈秀方、徐庆元、曾志平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刘学毅、王平、杨荣山教授,北京交通大学高亮、蔡小培教授,华东交通大学雷晓燕、冯青松教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江成、蒋金洲、王树国研究员等轨道行业专家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此外,还要特别感谢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文望青、孙立两位总工和轨道研究团队的各位同仁。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张泽对文稿的整理、计算、绘图作出了诸多贡献,刘杰、刘永存、廉紫阳、赵云哲参与了资料汇编,在此谨对这些同事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本书作者对支持、帮助和关心本书出版的各位同行、出版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22年7月
    ...查看更多
  1. 第1章  绪  论 001
    1.1  问题的由来 001
    1.2  问题的复杂性 001
    1.3  桥上无缝道岔的关键技术 003
    1.4  桥上无缝道岔技术的研究思路 004
    第2章  国内外桥上无缝道岔技术发展概况 007
    2.1  德国桥上无缝道岔技术发展概况 007
    2.2  法国桥上无缝道岔技术发展概况 020
    2.3  韩国桥上无缝道岔技术发展概况 022
    2.4  我国桥上无缝道岔技术研究概况 030
    参考文献 043
    第3章  桥上无缝道岔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 045
    3.1  道岔-桥梁纵向相互作用原理 045
    3.2  岔-桥-墩一体化计算模型 047
    3.3  桥上无缝道岔计算方法 053
    3.4  桥上单开无缝道岔纵向力计算分析 059
    3.5  桥上无缝道岔群纵向力计算分析 068
    3.6  桥上无缝道岔受力及变形规律研究 076
    参考文献 093
    第4章  桥上无缝道岔设计方法 095
    4.1  桥上无缝道岔检算内容与检算方法 095
    4.2  桥上无缝道岔设计流程 100
    4.3  道岔与桥梁的合理布置形式研究 101
    4.4  道岔尖轨跟端结构的影响 120
    4.5  道岔梁桥墩线刚度最小限值研究 123
    参考文献 126
    第5章  道岔梁结构设计研究 128
    5.1  道岔梁结构设计概况 128
    5.2  道岔梁主要布置原则 129
    5.3  道岔梁孔跨布置方案研究 130
    5.4  道岔梁梁型及典型设计 132
    5.5  道岔梁剪力滞效应研究 136
    5.6  道岔梁活载增大系数研究 150
    参考文献 154
    第6章  桥上道岔动力仿真分析 155
    6.1  车-岔-桥动力仿真分析模型及方法 155
    6.2  车-岔-桥动态安全性及舒适性评价标准 164
    6.3  桥上无缝道岔动力仿真计算参数 169
    6.4  徐州东站(6×32)m连续梁桥上18号单渡线动力仿真分析 172
    6.5  扬州联络线(6×32)m连续梁桥上42号单开道岔动力仿真分析 183
    6.6  苏州站(4×32)m连续梁桥上18号单开道岔动力仿真分析 191
    参考文献 202
    第7章  桥上无缝道岔状态监测 204
    7.1  武广高铁雷大桥无缝道岔服役状态监测 204
    7.2  沪杭高铁海杭特大桥无缝道岔服役状态监测 223
    7.3  京沪高铁徐州东站桥上18号板式道岔监测 240
    参考文献 244
    第8章  桥上无缝道岔力学性能现场测试 246
    8.1  武广高铁乐昌东站桥上无缝道岔现场试验测试 246
    8.2  京沪高铁扬州联络线桥上42号板式道岔动静力测试 272
    参考文献 287
    第9章  桥上无缝道岔工程设计案例 288
    9.1  京沪高铁苏州北站桥上无缝道岔设计 288
    9.2  广深港高铁东涌站桥上无缝道岔设计 298
    9.3  武广高铁广州南站桥上无缝道岔设计 303
    9.4  杭甬高铁柯桥站(60+100+60)m连续梁无缝道岔设计 310
    9.5  杭长高铁跨九龙大道102m连续梁拱无缝道岔设计 321
    参考文献 336
    ...查看更多
  2. 李秋义,中共党员,博士,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出版专著《市域铁路轨道技术研究与应用》,主编和参编行业规范7本,发表论文50篇。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