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微积分基础

    作者:黄宽娜 牟谷芳

    本书是依照最新(2014年版)“经济和管理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针对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经济与管理类学生编写的。其内容涉及极限、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常微分方程、多元微积分、数学实验等。教材强调“实用、适度”,将抽象不易理解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浅出描述,再适当地加入Matlab的应用实验,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善于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 网络空间和网络安全

    作者:[美]乔治·科斯托普洛斯 著 赵生伟 译

        本书为教材。包括信息系统的漏洞、组织中的缺陷,信息系统基础中的风险、安全的信息系统、网络安全和首席信息官、建立一个安全组织、网络空间入侵、网络空间防御、网络空间和法律、网络空间和国土安全等内容。每章后配有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和课题项目,帮助老师引导学生选择相关课题进行自我研究。本书将使读者认识到组成网络空间的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如何明智地保持网路安全,解决问题,因此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用性。

  • 健康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导论

    作者:韩良福,胡奇志,张明玖

    本书是大健康产业系列丛书之一,由贵州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成都东软学院、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广州药科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泉州师范学院商学院、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共同编写。本教材作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系列规划教材之一,以专业培养为出发点,力求使教材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本书围绕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健康信息管理基础知识,包括第一章大数据概述和第二章健康与大数据,主要介绍大数据与健康管理相关应用的基本概念、系统架构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为个人和公共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的介绍,包括第三章大数据在健康中的应用、第四章大数据与健康环境、第五章大数据与健康生活、第六章大数据与健康保障、第七章大数据与健康服务,主要介绍大数据在健康环境、健康生活、健康保障和健康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第三部分为健康信息管理产业新业态和未来展望,包括第八章大数据与大健康业态模式、第九章大数据支撑的健康信息生态体系。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健康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针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原则,旨在提高学生的大数据通知与健康管理信息系统能力,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食疗养生是近三十年以来日渐兴起的风潮之一。尤其是在网络及电视传媒的推动下,食疗成为不同年龄段人群茶余饭后常常提及的话题。人们寄希望于“食补”,用这种相对药物更为温和、自然的方法达到美容、养生或治疗疾病的目的。然而由于缺乏相对科学、系统的指导,食补却常常容易走入极端化的误区。食疗是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病症进行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恢复身...查看更多
  2. “食疗保健”是我国历史久远的一门学科,它利用了中医的理论知识,建立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理论。它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医学、康复医学、疾病预防学和养生学等领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公认。因此,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也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正在掀起“中医中药热”,提出“回归大自然”的生活理念。该理念集医疗保健于生活之中,运用非药物养生、保健食疗的方法,为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进行积极努力的探索和研究。
    自1995年我国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笔者就开始在体育院校的体育保健学的教学中开始了保健食疗的教学工作,并且在高校的公共课中也进行了教学工作的运作,受到广大同学、同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的关注。经过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笔者开始编写“食疗保健”的教材。
    本教材是运用了中医的理论知识,营养学的知识,疾病预防学的知识和公共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汲取我国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以及作者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并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而编写完成的。本教材力求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学习后,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本教材可供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和在校的大学生使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淮阴师范学院体育系万喻、兰州商学院体育部张伟等教授及徐凤娅、陈克宇、王增宇、张跃老师的指导和大力协助,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中的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著者
    2014年3月

    ...查看更多
  1. 二、研究内容
    中医饮食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从历代有关文献记载和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基本包括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和饮食宜忌四个方面。前两者是指饮食在实际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后两者是指饮食在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四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或孤立。外界有一种看法,认为使用添加药物的药膳,如黄芪炖鸡之类,就是“中医饮食营养学”。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一)饮食养生
    中医饮食养生,习称“食养”“食补”,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饮食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还具有补养作用。所谓“无病强身”,这是与现代营养学观点不同的。
    食养的内容按历代中医、中药有关文献统计,常用的近百种食物的补养作用,计有聪耳、明目、乌发、生发、增力、益智、安神、健肤、美容、轻身、固齿、肥人、强筋、壮阳、种子(助孕)、益寿等二十余种。这些作用在提高人体健康素质和预防保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饮食治疗
    中医饮食治疗,习称“食治”“食疗”,是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它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方法十分丰富,是中医天然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千金要方》一书就有“食治篇”,后又有《食疗本草》等饮食疗法专著相继问世。
    食疗的作用和药疗基本一致,主要体现在扶正与祛邪两方面。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所说:“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他同时还指出药疗与食疗的不同之处:“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并引用扁鹊语:“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中医食疗内容渗透在中医各科中,食疗方法和方剂丰富多彩。近年来,中医食疗成果已有不少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如应用芹菜防治高血压病;应用燕麦防治高血脂症;应用红枣防治贫血症;应用木耳防治眼底动脉出血症以及用百合、马齿苋、苦瓜等防治细菌和病毒性感染疾患等。
    (三)饮食节制
    中医饮食节制,习称“食节”“食用”,是泛指饮食的方式方法,包括饮食的合理习俗、饮食卫生制度等。它包括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正确选用饮食,且提倡全面膳食和节制饮食。《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的“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就是食用的基本观点。
    中医食节内容散见于中医、中药、养生、民俗、民情、居家等学科中,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明和古代卫生学水平,是中国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的结晶,如前面提及的食物应用的规律和方法(如食物的量、次数、时间、季节等);全面膳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讲究食物卫生清洁;进茶、进酒适量,把与饮茶、饮酒有关的活动纳入饮食文化范围之中,以达到情志养生的效果。
    (四)饮食宜忌
    中医饮食宜忌,习称“食忌”“食禁”。“宜”为常,故不多言,言“忌”较多。中医“食忌”内容十分丰富,有别于现代营养学内容。它主张常人与病人的饮食内容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应因人、因地、因时、因病而有所不同。它实际是在强调饮食的针对性,得当则为宜,失当则为忌。在生活和临床中要做到“审因用膳”,例如《金匮要略》所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后世医家孙思邈进一步提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因此,在生活和临床中品评饮食的营养价值,不论是用于食补,还是用于食疗,都不应从珍、奇、名、贵出发,而应着眼于其使用是否得当。
    中医饮食营养学中,饮食禁忌内容在生活和临床应用方面有一些具体要求,如饮食与季节、与体质、与地域不同在应用方面的禁忌;食物之间、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饮食调配制备方面禁忌,以及患病期间的饮食禁忌等。这些内容丰富了中医饮食营养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三、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观点
    中医饮食营养学和其他中医学科一样,它的发生与发展,受历史条件的影响,其理论与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特点体现于宏观与整体观方面。
    (一)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
    中医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是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这种人和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饮食营养方面。早在两千年前,古代医家就认识到饮食的性质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影响。例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载的“五味所入”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指出的“五味所生”等,皆说明作为自然界产物的“味”对机体脏腑的特定联系和选择作用。除此,食物对脏腑尚有“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
    中医常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自古以来,以养生益寿,防治疾病的古代佛、道、儒、医、武各家学说,无不用人体内部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的理论来阐述人体的生、老、病、死规律。同时,也无不根据天人相应的法则来制订各种休逸劳作,饮食起居措施。对须臾不可离的饮食内容,以及进食方式提倡既要注意全面膳食“合而服之”,又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饮食内容亦有所变化,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
    (二)调理阴阳营养观
    分析历代食养与食疗著作不难看出,传统营养学理论核心就在于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食事活动,以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失健,乃阴阳失调所致。所以治疗和饮食养生等则以调理阴阳为基本原则。《素问•骨空论》说:“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或补或泻,都是在调整阴阳,都是以平为期。
    关于饮食的宜忌,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出发的,于阴平阳秘有利则宜,反之为忌。如痰湿病人忌食油腻;热火体质人忌食辛辣;老人若阴不足阳有余,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发育期儿童无特殊原因不宜进补;某些患者,如皮肤病人、哮喘病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其实质是为防止犯虚虚实实之弊。总之,要做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中医亦注重调和阴阳,使食物无寒热升降之偏颇。如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须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菜肴偏于寒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等症;又如食用韭菜等助阳之品,常配以蛋类以滋阴,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三)食药一体营养观
    1.食药同源
    中医学历史表明,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产品。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同,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因此,中医单纯使用食物或药物,或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在《内经》所载的13个方剂中,有一半是食物成分,这也是最早的“药膳”方。在《五十二病方》中有1/4为食物成分方剂,《伤寒论》112方中则占1/2以上。在以上古方中,应用桂、姜、枣、椒、茴、扁豆、薏米、甘草、酒、醋,乃至动物胶膏等食物是极为普遍的。
    2. 食药同理
    食物与药物同用,除因食药同源外,主要基于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由同一理论指导,即食药同理。中医认为,机体衰弱失健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意味着阴阳两方面的互相消长,如阴阳的偏盛偏衰等。如何调整这种阴阳失调,张景岳说:“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食物与药物一样,皆属气味之偏者,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说:“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食物的防治疾病作用,也是通过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或补虚扶弱,调整重建脏腑气机功能,来达到消除阴阳失调的。
    3.食疗与药疗关系
    食药同源,食药同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众多的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如采用乌鸡、羊肉、驴皮、猪肤、鸟卵、葱、姜、枣等以补益阴阳气血或调补胃气,进而达到防治疾病之效。而从大量古代食谱、菜谱、茶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药物,如枸杞、山药、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以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4. 食疗与药疗的区别
    食  疗 药  疗
    摄取过程长,用量大,作用缓 摄取过程短,用量小,作用急
    无毒副作用 有毒副作用,只是有大小多少之分
    基于营养,成分易被同化 基于治疗,成分不易被同化
    满足生理、心理要求 不一定满足心理要求
    辅助治疗或直接治疗 直接治疗
    (四)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相结合营养观
    数千年的饮食文化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从整体来看,是在素食的基础之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的。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和《素问•藏器法时论》所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所谓全面膳食,就是要长期或经常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与饮等之间的合理搭配。既不要偏食,也不要过食与废食。但另一方面,对特殊人或患者,也不主张采用与常人一样的饮食模式,可据其不同的体质、职业、信仰与病情,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
    1.健康的必需条件
    积历代经验总结,经现代科学求证,当前普遍认为健康的必需条件:第一是精神(心理)因素,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个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第二是营养状况,要有营养知识,并且努力做好;第三是运动水平,要不拘形式地做到多运动,劳动不完全等同于运动,运动量不足,热量消耗不了,是导致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第四是医疗条件。前三条做到了,仍有问题,就要去看病,现代医疗条件也是保证健康的必要条件。以上四条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是万能的,任何时候都应讲求多种有利因素的积极协同作用。
    2.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
    国际上流行一种说法:三高饮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造成了现代文明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和亚健康状态),其实还有三低(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膳食纤维)作怪。很多人对这六大营养要素不了解,当然做不好营养平衡,甚至有不少人将营养与蛋白质划等号。
    就个体而言,对蛋白、脂肪、淀粉(粮食)的日需量分别是0.8~1g/kg体重,0.2~0.3g/kg体重,0.8~10g/kg体重。身高与体重要有个恰当的比例,每天有500g青菜,200g水果吃,可保维生素不缺乏。膳食纤维20~30g/d即足够。唯独微量元素的补充比较困难。
    3.微量元素是健康的守护神
    矿物质元素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六大营养要素之一。通常将日需量占人体重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称宏量元素(如钙、镁等),万分之一以下的称微量元素。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的14种必需微量元素有锌、铜、铁、碘、碱、铬、钴、锰、钼、钒、氟、镍、锶、锡。
    如果把蛋白、脂肪、淀粉三种营养简单称为能量营养的话,那么维生素、矿物质元素、膳食纤维则可称为功能性营养,其中微量元素是核心,因为它不容易得到满足。矿物质元素的作用,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全方位的作用。从机体组织的建造、修复,到生理代谢,到增强免疫功能,甚至有直接防病治病的作用。如钙不仅仅是造体元素,也是生理代谢不可缺少的元素,许许多多疾病都与缺钙有关。中医所说的肾阴虚、肾阳虚,都是缺钙引起的。中老年人肾虚症最多,与中老年人缺钙最严重是相一致的。陆上动物,尤其人类,都呈缺钙状态,特别是亚洲人,缺钙最严重。所以,人们应树立这么一个信念:千补万补,钙是第一补!
    再如,血红蛋白的合成,不仅需要氨基酸,还需要铁元素。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不了。还有,生理代谢是通过酶来完成的,酶的活性成分中心往往是微量元素。如锰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组成部分,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部分,钼是亚硝酸还原酶的组成部分,它们的活性是分别靠锰、硒、钼元素激发的。同样,锌、铁、铜、镍等元素也有自己相应的酶。缺乏微量元素,生理代谢都不会正常。在辅酶或维生素中,微量元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钴能使维生素B12的活性提高4倍,甚至更高。
    在激素类中,微量元素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碘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铬能加强葡萄糖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中,也有它们的身影,如锰能激活脱氧核酸酶,保证遗传信息传递时不变样。
    总之,“由于微量元素与人体关系的研究一步步的深入,生命科学有了长足的进展,以前原因不明的不治之症,通过微量元素的研究找出了病因。四大地方病——甲状腺肿、克山病、大骨节病、氟骨病无不与微量元素的短缺有关。此外,食管癌、鼻咽癌、肝癌高发区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的特点,也与当地的土壤、水中缺少某种微量元素有关”。(于若木文集《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1988年12月13日在“全国第四次微量元素与健康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微量元素在保护人们健康和防病治病方面,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人体内微量元素也需要平衡,缺乏和过量都有害而无益。所以,了解自己体内微量元素情况,已经是一个衡量和预测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
    4.21世纪微量元素食品必将大行其道
    失去了的东西,才会感到它的重要。随着人们生活的安定、物质丰富,食物越来越精工细做,反而使功能性营养越来越缺乏。因为这些东西都集中在粮、果的皮和胚中。如糙米营养全面,但口感差,做成精米后,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损失殆尽。
    人们,尤其孩子们,以口感为标准选择食品。加上商业行为上的重口味,对食品香、色、味型的大肆宣传,造成能量营养过量,功能性营养奇缺的后果。花钱虽多,身体却越来越差。正如一座高楼大厦失去平衡会倒塌一样,不平衡的营养,也不可能养育出聪明智慧、健美活泼的孩子来。那些未老先衰的人,那些英年早逝的学者,营养不平衡恐怕是他们罹难的重要因素。
    再回头去吃粗粮食物行吗?显然不妥。回归大自然,不能回归到茹毛饮血的方式里去。那样既滑稽可笑,其实又做不到。21世纪,很可能是一个在食品中强化微量元素的年代,将有一系列的营养平衡食品供应。当前,人们要主动加强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找出自身健康构成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订出措施,并持之以恒的实施下去,就一定能获得一个健康的体魄。大家共同努力,就能让我们的孩子们聪明美丽,青年人矫健完美、意气风发,中老年人健康长寿、隽永智慧,也是为富国强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中医饮食营养学发展史
    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应用饮食养生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饮食养生是伴随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现有资料估计,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一)早期食事活动
    1. 择  食
    《淮南子》中有:“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螺蚌之肉。”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可作为食,也可作为药。同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这个过程是很长的),逐渐把一些天然物产区别为食物、药物、毒物。据《山海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里所指的“毒”就是包括食物、药物和毒物的天然品。因此,药、食均来源于天然产物,即“药食同源”。
    2. 火的利用
    对于火的利用,《周礼》说:“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第一次掌握了一种神奇的自然力。上古时代的人由吃生食(寒食)进步到吃熟食(套食),是食疗由萌芽到形成雏型的一个重要过程。周《古史考》中谓:“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胃肠。于是圣人造作钻燧出火,教民熟食,民人大悦,号曰燧人。”这些记载,说明了上古时代人类从吃生食进步到吃熟食这一历史过程。在农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类开始利用火烧煮食物,从而有了烹调技术的发展,这与后来食疗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农业的发展,火的应用,人们开始能吃熟食,提高了食物的利用率,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同时由于食物营养成分的改变,改变了营养状况,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加快了人类的进化。另外,由于燔生为熟,起到了消毒灭虫,防止胃肠疾病和寄生虫病的作用。这就大大保证了古代人民身体的健康和强壮,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和种族的繁衍,开辟了新纪元。
    3. 汤液的应用
    随着火的利用,能被人利用的食物品种的日益增多,烹调技术便受到重视。汤液始于伊尹的传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通鉴》云:“伊尹佐汤伐桀,放太甲于桐宫,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有了较为丰富的食物和火,就可以加以烹调,配制为各种汤液。伊尹为商汤的宰相,精于烹调。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引伊尹和商汤的谈话时,就讲了许多烹调问题,其中就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的话。姜、桂既是佳肴中的调味品,也是发汗解表的常用药物。因“桂枝汤”中的五味药如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都是厨房里的调味品。所以有人认为“桂枝汤”是从烹调里分出来的最古处方之一。
    4. 酒的应用
    《战国策》载:“帝女令仪狄造酒,进之于禹。”经考证,夏商时期酿酒活动十分发达,这一点也可由出土夏商时期的酒器所证实。酒既是一种饮料,又对人体具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是食药兼用之品。它能通血脉、行药势、御寒气,还能溶解出不溶于水的成分。若将中药置于酒中浸制,既可借助酒通行血脉之性,增强药势,使药力迅速通达全身,故又有“酒为百药之长”之称;又可取其溶解之力,制造多种食用酒和药用酒,进一步丰富了饮食保健的内容。由于酒对中医学的重要作用,故又有医字从醫,即医字由酒而来之说。
    5. 食事制度建立,食医出现
    饮食治疗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漫长岁月,由萌芽而渐趋形成雏型。到达公元前五世纪的周代,当时统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的健康和调制适宜的饮食,开始设置食医和食官以专司其事。“食医”这种职务,与“疾医”“疡医”“兽医”一起构成周代医政制度的四大分科,并排在诸医之首。当时食医专管调和食味,注意营养,防止疾病,确定四时的饮食,是专为王家服务的。如《周礼•天官》记载:“食医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六羞、百酱、八珍之齐。”可见当时已将食治提到很高的地位,且逐渐成为专业。
    6. 调味品的应用
    夏禹时已可制酒。酒变酸即成醋,古时叫苦酒,为《周礼》五味之一。酒和醋除作为饮料和调味外,也广泛用于医药中。酱也是一种发酵制品,在《周礼》中也有记载。当时已能制造多种酱,故称为“百酱”。由于酱和豆酱、豆豉、酱油等制品的使用,也发现了它的治疗作用,如用豆豉作健胃解毒剂等。公元前二世纪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已有制造豆腐的记载。酱、酒、糖、豆腐等食品的制造,说明当时已从简单直接食用动植物食品,发展到能够制造出多种经过化学变化的食品。食品营养成分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人类饮食物的品种更加丰富,这是营养学上一个很大的发展和飞跃。
    (二)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饮食保健也从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发展成为一门纳入正规医疗保健行政制度的学科,并从理论上被加以总结,营养学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主要表现在包括以食疗食物在内的本草学的发展,与辨证论治医疗原则的确立等。
    1.《山海经》中食物的记载
    在当时成书的《山海经》中记载药品116种,其中植物52种,动物61种,矿物3种,其中不少是食疗性质的。书中更有许多关于食物治病的记载,如“何罗之鱼……食之已痈”“有鸟焉……名曰青耕,可以御疫”等。
    2.《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做了较系统论述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过不可忽略的影响。《黄帝内经》对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确定了明确的原则和实施的方法。如“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是说饮食的五味必须调和,不能偏胜,偏胜则能引起种种疾患。若能五味调和,饮食合宜,则健康能获保证,寿命就长。主张常人应全面膳食,如《素问》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就是药治要与食治结合起来。尤其在应用猛药时,要注意饮食成分的全面完整。这和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是完全吻合的。书中并指出一些饮食调理、饮食宜忌、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具体方法。由于《黄帝内经》中所载方剂,一半以上含食物成分。所以说《黄帝内经》一书,为后世饮食疗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神农本草经》的成就
    随着医学的发展,本草学也有了发展。据考证,《神农本草经》的编辑成书约在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在《神农本草经》中,作为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收载了许多食疗食物,如大枣、枸杞子、赤小豆、龙眼肉等,对食疗食物的功效、主治、用法、服食法等都有一定的论述,对促进食疗本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汉时本草学中所载药物日见增广。这是由于汉武帝南征北战,扩展版图,南方的热带植物药和北方的寒带植物药在战争中都有所交流所致。公元122年前后,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石榴、胡桃、胡瓜、苜蓿、蒜葫、葫荽、西瓜、无花果等多种种子;后汉马援又从交趾带回薏苡种子。这样就大大增加了食物和入药的品种。
    ...查看更多
  1. 绪  论/1
    第一章  食疗的基本知识/11
    第一节  食疗的分类/11
    第二节  食疗的原料选择/11
    第三节  食物的性能/12
    第四节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14
    第五节  饮食的作用/22
    第二章  食物的应用/26
    第一节  五谷杂粮保健养生常法/26
    第二节  叶类蔬菜保健养生常法/40
    第三节  根茎类蔬菜保健养生常法/55
    第四节  菌藻地衣类保健养生常法/70
    第五节  瓜茄类蔬菜养生常法/79
    第六节  豆类蔬菜保健养生常法/87
    第七节  水果类食物保健养生常法/91
    第八节  坚果类食物保健养生常法/115
    第九节  蛋奶蜜茶类食物保健养生常法/123
    第十节  畜类食物保健养生常法/130
    第十一节  禽类食物保健养生常法/138
    第十二节  水产类食物保健养生常法/143
    第三章  传染病患者的食疗方法及保健事项/166
    第一节  感  冒/166
    第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69
    第三节  肺结核/170
    第四节  传染性肝炎/172
    第五节  细菌性痢疾/174
    第六节  疟  疾/176
    第七节  麻  疹/177
    第八节  百日咳/178
    第九节  流行性腮腺炎/180
    第十节  寄生虫病/181
    第四章  内科病患者的食疗方法及保健事项/184
    第一节  支气管炎/184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187
    第三节  支气管扩张/189
    第四节  肺脓肿/191
    第五节  肺  炎/192
    第六节  矽  肺/194
    第七节  高血压/196
    第八节  低血压/199
    第九节  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201
    第十节  中  风/202
    第十一节  呃  逆/207
    第十二节  消化不良/208
    第十三节  胃  炎/209
    第十四节  消化性溃疡/211
    第十五节  胃酸过多/213
    第十六节  胃下垂/213
    第十七节  肝硬化/215
    第十八节  肠  炎/218
    第十九节  便  秘/220
    第二十节  冠心病/223
    第二十一节  脱  肛/226
    第二十二节  贫  血/226
    第二十三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229
    第二十四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31
    第二十五节  过敏性紫癜/232
    第二十六节  糖尿病/233
    第二十七节  肥胖病/237
    第二十八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39
    第二十九节  肾  炎/241
    第三十节  泌尿系统感染/243
    第三十一节  泌尿系统结石/245
    第三十二节  早  泄/247
    第三十三节  阳  痿/249
    第三十四节  前列腺肥大/251
    第三十五节  神经衰弱/252
    第三十六节  自汗、盗汗/254
    第三十七节  眩  晕/256
    第三十八节  老年性痴呆/258
    第三十九节  中  暑/260
    第四十节  骨质疏松症/261
    第五章  肿瘤患者的食疗方法及
    保健事项/264
    第一节  食道癌/264
    第二节  胃  癌/265
    第三节  肠  癌/267
    第四节  肝  癌/270
    第五节  肺  癌/271
    第六节  乳腺癌/272
    第七节  子宫颈癌/273
    第六章  外科病患者的食疗方法及
    保健事项/275
    第一节  阑尾炎/275
    第二节  胰腺炎/275
    第三节  胆结石/276
    第四节  痔  疮/277
    第五节  脚气病/279
    第七章  妇科病患者的食疗方法及保健事项/281
    第一节  月经不调/281
    第二节  痛  经/283
    第三节  闭  经/284
    第四节  白带过多/285
    第五节  先兆流产/288
    第六节  妊娠水肿/289
    第七节  妊娠合并心脏病/290
    第八节  恶露不绝/291
    第九节  产后便秘/293
    第十节  通  乳/294
    第十一节  更年期综合征/295
    第八章  小儿科病患者的食疗方法及保健事项/298
    第一节  小儿咳喘/298
    第二节  小儿厌食/299
    第三节  小儿腹泻/301
    第四节  小儿疳积/303
    第五节  小儿遗尿/304
    第六节  小儿便秘/306
    第七节  小儿伤暑/307
    第八节  佝偻病/308
    第九章  五官科病患者的食疗方法及保健事项/310
    第一节  咽  炎/310
    第二节  口角炎/311
    第三节  眼结膜炎/312
    第四节  夜盲症/313
    第五节  近视眼/315
    第六节  老年性白内障/316
    第七节  牙  痛/318
    第八节  鼻出血/319
    第十章  皮肤病患者及美容的食疗方法及保健事项/321
    第一节  带状疱疹/321
    第二节  寻常疣/321
    第三节  腋  臭/323
    第四节  痱  子/323
    第五节  神经性皮炎/324
    第六节  美  容/325
    参考文献/330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