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嘉靖《贵州通志》(上下)

    作者:[明]谢东山 修 [明]张道 纂 赵平略 吴家宽 徐万洁 点校

    原书成书于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 ,比贵阳得名的时间隆庆三年(1569年)要早,本书是点校版。本书是现存贵州省最早的志书之一, 是整个明代贵州史仅有的四种之一。该志共十二卷,包括地图、建置沿革、郡名、风俗、土产、财赋、徭役、学校、艺文等门类。经过本次整理点校,全书计一百一十余万字,作者对当时各府的建置沿革、经济、文化记载走访和查阅了大量资料。对土田、户口、财赋、徭役的记载,对贵州省各民族的风俗习尚、从明初至嘉靖时期的兵变、各民族的反抗斗争等均有珍贵史料价值。《艺文志》序类一目,所收得《安氏家传序》《续安氏传序》《贵州宋氏谱》,是迄今所见最早记载安氏、宋氏历史的汉文材料;志中对各地城池、儒学修建的叙述,时任知府或省级要员都有记文,让我们今天能较详细了解当时城镇和学校发展的情况。

  • 泸州市图书馆藏线装书图录(经部)

    作者:黄善容

    《泸州市图书馆藏线装书图录》(经部)是一本图书馆目录查找工具书,收录了馆藏线装书中经部书目凡1121条,拍摄书影50张。这些文献中编印时间最早为明代,最晚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刻本、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等多种版本形式,其内容主要有诗、书、礼、易、春秋、小学等。这些珍贵文献是历代有识之士潜心研究的心血成果,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勤劳、智慧、勇敢的品质,其中许多文献即使放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该书是对图书馆重要文献资料检索的导引,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 三峡古典场镇(第二版)(套装共2册)

    作者:季富政

    本书从多视角进行长江三峡地区的古典场镇及乡土建筑的研究,史诗般描述了古往今来三峡地区建筑及规划的人文嬗变及枯荣兴衰。该书第一版列入了国家“十五”重点图书。此次修订,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将三峡的乡土人文、各式建筑及书法论证得更加情理融融,实乃多学科交叉研究之结晶,无疑是一本传世佳作。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是“丝绸之路汉文文献要目总览”5卷中的南海分卷。丝绸之路留下的若干遗迹是硬文化,有关丝绸之路的古代与现代文献是软文化。软文化建设是构建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提出文化发展国策的基础,只有做好文献的整理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软文化建设。历代存留的南海丝绸之路史料浩如烟海,散见于经、史、子、集、类书、笔记、丛书等,翻检不便,为相关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古代文献部分,包括总论、地理编...查看更多
  2. 把握好交通这个点(序一)
    桂富强
    前段时间我与文科处处长张雪永商量,希望做一个比较大的平台,随即就想到了做“一带一路”交通研究这个大平台。在“一带一路”的交通大平台下,我们可以进行更多的研究,这既为国家的“一带一路”贡献了我们的力量,又有利于我校的文科发展。
    今天启动“丝绸之路汉文文献菁华”这个项目是让我们很兴奋的一件事,但是做项目就一定会有一些延伸的成果。关于这个项目的缘起和希冀,我有三句话:一是这件事太值得干。“一带一路”是一个很热的词,在交通的历史或者文献历史方面,西南交通大学要当仁不让地牵头做这件事,我们还有资深的专家,为项目研究打下了基础;二是项目一定要做大。我们要做到国家层面、影响到国家层面,我们不仅要出数据库、出书,关键还要出思想;三是一定要干好,从学校层面,要出钱、出人,另外一定要讲究市场,市场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研究,这是一条比较好的路子。只是行政的支持是很有限的,如何将这个项目推向市场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研究项目需要专注,这是毋庸多言的,我们有专家团队、有很多博士生,我们要确保一定的时间,集中一定的人力、财力,专注地来完成这件事情。
    做交通史的研究,丝绸之路是一个突破点,我们要把握好交通这个点,我们在这个点占领了一个高地,未来就有很好的延展性。项目的进行要注意交叉,广泛借助集体的力量,切忌闭门造车,这里的交叉可能是多学科交叉,那么老师、学生就要注意交叉合作,也可能是与校外的研究专家、研究成果有所交叉,此时我们可以借助四川的力量、全国的力量,甚至是全球的力量。


                                                2015年6月
     
     
    “一带一路”的交大声音(序二)
    张雪永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系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的重大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2015年3月28日,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将“一带一路”倡议呈现给世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因其承载的巨大经济、文化、科技潜力而备受世界瞩目。同时,由于“一带一路”依托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地理优势,其所掀起的参与热潮也使古代“丝绸之路”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得到广泛关注。
    “一带一路”倡议覆盖古“丝绸之路”沿途主要地区,旨在以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为基础,依托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理优势,打造新时代背景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适应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新格局变化而提出的,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作为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其在经济和文化领域都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古代“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根据具体路线的不同,陆上丝绸之路又可以分为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作为历时2000年之久,横贯亚欧大陆的国际要道,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国际交通路线,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是历史时期一个独特人文区域的“文化系统”。它将中国与亚、欧、非三大洲的众多国家联系起来,丝绸、瓷器、香料络绎于途。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丝绸之路在推动东西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文明多样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经济层面上讲,“一带一路”无疑会带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转变。首先,“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相结合,将彻底改变我国之前的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有利于进一步开放我国西边门户,实现东中西联动发展、陆海统筹,构建经济空间一体化格局。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中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改善目前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据统计,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沿线及辐射区域和“一路”港口和内陆纵深的关键枢纽、节点将形成庞大的基础设施需求,并吸引大量人口带动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这有利于加大我国产能输出,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稳定国民经济。最后,“一带一路”倡议将提高各国间商品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我国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改善国际融资环境,扭转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发展之路,也是文化建设之路。从文化层面上讲,一方面,“一带一路”两端连接东西方文明源头,有利于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实现沿线的跨文化交流。这个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作为沿线国家不同文化深入交融的融合剂,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所迸发的新的文化活力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交流水平。首先,“一带一路”发挥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作用,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当中优秀的部分,充实和更新自身, 从而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其次,“一带一路”所形成的新的贸易通道,极大提升了国家间贸易自由的广度和深度,这也开拓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输出渠道,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结合,有利于抵御西方大众文化扩张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巨大冲击。最后,“一带一路”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世界人才竞争中占据主导。通过与沿线国家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培养与合作机制,培养国际性创新人才,有利于抵御当今世界激烈的人才竞争,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由于“一带一路”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文化意义,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日趋引起国内外诸多专家的重视,与此同时,作为“一带一路”的历史和地理基础,古代“丝绸之路”也逐渐引起学者的研究重视。目前,有关丝绸之路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数量庞大,涉及领域广泛。据不完全统计,自19世纪后,仅国内文献研究成果就多达9万多篇,其中包涵经济领域文献约3.1万篇,文化领域约2万篇,政治领域约1万篇,此外如艺术、考古、交通、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文献达3万多篇。而作为丝绸之路研究基础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更是卷帙浩繁,如近代著名史学家、翻译家冯承钧先生的《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丛》 1~9编和《西域南海史地论著汇辑》收录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研究的论文和译文, 成为我国丝绸之路研究的铺路石。值得一提的是,张星烺先生于1930年出版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这部6册的巨著系统反映了17 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与欧洲、印度、中西亚、非洲地区的关系,已经成为研究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资料工具。此外,唐长孺先生主持的《吐鲁番出土文书》(10册)收集整理了1959—1975年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等203 座古墓地出土的从前凉升平十年(366年)至唐大历四年(769年)间一千八百多件文书,不但对于魏晋隋唐史的研究,更是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老一辈学者的努力,我国的丝绸之路研究一开始就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学基础,这些文献资料对今天学者的研究功不可没。
    如今,各界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民俗、历史地理、考古、语言、艺术等领域对丝绸之路专题研究的日益深入,已成为此后我国丝绸之路研究的主要趋势。
    如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成立了有127所高校参加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分别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等。而目前学术界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文献琐碎繁杂,查找收集较为困难,对于丝绸之路历史资料与考古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尚不完善,为相关研究带来了极大不便。因而,面对新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所引发的丝绸之路研究热潮,传承老一辈学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对丝绸之路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显得十分必要。
    围绕学校党委以轨道交通为抓手,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号召,我们启动了“丝绸之路汉文文献菁华”的项目。在项目启动会议上,桂富强副书记指出:“我有三句话:一是这件事太值得干。‘一带一路’是一个很热的词,在交通的历史或者文献历史方面,西南交通大学要当仁不让地牵头做这件事,我们还有资深的专家,为项目研究打下了基础。二是项目一定要做大。我们要做到国家层面、影响到国家层面,我们不仅要出数据库、出书,关键还要出思想。三是一定要干好,从学校层面,要出钱、出人,另外一定要讲究市场,市场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研究。”“做交通史的研究,丝绸之路是一个突破点,我们要把握好交通这个点,我们在这个点占领了一个高地,未来就有很好的延展性。”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个项目的成果之一。当然,这仅仅是第一步,西南交通大学在交通史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我们将在这方面继续进行下去。


    2018年8月
    ...查看更多
  1. 上编  古代文献类
    总  论
    明·姚广孝等《明太祖实录》一则 1
    明·杨士奇《明宣宗实录》一则 2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八则 2
    明·张燮《东西洋考》 29
    清·钮琇《觚 续编》三十二则 44
    清·桂文灿《广东图说》一则 55
    清·郭嵩焘《使西纪程》一则 56
    清·张岳崧《琼州府志》一则 57
    清·李翰章《广东舆地图说》一则 57
    清·李准《李准日记》二则 58
    清·李准《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一则 63
    清·钱骏祥《宣统政纪》一则 64
    清·颜斯综《南洋蠡测》一则 64
    清·卢宗棠、唐之莹《感恩县志》一则 65
    清·梁廷楠《粤海关志》一则 67
    张嶲、邢定纶《崖州志》两则 68
    林翼中《广东全省地方纪要》五则 71
    地理编
    宋·祝穆《方舆胜览》二则 78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一则 80
    宋·王溥《五代会要》一则 81
    宋·章如愚《山堂考索》一则 81
    明·王宗载《四夷馆考》一则 82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节录 83
    明·马欢《瀛涯胜览》全书 88
    明·陆应阳《广舆记》节录 105
    明·游朴《诸夷考》节录 110
    明·茅瑞徵《皇明象胥录》一则 114
    明·费信《星槎胜览》全书 114
    明·黄衷《海语》全书 127
    明·顾岕《海槎余录》节录 141
    清·王大海《海岛逸志》一则 142
    清·张岱《石匮书》一则 142
    清·李钟珏《新嘉坡风土记》一则 143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节录 143
    清·周凯《厦门志》一则 157
    陈铭枢《海南岛志》一则 157
    杨文洵《中国地理新志》一则 161
    交通编
    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一则 164
    宋·胡宿《文恭集》二则 164
    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一则 165
    宋·陈大震《南海志》一则 165
    元·苏天爵《元文类》三则 167
    清·嵇璜《皇朝文献通考》三则 170
    清·嵇璜《皇朝通典》一则 171
    清·汪文台《红毛番英吉利考略》一则 171
    清·王之春《国朝柔远记》二则 171
    清·梁廷楠《粤海关志》一则 172
    清·姚文楠《江防海防策》一则 173
    人文编
    汉·扬雄文一则 174
    晋·吴隐之诗一首 175
    晋·王叔之诗一首 175
    唐·玄逵诗一首 176
    唐·杜审言诗一首 176
    唐·沈佺期诗一首 177
    唐·张说诗二首 177
    唐·张九龄诗一首 178
    唐·杜甫诗二首 179
    唐·岑参诗一首 180
    唐·刘长卿诗二首 181
    唐·韦应物诗四首 182
    唐·杨巨源诗一首 183
    唐·权德舆诗一首 183
    唐·杨衡诗一首 184
    唐·王建诗一首 184
    唐·张籍诗二首 185
    唐·韩愈诗一首 186
    唐·刘禹锡诗一首 186
    唐·白居易诗一首 187
    唐·熊孺登诗一首 188
    唐·元稹诗二首 188
    唐·贾岛诗一首 190
    唐·施肩吾诗一首 190
    唐·张祜诗一首 191
    唐·李群玉诗二首 191
    唐·陈陶诗一首 192
    唐·高骈诗一首 192
    唐·裴铏文一则 193
    唐·王若岩诗一首 193
    唐·李洞诗一首 194
    唐·贯休诗一首 194
    唐·皮日休诗二首 195
    唐·陆龟蒙诗一首 195
    唐·杜荀鹤诗一首 196
    唐·翁承赞诗一首 196
    唐·陈光诗一首 197
    唐·郑愚诗一首 197
    宋·王禹偁诗文二则 198
    宋·丁谓诗三首 199
    宋·夏竦文一则 200
    宋·余靖诗三首 200
    宋·欧阳修诗文三则 201
    宋·许彦先诗一首 203
    宋·丘濬诗一首 203
    宋·程师孟诗一首 204
    宋·张俞诗一首 204
    宋·陶弼诗一首 204
    宋·司马光文一则 205
    宋·刘敞诗一首 205
    宋·王安石文一则 206
    宋·郭祥正诗二首 206
    宋·苏轼诗三首 208
    宋·苏辙诗文二则 209
    宋·黄庭坚诗一首 210
    宋·秦观诗十首 210
    宋·唐庚诗二首 212
    宋·翟汝文文一则 213
    宋·李光诗二首 213
    宋·綦崇礼文一则 214
    宋·李纲诗二首 215
    宋·曾几诗一首 215
    宋·陈刚中诗一首 216
    宋·洪适诗二首 216
    宋·唐仲友文一则 217
    宋·陆游诗一首 218
    宋·杨万里诗五首 218
    宋·曾极诗一首 220
    宋·戴复古诗一首 220
    宋·方信儒诗十二首 221
    宋·楼钥诗一首 224
    宋·刘克庄诗十二首 225
    宋·葛长庚诗一首 227
    宋·洪迈文一则 227
    宋·周密文一则 228
    宋·佚名《宋朝大诏令集》二则 228
    元·佚名谚语一则 229
    元·方回文一则 229
    元·郭昂诗五首 230
    元·谢宗可诗一首 231
    元·袁桷文一则 232
    元·贡奎诗一首 233
    元·陈樵诗一首 234
    元·许有壬诗一首 234
    元·潘纯诗一首 235
    元·马臻诗一首 236
    元·陈谟诗一首 236
    元·王沂诗一首 237
    元·王尚志诗一首 237
    元·吕诚诗一首 238
    元·郭钰诗一首 239
    元·张昱诗一首 239
    元·杨学文诗一首 239
    明·张以宁诗一首 240
    明·刘嵩诗二首 240
    明·林弼诗一首 241
    明·朱元璋诗二首 241
    明·汪广洋诗三首 242
    明·高启诗二首 243
    明·孙 诗一首 244
    明·朱棣诗一首 245
    明·陈登诗一首 245
    明·王恭诗一首 246
    明·王佐诗一首 247
    明·张和诗一首 247
    明·吴宽诗一首 248
    明·屠勋诗一首 248
    明·李东阳诗一首 249
    明·杨一清诗一首 249
    明·祝允明诗一首 250
    明·湛若水诗一首 250
    明·罗颀诗一首 251
    明·何景明诗一首 251
    明·伦以训诗一首 252
    明·何维柏诗一首 252
    明·宁和诗一首 253
    明·田汝成诗一首 253
    明·孙勋诗一首 254
    明·黎民表诗五首 254
    明·郭棐诗一首 255
    明·蒲龙诗一首 256
    明·苏应机诗一首 256
    明·王弘海诗一首 257
    明·汤显祖诗十首 257
    明·王士龙诗一首 260
    明·李日华诗一首 261
    明·韩上桂诗一首 261
    明·陈国是诗一首 262
    明·李待问诗一首 263
    明·陈玉章诗一首 263
    清·林古度诗一首 264
    清·王铎诗一首 264
    清·丁耀亢诗一首 265
    清·陈名夏诗一首 265
    清·查继佐诗二首 266
    清·黎遂球诗一首 266
    清·程先贞诗一首 268
    清·张穆诗一首 269
    清·顾炎武诗一首 269
    清·陈子升诗一首 270
    清·王邦畿诗一首 271
    清·尤侗诗三首 271
    清·今沼诗一首 272
    清·吴兴祚诗三首 272
    清·杜臻诗一首 274
    清·今严诗一首 275
    清·马之骦诗一首 275
    清·岑徵诗一首 276
    清·刘世重诗二首 276
    清·梁佩兰诗二首 277
    清·屈大均诗四十二首 277
    清·陈恭尹诗二首 287
    清·彭孙遹诗一首 289
    清·徐乾学诗二首 289
    清·吴历诗五首 290
    清·大汕诗四首 291
    清·方中通诗一首 293
    清·王士禛诗二首 293
    清·宋荦诗三首 294
    清·田雯诗一首 294
    清·成鹫诗四首 296
    清·成克大诗二首 296
    清·劳之辨诗一首 297
    清·廖燕诗一首 298
    清·胡会恩诗一首 298
    清·查慎行诗一首 299
    清·汪森诗一首 300
    清·吴暻诗一首 301
    清·梁无技诗一首 302
    清·法海诗一首 302
    清·王时宪诗一首 303
    清·曹寅诗一首 303
    清·蕴端诗四首 304
    清·陈王猷诗一首 305
    清·汪后来诗三首 305
    清·许廷 诗二首 306
    清·赵侗敩诗一首 307
    清·黄任诗一首 307
    清·马振垣诗一首 307
    清·李珠光诗二首 308
    清·罗天尺诗四首 309
    清·程廷祚诗一首 312
    清·杭世骏诗二首 313
    清·夏之蓉诗一首 314
    清·王轸诗一首 315
    清·何松诗一首 315
    清·樊骏诗一首 315
    清·陶元藻诗一首 316
    清·窦光鼐诗一首 316
    清·张九钺诗一首 317
    清·蒋士铨诗一首 318
    清·庄肇奎诗二首 319
    清·赵翼诗二首 320
    清·陈官诗六首 323
    清·李文藻诗五首 325
    清·叶道泰诗一首 326
    清·沈峻诗二首 326
    清·李调元诗十首 327
    清·彭辂诗一首 328
    清·莫瞻箓诗四首 329
    清·叶廷勋诗一首 330
    清·李坛诗一首 330
    清·赵良澍诗一首 331
    清·冯敏昌诗二首 331
    清·胡其砥诗一首 332
    清·张臣诗一首 333
    清·彭昭麟诗四首 333
    清·潘有原诗一首 335
    清·潘有度诗四首 336
    清·林茂封诗一首 337
    清·西密扬阿诗一首 337
    清·袁嘉言诗一首 337
    清·梅璇枢诗一首 338
    清·李如筠诗一首 338
    清·张问安诗六首 338
    清·张宝诗一首 339
    清·阮元诗四首 340
    清·王文诰诗八首 342
    清·乐钧诗一首 343
    清·许宗彦诗一首 344
    清·钟启韶诗十二首 344
    清·吴应逵诗一首 347
    清·徐樾诗一首 348
    清·胡廷钧诗一首 348
    清·李黼平诗五首 349
    清·姚元之诗一首 351
    清·林伯桐诗一首 351
    清·何健诗一首 352
    清·简嵩培诗一首 353
    清·李遐龄诗一首 353
    清·廖赤麟诗一首 353
    清·黄桐孙诗一首 354
    清·张际亮诗一首 354
    清·徐良琛诗一首 355
    清·汪仲洋诗一首 356
    清·黄培芳诗一首 357
    清·林则徐诗一首 357
    清·苏廷魁诗一首 358
    清·曾望颜诗一首 358
    清·樊封诗二首 359
    清·陈昙诗一首 359
    清·程恩泽诗三首 360
    清·郑颢若诗一首 361
    清·刘熊诗一首 361
    清·黄德峻诗一首 362
    清·袁翼诗一首 362
    清·陈初田诗一首 363
    清·徐荣诗一首 363
    清·仪克中诗一首 363
    清·孟鸿光诗一首 364
    清·杨时济诗一首 364
    清·陈春晓诗一首 365
    清·李宗瀛诗二首 366
    清·金锡龄诗一首 366
    人 物 编
    《稼村类稿·香山居士传》一则 368
    《元史·史弼列传》一则 368
    《明史·郑和传》一则 370
    下编  现代著述类
    图 书 编
    一、哲学、宗教 372
    二、社会科学总论 374
    三、政治、法律 375
    四、军事 381
    五、经济 381
    六、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398
    七、语言、文字 402
    八、文学 402
    九、艺术 405
    十、历史、地理 407
    十一、自然科学总论 449
    十二、天文学、地球科学 449
    十三、生物科学 453
    十四、农业科学 453
    十五、工业技术 454
    十六、医药、卫生 455
    十七、交通运输 455
    十八、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456
    十九、综合性图书 456
    期刊编
    一、哲学、宗教 456
    二、社会科学总论 458
    三、政治、法律 459
    四、军事 467
    五、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468
    六、语言、文字 479
    七、文学 479
    八、艺术 480
    九、历史、地理 483
    十、经济 495
    十一、农业科学 546
    十二、工业技术 546
    十三、生物科学 549
    十四、医药、卫生 550
    十五、自然科学总论 550
    十六、天文学、地球科学 550
    十七、交通运输 553
    十八、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554
    学位论文编
    一、哲学、宗教 555
    二、政治、法律 555
    三、经济 556
    四、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559
    五、语言、文字 560
    六、艺术 560
    七、历史、地理 560
    八、天文学、地球科学 561
    九、工业技术 561
    十、交通运输 561
    十一、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562
    会议论文编
    一、哲学、宗教 563
    二、政治、法律 563
    三、经济 563
    四、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565
    五、语言、文字 566
    六、艺术 566
    七、历史、地理 566
    八、天文学、地球科学 569
    九、工业技术 569
    ...查看更多
  2. 汪启明: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编审。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编辑与出版、古籍整理与出版方向。出版著作有《先秦两汉齐语研究》《华阳国志译注》《出版通论》等。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