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现代大学治理的地方高校实践研究

    作者:储著斌

    本书是地方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与武汉市市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学科建设资助项目(2015),全书以江汉大学为例进行研究,阐述了地方高校现代大学治理的发展环境,地方高校现代大学治理的德法协调,地方高校现代大学治理的领导体制,地方高校现代大学治理的章程统领,地方高校现代大学治理的内部建构,地方高校现代大学治理的能力提升,地方高校现代大学治理的经费保障,地方高校现代大学治理的制度育人等八个方面。本书可为地方高校现代大学的治理提供借鉴,也可作为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 中学物理教学探究——优秀毕业论文选集

    作者:许宁

    本书是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论丛的其中一本,是遵义师范学院物理教育方面的优秀毕业论文集,内容包括物理教育理论、物理教学方法、物理实践教学和学情学法等,全书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学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本书值得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参读。

  • 网络研修

    作者:刘华锦, 著

    本书是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的学术专著,论述了当下时兴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网络研修。它切合了社会转型时期的需求,弥补了传统教师培训单一授受式的不足,有助于教师的学习与成长,为中小学教师了解网络研修、进行网络研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本专著,本书总共七章,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以介绍网络教育与网络研修为前提,以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网络研修平台、学习共同体、混合式学习、资源与互动、评价与管理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以构建完整的网络研修框架。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是四川省社会规划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及其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总结性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发展现状与规律、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发展对其利他行为的影响、对促进少年儿童利他行为的教育建议。本书通过研究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及其对利他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了解不同年级、性别、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的少年儿童对权威认知的现状以及发展规律,既可以补充儿童社会认知领域研究内容、...查看更多
  2. 权威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对他人或群体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是一种权力,也可以是行使这种权力的个人、社会机构等(吴稼祥,2007)。通过权威认知教育实现社会治理目标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权威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权威认知一般是指对权威社会关系和权威社会特征的认知,其中儿童对权威关系的认知是对社会规范的一种认知,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时蓉华,1989)。根据有关研究中对社会职责、地位、知识或成人身份的界定(劳帕,1991;李莹丽,吴思娜,2002),本研究将权威界定为父母、教师或社会上的陌生成人;将少年儿童界定为6~15岁的人群。
    最先开始进行儿童权威认知研究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30年代开展了系统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美国心理学家达蒙的研究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思路,并发扬了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把儿童权威认知的认知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改进了儿童权威认知的研究方法即两难故事法,对4~11岁儿童的权威关系和权威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儿童的权威认知发展呈现了阶段性的特征,于是提出了3个水平6个阶段的儿童权威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达蒙,1977)。Tisak(1986)通过多维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父母权威概念的发展,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容易认识到权威的局限性,更多地从行为内容对权 
    威对错做出评价。张卫等(1996)通过两难故事法,探讨了5~13共4个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从不能分辨公平与权威逐渐发展为追求公平观念的服从,当然其服从也要考虑其他更为复杂的因素。安秋玲等(2003)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少年儿童(7~17岁)在与父母、教师及社会上的成人权威发生冲突时的权威认知水平,结果发现儿童在决定对有关权威是否服从时是依据自己对权威的一种认知观念而行动的,这种认知观念可能包含公平观念,不同年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水平不同且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和对象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儿童对服从逐渐带有更多理性的成分和判断,儿童在对权威的外部规则和命令方面表现出由服从到不服从的变化趋势。
    对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包括权威特征认知、权威命令的类型以及问题发生的领域等几个方面。在认知权威特征的时候,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984)认为,低年龄阶段儿童的权威倾向更多的是成人的体积、年龄、力量等这些身体特征方面。劳帕(1994)探讨了7~13岁儿童对权威的认知,结果发现少年儿童在判断成人指令的合理性以及做出是否服从决定时较少考虑成人的身份特征,更看重的是社会地位和专业特征、知识水平;在权威的命令类型方面,达蒙(1977)研究发现成人的权威对少年儿童来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儿童可能会听取打扫卫生或者不准交友这样的命令,而不愿意听取不准偷盗斗殴之类的命令。劳帕(1994)研究证实了大部分学龄期儿童在面对成人明显不合理的要求时,均表现出不服从权威的命令;在权威问题发生的领域方面,王婷等(2006)探讨了友谊领域、个人领域、习俗领域的冲突情境中,少年儿童对父母权威的服从倾向,结果发现初中生更愿意服从父母在社会习俗领域的要求,高中生依然非常认同父母对子女在道德领域的规定,但在学业问题上并不十分认同父母权威;在儿童的性别以及人格因素方面,徐琴美等(2003)研究发现少年儿童的情绪消极程度不同,其对权威的认知也会有区别,高压抑水平的少年儿童对教师权威行为的认知主要是不服从,而低焦虑儿童的服从程度明显更好。并且儿童焦虑水平不同只影响男生对教师权威行为的认知,对女生则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对少年儿童权威认知产生影响,各种因素常常会相互共同作用于儿童的权威认知表现和发展。
    现在没有专门研究儿童权威认知与利他行为关系的文献,但许多研究者仍然发现少年儿童道德推理水平和利他行为存在某种程度的关系,Krebs和Van Hesteren(1994)认为道德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比低级认知阶段更容易引起利他行为反应,原因是高级的道德认知水平能引起更强烈的社会敏感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Pratt等(2004)研究发现道德认知水平和利他行为的相关关系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多,因为道德认知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变得更成熟,并且被内化为个人人格的组成部分。Eisenberg(1984)采用观察法研究发现利他行为的道德推理常常与学前儿童自发的分享行为正相关。赵璇(2012)通过两难故事法研究发现无论是阈上道德启动和阈下道德启动都对利他行为表现有明显影响,会增加被试的利他行为表现,正向道德启动能引发利他行为意向上更高的分享、合作、捐助等利他行为水平。杨萍(2001)研究了不同权威类型对于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发现不同的权威命令类型对儿童进行正确判断和利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权威认知水平较高不仅意味着儿童更高的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都对儿童的利他行为有重要影响。
    总体上看,现有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以往对权威认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幼儿期和童年期,很少关注从童年期到少年期儿童群体发展的全过程,这不利于对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现象的整体认识及发展规律总结。相比幼儿期,儿童少年期是人一生中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各方面迅速变化的同时,对父母、教师以及社会权威的认知也会发生改变。如何看待父母、教师以及社会权威及其差异,关系着少年儿童自主性的发展,以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长幼关系甚至同伴关系的质量。因此,本研究将探索少年儿童教师权威、父母权威以及社会权威认知的发展特点,并比较其差异。其次,对于权威认知的研究方法存在单一性和局限性。以往研究权威认知的方法除了情景观察法和现场访谈调查法,基本上都是运用两难故事法来描述儿童的权威认知水平的,并没有对儿童的其他权威认知包括内隐权威认知水平进行探讨,而且两难故事法的故事情境的应用都大同小异,没有考虑文化以及领域的差异性,采用生搬硬套的方式,影响了研究的有效性。为了更充分、更客观地了解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发展特点并便于相互比较,本研究既采用传统的两难故事法,也采用问卷法包括教师权威问卷、父母权威问卷、社会权威问卷了解少年儿童对父母、教师、社会权威认知发展的特点,并总结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发展规律,以丰富国内针对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研究资料。最后,对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如何影响其利他行为研究方面存在不足。少年儿童的利他行为和社会认知、道德推理息息相关,那么儿童的父母、教师、社会权威认知作为社会认知中社会关系认知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儿童道德阶段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利他行为,这恰是本书的研究目的。
    本书是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及其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课题编号:SC19EZD037)总结性成果。(1)课题组通过文献分析与问卷研究,熟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并在广泛收集文献的基础上按照严格的测量学程序编制本研究的调查问卷。(2)通过情景故事法、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法,采用自编两难故事调查问卷。已编父母、教师权威问卷,自编权威认知问卷对来自城市和农村完整家庭约少年儿童进行抽样调查,并借助SPSS、 Epidata3.0等高级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3)通过现场访谈和质性研究,对前期问卷调查的被试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编写教师、父母或社会权威认知问卷,深入了解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发展特点及其与利他行为的关系,并与访谈调查、个案调查结果相互印证。(4)通过专家研讨与理论研究,对研究内容、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进行讨论改进,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现象分析,对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及其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教育建议等方面进行理论思考和探讨。
    课题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发展现状与规律。通过两难故事法、问卷调查法等探讨不同年龄、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少年儿童的父母、教师、社会权威认知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了解权威特征、权威命令、冲突领域、性格特征等因素对少年儿童父母、教师、社会权威认知的影响及其差异,了解不同因素在影响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总结不同阶段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发展存在的不足。(2)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发展对其利他行为的影响。通过两难故事法、问卷调查法、干预实验法探讨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特点、类型、水平对其利他行为是否产生影响及其影响的差异,了解权威认知与性别、年龄、家庭经济地位等因素在影响少年儿童利他行为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了解什么样的权威认知特点最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利他行为。(3)对促进少年儿童利他行为的教育建议。根据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及其对利他行为影响研究提出针对学校、家庭的教育建议以及儿童的自我发展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包括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发展现状与规律。通过两难故事法、问卷调查法等探讨不同年龄、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少年儿童的父母、教师、社会权威认知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了解权威特征、权威命令、冲突领域、性格特征等因素对少年儿童父母、教师、社会权威认知的影响及其差异,对提高对儿童权威认知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其权威认知的心理特点,积累少年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资料,重新认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探讨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发展对其利他行为的影响。通过两难故事法、问卷调查法探讨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特点、类型、水平对其利他行为是否会产生影响以及其影响的差异,了解权威认知与性别、年龄、家庭经济地位等因素在影响少年儿童利他行为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了解什么样的权威认知特点最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利他行为。
    这些研究结果对德育课程内容、教育方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重要依据,需要突破两大难点:(1)对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发展特点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将采用两种问卷调查来了解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心理特点,其中情景故事法存在文化影响和文化差异问题,问卷调查也存在研究的成熟度和可信度问题,这些都给儿童权威认知心理研究带来困难。(2)理论总结不同年龄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发展规律。本研究主要研究6~15岁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面临着年龄跨度大、问卷与情景故事适从性与针对性问题。同时如何根据中国文化特点和工作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总结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与西方道德认知理论相比,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
    本书希望通过研究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及其对利他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帮助研究者了解不同年级、性别、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的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现状以及发展规律,既可以补充儿童社会认知领域研究内容、完整地认识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发展状况,又能够帮助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培养少年儿童的自我意识,提高少年儿童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水平;研究不同类型的权威认知对少年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有助于丰富国内外关于权威认知、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弥补权威认知对利他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的不足,为促进少年儿童产生利他行为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学者关注和不断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少年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认知、自我认知、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少年儿童不同类型的权威认知发展特点,并探讨其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能够为更好地关注儿童道德发展、社会性发展提供不同的视角,特别为学校开设思想道德教育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即班主任教育内容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依据,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研究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及其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充分尊重并发挥其自主性,让少年儿童可以在不违背权威、尊重权威的前提下与父母、教师以及其他社会权威平等沟通,吸收权威的积极影响,减小其消极影响,学会与所有群体和谐共处,对提高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朱雪莲参与了本课题教师权威认知部分的研究工作,成都师范学院2017级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杨密、任倩部分参与了本课题父母权威认知、社会权威认知的部分调研工作。全书由廖全明、李小林完成最后的统稿工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相关文献,在此谨向原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衷心感谢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所做的大量工作!

    作者   
    2022年8月
    ...查看更多
  1. 第一章  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研究现状与评估
    第一节  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基本概念 001
    第二节  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现状研究 012
    第三节  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影响因素 020
    第四节  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025

    第二章  少年儿童教师权威认知的发展及其与利他行为的关系
    第一节  关于少年儿童教师权威认知的发展与利他行为的基本 问题 034
    第二节  少年儿童教师权威认知两难故事问卷的编制 048
    第三节  少年儿童教师权威认知的发展特点 056
    第四节  少年儿童教师权威认知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065
    第五节 关于少年儿童教师权威认知及其对利他行为影响研究       的反思 072

    第三章  少年儿童父母权威认知的发展及其与利他行为的关系
    第一节  关于少年儿童父母权威认知的基本问题 079
    第二节 关于少年儿童父母权威认知的发展及其对利他行为影响的       实证研究 089
    第三节  少年儿童父母权威认知存在的问题与教育建议 103

    第四章  少年儿童社会权威认知的发展及其与利他行为的关系
    第一节  关于少年儿童社会权威认知的基本问题 114
    第二节  关于少年儿童社会权威认知的发展及其对利他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131
    第三节  少年儿童社会权威认知存在的问题与教育建议 151

    第五章  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特点
    第一节  少年儿童教师权威认知的发展特点 160
    第二节  少年儿童父母权威认知的发展特点 164
    第三节  少年儿童社会权威认知的发展特点 174

    第六章  少年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183
    第二节  针对少年儿童权威认知发展影响利他行为的教育建议 192

    参考文献 200
    ...查看更多
  2. 廖全明,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儿童社会性发展;主持或主研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教委项目等20余项;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