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王会战

    本书以文化遗产地社区为研究对象,在对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状况实地调研以及对国内外社区旅游增权理论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围绕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内涵、基础、内容、路径和目的等问题,建构了一套有关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系统理论。本书在理论方面明辨了社区旅游增权与社区参与的理论关系,完善了中国情境下社区旅游增权的理论体系,拓展了社区旅游增权的类型学研究。在实践方面为评价、追踪和比较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状况提供了理论工具,为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提供了实践指导和决策依据。本书适合旅游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等使用。

  • 明代儒学的世俗化与民间文化心理研究

    作者:邱兴跃

    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主要研究儒学在明代白话通俗小说中的表现形式。该书从儒学观念在白话通俗小说中的演绎、小说人物的塑造、小说制作模式与民间文化心理的角度,剖析了儒学在明代世俗化倾向的种种表现及成因。该书资料准备充足,论证有力,有较大地研究参考价值。

  • 当代整体论的形式分析

    作者:刘劲杨

    本书为哲学类学术性专著,属哲学和方法论的基础研究。由于不同整体论均体现为对整体与部分及其关系有不同取向,本书据此以展开整体论的整合研究,一方面是对整体与部分的形而上分析与具体整体论分析的整合,另一方面是对不同具体整体论的基础展开形式分析,澄清其思想,探索整体论的普遍形式。主要从整体与部分的形而上学分析、元素奠基的弱整体论、整体优位的强整体论、整体与部分对立的形式分析、整体与部分的不同维度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本书适用于哲学专业研究者或对整体论、方法论感兴趣的相关读者。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立足文化与艺术的关系,阐释了文化与艺术、古典与现代之间互融互通的特质,视野开阔、涉及广泛。基于不同学科的理论,对具体艺术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文化意蕴和实践如何隐藏在多样的艺术作品之中。本书一方面为探索艺术作品对作为传统文化的接纳,另一方面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意蕴、思想内涵以及社会人生的伦理价值,以求尽可能客观而深刻地理解艺术和文化这两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换与嬗变。
  2. 自 序 
    黑格尔有言:“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艺术只是宗教意识的一个方面。”(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第132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宗教需通过艺术而阐扬,艺术则依托宗教来表现,两者间的关系可谓相辅相成。发展到后来,两者的结合竟形成了专门的宗教艺术。宗教艺术的出现和繁荣,是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是宗教发展的一个新高度。从西域到中原,从泰西到东土,从西方世界到中华大地,教堂圣像、雕塑绘画、寺观庙宇、雕刻壁画、梵呗说唱,无一不是宗教艺术的滥觞,甚至诗词歌赋、曲艺杂弹之属也深受宗教艺术的浸润。可以说,如果现存的艺术珍品中除去宗教艺术作品这一类的话,那么所谓的艺术将所剩无几。
    当然,艺术是一个涵盖广泛的词,甚至宗教艺术的范围也是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舞蹈都和宗教艺术有着交涉。而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宗教艺术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本书选取了电影、戏剧和音乐三种艺术形式,试图揭示宗教通过艺术来宣扬与传布,艺术通过宗教而彰显和表现,以及两者互通互融的关系。
    瑞典导演伯格曼,毕生所创作的戏剧、电影众多,特别是其电影作品,影响颇巨,地位崇高。伯格曼的电影宗教色彩浓郁,如《第七封印》《野草莓》等。其电影虽非全然弘扬宗教教旨,而是源于伯尔曼童年深受宗教及家庭生活压抑的缘故,但其电影作品中多有对宗教的疑惑、叛变及反思,亦有救赎与回归的阐发,并非一二言可以尽之。包力维之“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荣格式解读”一编,从荣格论宗教之神圣及自性原型的角度详尽解读了伯格曼的三部电影文本,探讨了其中恶、罪及救赎等主题。
    香港导演胡金铨以拍摄武侠类型片而成名,其电影作品典雅精致,题材以中国古典文化为主。在其影片中多涉及中国传统儒道释三教内容,其刻画的佛教僧侣、居士形象,描绘信众艰苦修行、刹那顿悟的历程,实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精美影像。赵建华之“胡金铨电影的文化情怀”一编从人物形象、人物行为、影像空间、文化活动意蕴四个角度,揭示了胡金铨电影中佛教文化情怀及其影视美学艺术。
    自佛法东传,佛教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系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之所以能融入中国社会,与其博大包容的气质,以及与中国文化不谋而合的共同特质不无关系,同时也离不开音乐、戏剧、绘画等各种媒介的宣扬。佛教在印度时就已采用梵剧的形式宣传布道,传入中国后,更是结合中国传统的曲艺形式将佛教义理、人物故事等广为传播。目犍连以神通第一位居佛陀十大弟子之列,又以其入地狱救母一事与儒家仁、孝大义相契,成为佛教和儒家都极力宣扬的孝道典范。宋明以来,目连故事被演绎成可以连续演出达半月之久的目连大戏,成为中国近世以来用以劝善化俗的一个极好戏剧。黄豪之“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与民俗”一编生动地描绘了明代目连戏与民俗民情之互动,并由此切入而使人了解到中国近世佛教劝善运动之一斑。
    与佛教不同,道教更多是以音乐将道家理念融于其中。两晋以来,道教斋醮科仪每备器诵,祝祷人神。唐宋之际,道教音乐将吹弹丝弦等形式陆续编入,又广采诸乐杂陈其中,蔚然一体。宋元之时,全真、正一两派逐渐形成清幽、雄浑两种风格,降及明清,形式更趋多样。刘陶之“汉唐古典音乐小考”一编篇幅虽小,实则艰深,其于历代典籍之中梳理乐史,追述了上自六朝,下及宋元的道教音乐起源、特点、流变,并将这一演变历程简明而清晰地呈于读者面前,个中精微发明,唯方家能察。
    由于吾等学识浅薄,所研究之内容又涉及宗教、电影、戏剧、音乐等多方面知识,常常有言不尽意、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喟叹。吾等深知,在本书中定有许多不足,甚至错讹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吾等当勉力前行,不断修改完善。
    是为序!


    作  者
    2015年8月

    ...查看更多
  1. 目 录 ?
    第一编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荣格式解读
    第一章  伯格曼电影之精神特质与解读维度  3
    第一节  神秘?──?伯格曼电影的文化传统  3
    第二节  自性原型和个性化历程──?荣格理论与伯格曼电影  6
    第二章  电影解读  11
    第一节  与死亡对弈──《第七封印》的神圣追求  11
    第二节  选择的困惑──《野草莓》与个性化之旅  17
    第三节  孤独与救赎──《沉默》带来的挑战  27
    第三章  结语:罪与救赎的个性化历程  36
    第一节  个性化历程?──?神圣追逐的循环  36
    第二节  恶、罪以及救赎  39
    第三节  伯格曼电影的精神特质与价值  42
    第二编  胡金铨电影的文化情怀
    第四章  人物形象  47
    第一节  个体群体  47
    第二节  人物品质  50
    第三节  身份变化  52
    第四节  声色影像  58
    第五章  影像空间  65
    第六章  人物行为  72
    第七章  文化意义  77
    第一节  文化境遇  78
    第二节  文化超越  82
    第三节  譬喻中道  83
    第三编  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与民俗
    第八章  目连故事的演变  91
    第一节  经典中的目连  92
    第二节  变文中的目连  98
    第九章 《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 内容及宣扬主题  105
    第一节  郑之珍及《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 105
    第二节 《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内容  108
    第三节 《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宣扬的主题  114
    第十章  目连戏的搬演  127
    第一节  明以前的目连戏演出  128
    第二节  明代的目连戏演出  130
    第十一章  结  语  138
    第四编  汉唐古典音乐小考
    第十二章  古典音乐之渊薮  145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古典音乐的发展  148
    第一节  道家经典与早期道经中的音乐理想  148
    第二节  早期天师道科仪中的古典音乐  151
    第三节  上清派与灵宝派音乐的特点  153
    第四节  寇谦之、陆修静对道教音乐的影响  157
    第十四章  隋唐时期的古典音乐  163
    第一节  隋代古典音乐的特点  163
    第二节  唐代古典音乐的发展盛况  166
    第十五章  结语  北宋时期的古典音乐  176
    第一节  北宋道教的贵盛  176
    第二节  北宋古典音乐的复兴  177
    参考文献  183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