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薇薇的小升初

    作者:肖雯文

    本书以《薇薇的小升初》《雌狮马蒂陶》《流浪猫族》等3篇中长篇小说为主打,并汇集了作者初中阶段获得各类作文大赛的获奖作文,以及在《华西都市报》《青年文艺》《南边文艺》《文华报》《青少年作家精选》、四川文学艺术促进网等各类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发表的《轮回之思》《埃及之神》《樱花》《闺蜜》《亮》等文章;另外汇集了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茶道、花道创作的《茶之韵》《茶修》《随笔》等为题材创作的散文。该书集小说、散文为一体,记录了作者的校园生活以及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过程。

  • 红色经典与贵州文学研究

    作者:王刚

    本书为高等类文学评论书物,对我国现当代文学及贵州省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评价,其中侧重一些红色经典作品,较有新意,从某个侧面阐述了这些作家、作品的特点,有利于向外界展示贵州现当代文学研究水平。

  • 唱响新时代——平武民歌(白马集)

    作者:赵耘

    本书收录了白马原生态民歌77首,其中白马劳动歌13首、白马酒歌31首、白马情歌8首、白马舞歌12首、白马山歌13首。另外,还收录了21首白马新民歌和12首平武原创歌曲。这些歌曲虽然音乐风格各异,但体现了平武多民族的文化元素,留下了平武民族文化的历史与时代烙印,也蕴含了平武各民族的文化情感,不仅是对平武历史、民族、地缘、生态文化的挖掘和延续,也是宣传平武乃至绵阳的一个效果明显的艺术形态。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由上编《敦煌所出唐宋书牍研究》和下编《敦煌所出唐宋书牍辑稿》两大部分组成。上编将敦煌所出唐宋书牍文献尽可能地搜集、分类,从每一类书牍的格式出发,追本溯源,对其源流、发展演变过程研究,图文并茂,对敦煌书牍文献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下编从分散于各地的、上万件零散的敦煌遗书中整理成集,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分体、分类的敦煌书牍文献辑录本,便于研究敦煌学、唐宋史、历史文献学、中国文学的学者们参考和使用。
  2. 书牍,古人又称“尺牍”。尺牍一词,首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缇萦通尺牍。” 指齐太仓长淳于意之女缇萦上书汉文帝,请求替父赎减刑罚。在《史记》的语境里,“尺牍”即上奏文书。但在汉代,尺牍是人们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不仅包括公文,也包含私人之间彼此通信的书札。另外,“尺牍”的命名与书写载体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秦汉时期的主要书写载体是简牍,从出土实物来看,将官私文书书写在当时大约一尺长度(约23cm)的竹简木牍之上,已经非常普遍而成熟 。这些文书记录,从书写材料的载体与形制特征上命名为尺牍,泛指书于竹简木牍等书写材料之上用于往来通讯、传递信息的公私文书。可见,“尺牍”的定义是从书写材料的形制而得名,其含义很广,自上告下的公文、自下启上的奏疏、平辈相语的书札皆可称为书牍。两汉之际,当书写材料从竹木布帛演变到纸以后,简牍时期的一些书写制度沿袭了下来,用于往来通讯的文书仍然被书写在当时一尺左右的纸张之上,“尺牍”之名,并不因书写载体的变化而废弃。魏晋南北朝时期,“尺牍”的含义扩大了,也指与书牍密切相关的文辞、文体、书法,产生了“书疏、书翰、书牍、笔札、刀笔、尺书”等与书牍同义的诸多名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有“官曹文书,世间尺牍” 语,将“文书”与“尺牍”对举,用“文书”指公文,而以“尺牍”指代私人书札。但从当时文献中记录的“尺牍”概念来看,它泛指包括公私书疏在内的一切应用文体,不偏指私人书札。唐宋时期,“尺牍”的基本含义仍然是公私文书。自宋以后,“尺牍”一词沿袭至近代,词义有缩小,专称私人书札为书牍。
    书牍中最早出现的是公牍(公文),秦汉时期以公文为代表的书牍制度发展成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两汉以后,书牍的体裁、格调、制度皆有源流可辨,基本奠定了后代王朝的公文制度,此后一千多年,公文的格式、称谓、用印等制度,基本沿袭了秦汉文书制度的轨迹发展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牍制度进一步发展,形成专门的书牍之学。东汉蔡邕的《独断》和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对汉代以来至南北朝的各类公私书牍进行总结,对书牍诸文体的产生、形成和演变与各时期政治、军事、文化学术、社会风尚对书牍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行清晰而扼要的阐述,试图从社会变革中观察书牍的沿革、变化与得失,探究书牍与现实政治之间互相贯通、互相影响的关系。民国时期,许同莘的《公牍学史》对先秦至清代数千年以来公牍的发展演变做了梳理,以历代书牍内容、格调及文风的主要倾向及书牍的格式为考察对象,系统研究公牍的发展、变迁的历史原因。此后,书牍、档案史的研究就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20世纪初,随着汉晋简牍的相继出土及敦煌吐鲁番文献的发现,对古代书牍制度、文化、历史方面的研究方才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唐宋传世文献中虽然摘引了许多书牍的内容,但很少能够完整保留当时公私书牍的原始形制,记载也颇多简略,且较多集中于上层社会,很少涉及中下层社会。以上种种限制了对唐宋书牍所反映的制度文化与社会历史的深入了解。唐宋时期的书牍还处在书写载体发生变化的时期,书牍的书写载体尽管发生着缓慢的演变 ,但书写载体上承载的制度文明总是偏向于传统,稳定性较强,也有变异性。因此,借鉴汉晋简牍学研究的经验与成果,从书写载体变化的历史宏观视野,探讨书牍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制度的继承性,以及唐宋书牍的变异性和独特性,将出土简牍文献与敦煌吐鲁番文献结合起来,综合研究中国古代书牍制度的继承和变迁,考察唐宋时期书牍各文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而以文本内容探究唐宋时期的历史细节,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敦煌藏经洞所出文献资料,有五万件之多。内容极其丰富,除了大量的宗教经典和经、史、子、集各类汉文传统典籍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政府公文和档案、民间书牍等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资料。这些书牍资料,对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制度,是极其珍贵的史料。敦煌所出唐宋书牍对于认识唐宋时代基层区域内人们以书牍作为信息的传递工具、书牍所反映的地方行政的处理程序和权力运作状况,均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而且,敦煌书牍文献并不仅限于敦煌一地,其中保存的来自中原内地的书牍,对于研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地方区域内的文化教育水平等,都是丰富的原始材料。这些书牍中往往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是研究区域社会史、文化史、制度史的极好材料。敦煌书牍比传世唐宋书牍文献具有巨大优势,即资料的原始性与丰富性。因此,对敦煌所出唐宋书牍的研究,无论对研究晚唐五代宋代的政治制度史、地方史,还是研究书写载体从简牍发展到纸质写本之后,书牍文化传统的承袭与嬗变、古代信息传递制度的继承与变化,均有文化学、文献学以及档案学上的意义。
    敦煌所出唐宋书牍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受到简牍学、文书学的研究方法的启发及前辈学者对敦煌文献里的表状笺启类书仪研究方法的直接影响。简牍学研究简牍形制等制度,文书学则研究文本自身特征,敦煌书牍既受简牍制度的影响深远,又具有写本时代的文本特征,在敦煌书牍研究中运用简牍学、文书学、文体分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敦煌书牍,将是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和突破。比如,简牍学研究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工作是将已散乱的简牍恢复到本原状态,提出了复原简牍的几个原则:出土地同一、笔迹同一、材料同一、内容关联 。永田英正在《汉简的古文书学研究》中总结,随着简牍在一定时空内的移送与传递,就有可能形成文书 。内藤湖南将“公牍”类文献、公文书纳入文书学范围,研究公文书如何在朝廷内和行政部门之间来回传阅的过程 。池田温 、藤枝晃 也注重以文书学方法研究敦煌文献的文本特征,提示文献外形与内容之间的关联。以上简牍学、文书学、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对研究敦煌所出唐宋书牍的文体渊源、发展、形制以及复原、传递等具体问题,都是非常有益的启发。
    ...查看更多
  1. 上编  敦煌所出唐宋书牍研究
    第一章  近三十年来敦煌所出唐宋书牍研究概述 /002
    第一节  对敦煌书仪文献的研究 /002
    第二节  对公文书的研究 /007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008
    第二章  敦煌书牍的文体研究 /011
    第一节  敦煌所出表、上书、奏文研究 /011
    第二节  敦煌所出“致书”的比较研究 /021
    第三节  敦煌所出“别纸”/027
    第四节  敦煌所出简札、谘 /037
    第三章  敦煌书牍的押署和封缄研究 /049
    第一节  敦煌书牍上的押署 /049
    第二节  敦煌所出唐宋书牍封缄方法的复原 /056
    第四章  敦煌书牍与唐宋社会历史研究 /070
    第一节  敦煌归义军与唐中央的信息沟通 /070
    第二节  唐宋之际的书牍与行政运作研究:以墨敕为例 /083
    第三节  从敦煌书牍看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的文化教育 /096
    第四节  敦煌书牍反映的唐宋社会生活 /106
    下编  敦煌所出唐宋书牍分类整理
    整理说明 /116
    目  录 /118
    一、敕 /131
    二、表 /134
    三、奏状 /136
    四、上书 /138
    五、牒 /140
    六、榜 /192
    七、帖 /198
    八、状 /209
    九、启 /258
    十、书 /269
    十一、委曲 /277
    十二、谘 /282
    十三、简札 /283
    敦煌所出唐宋书牍相关人名索引 /286
    参考文献 /375
    后  记 /383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