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四川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指南

    作者:四川藏区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为加强高速公路建设施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好事中环境管理,响应交通强国及标准体系建设系列决定要求,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升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四川藏区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编写了《藏高公司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针对高速公路主体工程施工、临时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临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现行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的基础上,充分吸纳省内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成果,结合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研究了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政策法规及风险识别,总结了近年来工程建设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艺、设施、设备和管理制度措施,体现了现代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指南》共六分册,分别为:第一分册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价、第二分册工程技术、第三分册工程造价、第四分册建设管理、第五分册政策法规汇编、第六分册是通用参考图,适用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高速公路项目配套连接线或代建项目也可参照使用。

  • 时间的终极问题——计时时间与存在时间的区别

    作者:吴粲

    时间是最古老的难题之一,被称为物理学五大悬疑之一。科学家和哲学家就时间的本质数百年来争论不休。人类为什么会被困扰在时间的迷宫里数千年,通过本书的探讨得出:主要是表示多种意义的时间缠绕在一起,而人类没有分清这些不同时间的意义。
    本书对时间的探讨是从全新的视角,从时间的根源——古代时间观开始,分析了时间的原理、本质、古代计时器类型。古代最早的计时器是圭表、日晷,它们是记录太阳光的影子变化过程,反过来本质上也是反映太阳光形成的昼夜变化过程。这就是时间不变的本质!
    建立时间的目的是:个人利用太阳光的变化过程安排行动、进行农业生产。国家利用太阳光有规律的变化过程——昼夜循环、四季轮回建立起时间系统,让群体中的每个人能共同认可,并作为强制标准让大家以此安排各种行动、活动。
    时间形成的分界线是世界标准时间的确立,以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用时区反映太阳光在地球各地的移动过程,从而确立了世界统一、得到认可并强制执行的全球统一时间。
    万物生长、衰老、死亡其实与时间没有关系,只是借用日历作为标尺来衡量事物存在的过程,表示事物存在的状态、先后顺序,这种时间的作用已经作了延伸。
    量子物理认为:时间不具有可以测量得到的特质。解决该症结的一个措施就是将时间视为一个人类自己编造的概念,本书的研究与量子理论殊途同归。也就是宇宙根本不存在时间,而计时的时间是人建立的标准。
    本书讨论了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些时间问题:时间能倒流(逆转)、旅行及能穿越时空吗?存在或能制造时空隧道吗?
    最后还解析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双生子佯谬及其他一些时间悖论。

  • 光学材料的激光诱导损伤/Laser-Induced Damage of Optical Materials

    作者:伍德(Roger M Wood)(著) 崔旭东(译)

    《光学材料的激光诱导损伤》系统论述了光学材料中的激光诱导损伤研究的知识基础、材料特性、损伤理论与模型、测量表征等方面的内容,全面回顾了过去30多年来的国际研究进展,总结了许多技术和方法、规律、数据、标准等研究成果的适用性,是一本知识体系完备、概念清晰、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专著。全书注重研究性与知识性、基础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深入浅出的描述方式不仅对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非常有益,也对从事此方面研究的科技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系统总结了扇三角洲环境高频层序界面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自旋回因素和异旋回因素对扇三角洲环境高频层序界面形成与发育的控制作用,并分析了自旋回作用与异旋回作用的区别与联系。针对目前扇三角洲地层对比中所存在的难题,建立了扇三角洲不同相带的小层、单层级别的地层对比模式。
  2. 前  言
    经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技术、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阶段,但是其研究精度还不能满足油田开发阶段小层、单层级别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层序地层学只考虑了气候变化、构造运动等异旋回的作用,而在油气田开发阶段,例如河流分叉合并、河流侧向迁移等自旋回作用对层序结构和层序界面的形成起着更主要的作用。本书以扇三角洲为例,深入探讨了扇三角洲环境高频层序界面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自旋回因素和异旋回因素对扇三角洲环境高频层序界面形成与发育的控制作用,进而建立了扇三角洲不同相带的高精度地层对比模式。
    本书在高频层序单元的级次划分与识别标志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系统分析了在四级基准面变化的不同阶段,五级和六级层序界面特征的变化规律;然后,分别探讨了扇三角洲高频层序界面形成的自旋回机制和异旋回机制,认为五级层序界面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异旋回因素,六级层序界面的形成主要受控于自旋回因素;分析了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对五级层序界面的控制作用;分析了六级层序界面形成过程中的自旋回机制,认为流体性质的转变以及河水与湖水的相互作用是控制扇三角洲环境单一六级层序界面的主要因素;在高频层序界面形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扇三角洲地层对比中所存在的难题,建立了扇三角洲不同相带的小层、单层级别的地层对比模式,为油田开发阶段的储层精细对比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书在理论方法、模型构建和成果应用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油气勘探与开发企业,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专业师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项目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研究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助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改进。


    作 者
    2018年6月
    ...查看更多
  1. 1.1  高频层序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
    1. 高频层序的基本概念
    高频层序的概念起源于地质学家们对于准层序的研究。准层序最初被定义为“由海泛面所限定的层或层组组成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序列”。作为准层序界面的海泛面被进一步定义为:一个将老地层与新地层分开的面,穿过该面水深突然增加[1]。这一定义主要是基于海岸沉积环境提出的,因此其定义不具有普遍性而造成概念的欠完整。Van Wagoner和Mitchum[2]随后将类似于准层序的地层单元重新命名为“高频层序”,对于准层序定义的欠完整性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作用。郑荣才等[3]、Cross等[4]所提出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和超短期基准面旋回,Anderson和Goodwin[5]提出的“米级旋回”,包括王鸿祯等[6]所称的“小层序”都属于高频层序的范畴。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高频层序应是包含基准面上升期和下降期沉积的完整的地层序列,在不同沉积环境,高频层序的结构特征有差异。
    2. 高频层序级次划分研究现状
    Exxon的经典层序地层学、Cross的成因层序地层学、Galloway的成因层序地层学以及Miall的储层构型要素分析理论关于高频层序单元的级次划分、高频层序的时限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经典层序地层理论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Peter Vail[7]和来自Exxon公司的沉积学家继承了Sloss[8]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层序—体系域—准层序”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层序是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层序内部可以根据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进一步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体系域内部则包含若干个具有相互联系的准层序组或准层序。基于这一理论体系,众多学者根据海平面持续的时间周期提出了层序划分方案[9]。受限于勘探程度、资料分辨率和现有技术手段,在三级层序内部进行高频层序划分时所能够识别的高频层序级次也不相同,但大多数划分至准层序组、准层序的级别,相当于四级和五级层序。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四级层序时限在0.08~0.5 Ma,五级层序的时限在0.01~0.08 Ma。
    ...查看更多
  2. 本书适用于从事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也可供有关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学习参考。本书对油田开发阶段的储层研究、井网调整、精细注水等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目  录
    第1章  高频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1
    1.1  高频层序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 1
    1.2  高频层序形成机制 3
    1.3  扇三角洲高频层序结构与对比模式 6
    1.4  扇三角洲高频层序地层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8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10
    2.1  扇三角洲平原研究区地质概况 10
    2.2  扇三角洲前缘研究区地质概况 13
    2.3  野外露头研究区地质概况 17
    第3章  高频层序界面特征 20
    3.1  高频层序单元的级次划分方案 20
    3.2  高频层序单元的识别 22
    3.3  扇三角洲高频层序单元的划分及其界面特征 26
    第4章  扇三角洲环境高频层序界面形成机理 68
    4.1  异旋回机制 68
    4.2  自旋回机制 86
    4.3  异旋回机制与自旋回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92
    第5章  扇三角洲地层对比模式 95
    5.1  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对比中面临的难题 95
    5.2  扇三角洲地层对比模式 96
    第6章  结  论 119
    参考文献 122
    ...查看更多
  2. 张锐,男,生于1983年9月。2012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任高级工程师、致密油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