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雨雪霏霏

    作者:万雪桃

    《雨雪霏霏》主要内容包括:清风徐来、你、观望、爱恋、明了、你看、偶遇、举杯人、原始的爱、蓦然、命定、怀念、你走后、无题、等待、记忆、我的等待等。

  • 桃花源说诗

    作者: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本书是一部集明代以来有关酉阳的诗歌评论、诗歌理论探讨、诗歌大事记的一部专著。书稿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评说篇,收集从明代至今有关酉阳籍诗人的诗歌评论,同时给诗人予以简要介绍,对其诗歌进行简析;二是探讨篇,收集清代至今酉阳籍人对诗歌创作的理论探讨;三是记事篇,收集从明代至今有关酉阳诗坛的大事、要事。本书有其地域性、时代性、首次性,编纂该书的目的在于填补酉阳文学评论在诗歌方面的历史空白,为将来从事酉阳文学研究提供基础素材,为诗歌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乐起田野 ——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传统音乐研究为例

    作者:王建朝

    本著作主要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多个传统音乐种类的传承人、伴奏乐器、社会文化功能、传承与保护策略、当代变迁等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探究,揭示了两民族传统音乐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因此,本著作的研究既能够为两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田野资料和背景资料,也能够为学界了解两民族之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面貌提供基础性的材料,还能够为两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益的经验,进而推动两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进程,为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研究添砖加瓦。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音乐人是音乐的承载者和传承者,乐人一生所从事的音乐事件会在其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成为其族群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乐人的口述记忆也将成为建构其族群音乐文化史的重要材料依据。本书采用口述史的理论和方法,对分布在贵州省不同地区的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牛腿琴、侗族山歌、苗族古歌、苗族酒歌等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采访,在将口述史资料整理成文本形式的同时,也将口述史资料...查看更多
  2. 自  序
    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口述史研究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端于美国,对中国学界产生影响是近三十余年的事情,主要被应用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但“口述史”真正被应用于我国的音乐研究是近几年的事情。那么,何谓口述史?我们应该怎样来做口述史?口述史研究具有怎样的学术价值?这一系列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学科学者的关注,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实践。美国著名口述史学家唐纳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认为,口述史是“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 。音乐学者臧艺兵也认为:“简单地说,口述历史是人还活着的时候,我们通过访谈录音或者记录被访谈者所讲述的他所知道和经历的事情,特别是当事人在当时的时空中的特定的历史‘现时感受’。我们把这类文本称为口述史。” 关于口述史的操作和处理方式,唐纳德·里奇则认为,口述历史必须是“经过录音、做过特别处理后保存在档案馆、图书馆或其他收藏处,或者经过几乎是逐字重制的方式出版” 。臧艺兵也指出,口述历史访谈“是指一位准备完善的访谈者,向受访者提出问题,并以录音和录像技术记录下彼此的问答,访谈的录音录像带经过制作、抄记(Transcribing)摘要、列出索引这些程序后,储存在图书馆或者档案馆。这些访谈的记录可以用作研究、摘节出版、广播或录像纪录片博物馆展览、戏剧表演以及其他公开演示” 。另外,我在论文《口述史:一个研究维吾尔木卡姆的有效纬度》中也指出:“在‘口述史’的操作和处理过程中,田野的现场调查是其进行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同时还要求采访者与受访者共存于同一空间,以‘人—人’问答或互动的形式发掘口述史资料,更为重要者是要用现代化的音像器材将采访资料进行录音、拍照和摄像,并将这些音像资料经过多方面处理之后存储于图书馆或档案馆。” 据此可以说,“口述历史不再是访谈者单方的产物,它是受访者和访问者共同合作的‘公共产品’” 。它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的双向进展,而非一方的片面之词。
    自20世纪80年代“口述史”这一概念传入中国以来,国内音乐史学和民族音乐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已经在“音乐口述史”名义下做了不少学术探索工作,并取得了诸多颇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经分析发现,当前国内音乐口述史的研究情况大致可分为研究实践和理论探讨两大类。其中第一大类的研究成果按其文本性质又可分为“口述材料的直接文本呈现”和“以口述材料为依据的研究文本”两个方面,且此两方面中又各自存在不同的文本类型。第二大类的学术成果主要是对音乐口述史的研究理论进行不同层面的学术探讨。本书的研究成果涉及第一大类中的“口述材料的直接文本呈现”和“以口述材料为依据的研究文本”两个方面,这也是在相关研究理念的指引下完成的。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以口述材料为依据的研究文本”,由十六篇专题性论文构成。第一篇文稿《论口述史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内容具有本书总论的性质,文中指出口述史的研究理论、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复原、乐人传记史构建、史料积累和保存、研究范围拓展、其他史料的佐证和互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歌窝”里飞出一只金凤凰——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吴品仙》《一个人,两件事——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培焕》《家乡歌曲的守望者——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注溪山歌省级传承人杨万超》《戏里戏外——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国家级传承人张启高》《音乐非遗传承人的社会文化身份转换——以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多声部情歌传承人方少保为个案》《口述史视野下我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传承人杨正平的个人传记研究》等六篇文稿是对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吴品仙和吴培焕、注溪山歌省级传承人杨万超、侗戏国家级传承人张启高、苗族多声部情歌省级传承人方少保、苗族芦笙省级传承人杨正平等进行的具有传记性质的专题研究,其内容涉及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平、参与的各类音乐活动状况和艺术成就等方面。《贵州省苗族古歌的社会文化功能》《贵州省苗族古歌的当代变迁——以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古歌为调查个案》《论苗族古歌与民俗的依附共生关系——以黔东南州苗族古歌为例》《论贵州省黎平县侗戏和侗歌的共性特征》《贵州省雷山县苗族酒歌的唱词和旋律特征》五篇文稿对贵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项目苗族古歌的功能作用、生存形态、当代变迁及其与民俗的共生关系,侗戏和侗歌在曲体结构、调式音列、旋律旋法、唱词结构、唱腔润腔等音乐形态层面的共性特征及互动关系,以及苗族酒歌唱词的内容、结构、格律和旋律的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多个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深入地揭示了各个研究对象的文化意义和内涵。此外,《黔东南台江县苗族古歌之学校教育传承探究》《黔东南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非遗”视野下的贵州省苗族古歌之保护》等文稿涉及贵州省相关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理论思考和应对策略。
    下编属于“口述材料的直接文本呈现”——贵州省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采访文本。这一部分,我选择了对贵州省较具代表性的侗歌大歌传承人吴品仙、侗族琵琶歌传承人杨月艳和吴玉竹、侗族牛腿琴传承人蒋步先进行口述史采访。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是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与受访人共处于同一空间,采用问答互动的方式,充分地挖掘受访人脑中的音乐历史记忆,并将口述史采访的录音资料整理成文本的形式。其内容涉及受访人的个人传记史、贵州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发展史、乐种和歌种的基本知识、贵州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以及传承与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值得说明的是,这些文稿内容不是仅由受访人一方的口述资料单独构成的,而是采访人与受访人双方共处于同一空间直接互动的结果,是采访人与受访人双方的“共谋”。这种形式的口述史文本由采访人和受访人共同完成,双方缺一不可,珠联璧合,共同构成了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个体传记史及乐种或歌种的当代演变史。这种历史的建构主要是以受访人的个体生命周期为纵线,以其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乐事为横线,通过我们采访人的提问来激活存储在其脑中的音乐历史记忆。这样,受访人每个生命阶段的具体乐事就会在受访人的记忆中串联起来,构成一条清晰可辨的音乐历史发展的轨迹。
    本书之所以是以“口述史视野下的贵州省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音乐研究”为书名,是因为本书的上、下两编的文稿内容均与口述史相关。其中,上编的十六篇研究文稿的论据材料主要来自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艺人的口述史资料,尤其是六位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专题研究文稿,笔者在其口述史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相关乐人个体传记史的专题研究。下编针对四位贵州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采访文稿,本身就是根据口述史的理论而进行的贵州本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史的研究实践,其中折射出音乐传承人身上所承载的乐种或歌种的历史。因此,本书的研究成果就是在口述史理论和方法的指引下,对贵州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音乐的具体研究实践。
    据我了解,截至目前,有关贵州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专题研究成果尚为少见,多数研究成果只是在论题论证的过程中零星地运用一些口述材料作为证据来论说问题,尚没有达到学科意义上的口述史研究的层面,因此,这体现了本课题的研究实践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意义。具体而言,本书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多数口述资料来自我们田野调查中对民间音乐艺人的口述史采访,其研究文本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对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复原、乐人传记史构建、史料积累和保存、研究范围拓展、其他史料的佐证和互证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民族音乐资源极其丰富,优秀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更是数不胜数。因此,作为一项研究课题,由于时间和精力均有限,我们也不可能对贵州省所有民族的民间音乐传承人均进行盘根究底的访谈和记录,所以选择了九位较具代表性的传承人,对其进行口述史访谈,并将他们的口述史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整理成文字,形成今天这一文本形式的著作。本书无意创建什么大理论,只是希望本书的内容能够为贵州省相关民族的相关乐种或歌种的研究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本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实践能够为其他民族的音乐口述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则已欣慰矣。
    是为序。


    王建朝
    2018年8月10日于凯里市御泉居寓所
    ...查看更多
  1. 目  录
    上编  口述史研究篇
    论口述史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003
    “歌窝”里飞出一只金凤凰
    ——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吴品仙 018
    一个人,两件事
    ——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培焕 028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文化身份转换
    ——以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多声部情歌传承人方少保为个案 039
    戏里戏外
    ——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国家级传承人张启高 054
    家乡歌曲的守望者
    ——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注溪山歌省级传承人杨万超 061
    口述史视野下我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笙传承人杨正平的个人传记研究 073
    贵州省苗族古歌的当代变迁
    ——以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古歌为调查个案 095
    论苗族古歌与民俗的依附共生关系
    ——以黔东南州苗族古歌为例 112
    贵州省苗族古歌的社会文化功能 121
    贵州省雷山县苗族酒歌的唱词和旋律特征 128
    论贵州省黎平县侗戏和侗歌的共性特征 143
    黔东南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 151
    黔东南台江县苗族古歌之学校教育传承探究 161
    “非遗”视野下的贵州省苗族古歌之保护 169
    下编  口述史访谈篇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牛腿琴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蒋步先口述史 175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品仙口述史 194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琵琶歌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月艳口述史 22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琵琶歌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玉竹口述史 236
    后  记 250
    ...查看更多
  2. 王建朝,音乐学硕士,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贵州省艺术科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省厅级课题3项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