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古代汉语实训教程

    作者:张富翠

    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代汉语中的文字、词汇、虚词、句法,古代汉语文献知识以及古代汉语知识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等内容。该书的突出特色为“新”“实”“简”。即内容新,例文新,体例新;并把古汉语中所有实用的字、词、句等全部教给学生。注重教学与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典范篇章,都力求“简”,突出点面线的结合,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运用。

  •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中国教育梦

    作者:扈远仁 唐志成 郭 平 伏绍宏

    国家和人民热切期望通过教育改革发展,真正办出称心如意的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完成富民强国的历史使命。究其关键在于全体教育工作者忠诚教育事业,真正做到精心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重中之重又在于精心教书育人。
    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教人求真,做个真人。教师的最高追求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行合一,自由幸福、尊严体面地生活一生。教师的最大成功在于,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英才。教师的最大欢乐在于,培养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有所贡献的学生。晏阳初先生说:“教育即生命,教育即生活。”“教育的工具需要按两个原则来锻造。第一,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知识。第二,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教育为建设服务,在建设中又不断进行教育。”最终促使学生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公德力、团结力、创造力兼备的“民族的仆人,大众的仆人”。这样的重任需要教师来担当,这就要求教师需成为国家、社会、人民、家长和学生永远尊崇的忠诚教育、学识渊博、坚守仁爱、素质高尚、教书育人、能力强势、勇于创造、无私奉献的师表,真正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魅力、独特的创新魅力。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和实践中,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不忘育人目标和任务,从小处着手,做好每件事情。一要,把祖国和人民、学生装在心中,认真实施教育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理想和追求,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二要,捧着一颗爱心和怀着满腹真情同学生相处,推心置腹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知心人,奋力助推学生勇于探索、好学成才、敢为人先。三要,终身学习掌握真知,懂得科学规律,传承人类文明,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四要,精通所教的每门学科和课程,高质量地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个试验,精益求精地传道授业解惑,着力开启学生的智慧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懂弄通会用,变为自己的财富。五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使之真正公平地享有优质教育,满腔热忱地对学生奖赏,努力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六要,用好每一种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让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得到充分发挥,增强其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欲。七要,组织好每一项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主人,得到锻炼,得到教育,注意培养他们的洞察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和评判能力;激励他们对生活无限热爱、对知识无限探索和对创造无限追求。八要,完成好每一项教育教学任务,既要促进自我修养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基础性、整体性和创造性的素质,确保自由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栋梁。九要,处置好每一个学生、家长和单位员工的诉求,真正把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三大教育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十要,坚持发扬和大力传承一种精神,即“博爱、科学、民主、公平、诚信、敬业、奉献、创造”,既当好培育英才的人梯,又成为国家栋梁的伯乐。
    晏阳初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强弱,取决于其民众的素质。”“我们的教育是由下而上,不是由上而下,教育是播种,播种才能有圆满的收获。”“没有创造能力的人,我们没有用处。”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坚持教育公平化、均衡化、优质化、人才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理念,把“以爱教人,以学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树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传承发展人类文明、建设优质人力资源、中华英才脱颖胜出上下功夫、见成效,真正实现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自己无憾、学校无憾、家庭无憾、亲朋无憾;祖国满意、人民满意、社会满意、学生满意。



  • 西南交通大学史(第一卷)

    作者:何云庵, 主编

    “西南交通大学史”是西南交通大学第一部正规的校史著作。本卷所述为西南交通大学早期校史,涉及近代中国铁路、铁路高等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晚清和民国初年官方有关铁路与铁路教育的政策、举措,早期校史中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路矿学堂、唐山铁路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等各个时期办学的概况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在撰写过程中,编写组发掘了若干新的校史资料,并依据这些新史料,对早期校史的一些问题做了全新的研究,亦对若干原来存疑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考证。本书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综合研究》辑录了作者及其合作者于2006年至2015年期间所撰写的研究论文35篇,分为4个篇章。这些论文围绕“一带一路”核心区之一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城镇化与城市问题、城乡关系与农民问题、区域资源环境问题,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所得出的相关结果和结论,可为各级政府及业界提供决策依据和咨询参考。
  1. 关中—天水经济区(简称“关天经济区”)是2009年经国务院批复通过的国家级经济区。其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商州、洛南、丹凤、柞水“一区三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2013年年末总人口为2 978万人(见表1),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关天经济区以大西安(含咸阳)为中心城市,宝鸡为副中心城市,天水、铜川、渭南、商洛、杨凌等为次核心城市,依托陇海铁路(欧亚大陆桥)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中国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该区域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涵盖十三朝古都西安、炎帝故里—— 青铜器之乡宝鸡、羲皇故里天水等文明发祥地。
    国家发改委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时指出:“关中—天水经济区(简称关天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关天经济区发展的优势在于:一是战略区位重要。经济区处于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多条铁路、公路、航线、管线在此交汇,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二是科教实力雄厚。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2007年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三是工业基础良好。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21个、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5个和大学科技园区3个,是国家国防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四是文化积淀深厚。该区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著名的丝绸之路源头和羲皇故里,也是13个王朝古都所在地,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五是城镇带初步形成。西安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区域内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年底,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西陇海沿线城镇带已具雏形。
    同时,关天经济区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经济区的软硬环境已经得到极大改善,产业投资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必将为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二是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机遇。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经济区人口密集、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有利于吸引海内外投资等各类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组。三是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经济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四是加快构建创新型社会的机遇。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为经济区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来机遇。经济区科教、人才资源富集,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重要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具有成为创新型发展区域的有利条件。诚然,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也存在不可避免的挑战,诸如经济区总体经济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失衡,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社会事业发展仍较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亟待提高;水资源总量不足、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繁重;与周边地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对内对外开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因此,国家发改委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农业方面,要建成全国重要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果业、畜牧业基地,建成全国农业示范基地和航天育种基地。经济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 500元。
    表1  关天经济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的变化
    指标 2009年 2013年 年均增长率(%) 占西北地区比重
    (%) 西北地区
    (2013年)
    GDP(亿元) 3 016.90 11 013.31 18.15 31.03 35 489.32
    人均GDP(元) 16 585 33 691 12.69 93.26 36 12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 155 26 364 3.31 127.95 20 606
    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元) 4 171 8 574 12.84 133.83 6 40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 984 11 617 14.28 32.65 35 575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310 816.75 15.51 18.38 4 442.70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 2 947 2 978 0.26 30.26 9 842.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 322 4 249 11.34 41.37 10 272.11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84.04 202.49 14.63 42.82 472.84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540.52 1 722.31 17.16 46.37 3 714.2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 843.17 3 911.93 13.22 27.69 14 126.63
    城镇化率(%) 45.38 51.89 3.14 109.74 47.29
    注:数据来源于相关省市区对应年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
    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9年国务院批复通过《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设立关天经济区的数年来,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如下:
    (1)经济稳步增长。2009—2013年,关天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15%,2013年达到11 013.31亿元,占西北地区的31.0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2013年达到817亿元,占西北地区的18.38%;经济增长速度和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逾越5 500美元;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013年达到3 912亿元,占西北地区的27.7%,2013年城镇化率为51.89%,超过西北地区4.6个百分点。
    (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9—2013年,经济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3%,2013年达到11 617亿元,相继建成一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区域综合交通设施日趋完善,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3)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工业增势强劲,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 912亿元,占西北地区的27.69%。商贸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201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 249亿元、进出口总额202.5亿美元、旅游综合收入1 722.3亿元,分别占西北地区的41.4%、42.8%和46.4%,所占比重明显高于西北地区的平均水平。
    (4)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3年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09年分别增长103.14%、73.96%和105.56%。
    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关天经济区空间上由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和生态地区三大主题功能区构成。其中,城市地区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则,夯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较高水平的工业园区。并以特大城市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农村地区包括关中平原、渭北旱塬、天水川道、商丹盆地等,主要通过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条件,实现种植业、养殖业的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加强闲散用地整合,实施低效益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并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节地型村镇改造,合理减少农村居住用地,促进农村各项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生态地区指秦岭北麓、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地区,对这些地区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并对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湿地等实行强制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干扰,禁止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根据上述功能区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战略目标,《规划》提出构筑关天经济区“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
    “一核”:即西安(咸阳)大都市,是经济区的核心,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一轴”:即以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为节点,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
    “三辐射”:即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托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加强与辐射区域的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经济区南北两翼发展。以包茂高速公路、西包铁路为轴线,向北辐射带动陕北延安、榆林等地区发展;以福银高速公路、宝鸡至平凉、天水至平凉等高速公路和西安至银川铁路为轴线,向西北辐射带动陇东平凉、庆阳等地区发展;以沪陕、西康、西汉等高速公路和宝成、西康、宁西铁路为依托,向南辐射带动陕南汉中、安康和甘肃陇南等地区发展。
    基于上述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构建关天经济区由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三级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五级组成的城镇体系。
    —— 核心城市。即加快推进西咸(西安与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到2020年,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 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把西安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 次核心城市包括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的中心城区。以这些次核心城市为节点,构筑较大规模的城市群。尤其要支持宝鸡等条件较好的城市率先发展,将宝鸡建成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 三级城市包括韩城、彬县、蒲城、华阴、礼泉、蔡家坡、洛南、柞水、凤翔、陇州、长武、甘谷、秦安、武山等中小城市。主要措施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促进企业集中布局和配套生产,提高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大量吸纳周边农村富余人口,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的中小城市。
    —— 重点镇是指靠近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等基础较好的中心镇,重点发展其农副产品加工业、采矿业和旅游业,实施“关中百镇”建设工程和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工程,合理安排重点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生态环境等空间布局。
    —— 一般镇包括其他建制镇,重点提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能力,促进城镇发展。
    近年来,陕、甘两省围绕《规划》的实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以积极推动关天经济区健康良性发展。如2010年,陕西省相继与民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部分别就推进关天经济区改革与发展、关天经济区制造业建设及其交通发展签署了合作协议;2011年,陕、甘两省分别签署了实施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合作框架协议和关天经济区农业合作协议;2011年6月,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副省长江泽林和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向与会的中外记者介绍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西咸新区总体规划》的有关情况;2011年8月,关天经济区广播影视协作网第二届年会在宝鸡举行,发表了“七市一区”共同宣言,以“扩大交流,资源共享,合作双赢”为宗旨,构建关天大舞台、合作举办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和秦腔电视大赛;甘肃省提出把天水、庆阳、平凉和陇南4市融入关天经济区,推动陇东部地区跨越发展;商洛市与关天经济区七市区共建工商合作机制,提出共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等等。
    学术界也就关天经济区开展了广泛有效的研究。如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大关中研究所自2010年起每年出版的《中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报告》、周杰等《关中—天水经济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年)、任志远《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发展功能区化研究》(2012年)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关天经济区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梳理和总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2008—2014年有关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研究论文有97篇,分别涉及以下学科:经济体制改革(49篇)、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3篇)、旅游(11篇)、农业经济(6篇)、金融(5篇)、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3篇)、文化(2篇)、工业经济(2篇)、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篇)、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2篇)、文化经济(2篇)、资源科学(2篇)、水利水电工程(2篇)。
    笔者近些年来关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通过申请科研专项课题、组织专项课题考察和撰写研究论文等途径,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城镇化和城市资源环境等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本书收录了2006—2015年所撰写的研究论文36篇,其中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化与城市问题研究9篇、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资源环境研究10篇、关中—天水经济区城乡关系与农民问题研究6篇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10篇等。这些论文围绕“一路一带”核心区之一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城镇化与城市问题,城乡关系与农民问题,区域资源环境问题,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城镇化,旅游发展生态安全评价等问题,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融合集成的方法,进行了多元视角的探讨。其中部分论文已见诸于相关专业性刊物,大部分作品尚属“深闺待嫁”之作。这些论文的合作者有笔者的同事、学生(包括本科毕业生和兼职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其他部门的合作者,在相关论文的脚注中都做了标注和说明。在此,谨对参与本书撰写和创作的所有合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作  者      
    2015年3月    

     
    ...查看更多
  1. 绪  论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背景条件、制约因素与优化发展探析 1
    第一篇  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化与城市问题研究
    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分析 13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陕西省城镇化水平评价 24
    陕西省市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35
    咸阳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其空间差异综合测度分析 44
    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开发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关系研究 54
    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评价分析 65
    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群等级体系及结构优化研究 75
    “西咸”都市圈空间形态与生态景观结构分析 85
    关中—天水经济区县域城镇化水平及空间差异分析 94
    第二篇  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资源环境研究
    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耦合协调性分析 10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关中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123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128
    西咸新区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刍议 138
    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与结构优化分析 145
    关中城市群水环境承载力空间差异分析 153
    西安(咸阳)都市圈水资源承载力演变趋势研究 160
    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168
    秦岭北坡森林旅游资源定量分析研究 176
    陕西关中地区帝陵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182
    第三篇  关中—天水经济区城乡关系与农民问题研究
    陕西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度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197
    西安(咸阳)都市圈城乡协调发展综合分析 204
    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化对农村的影响研究 212
    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入城农民问题研究 222
    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状况调查分析 230
    关中—天水经济区农村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239
    第四篇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信息熵的线性遗产廊道旅游价值综合性评价—— 以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为例 253
    西北地区“丝绸之路”沿线10城市旅游竞争力浅析 260
    西北地区省会城市生态安全评价 270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 279
    中国丝绸之路沿线都市旅游互动发展与创新研究 286
    西安市游憩活动类型及空间结构优化分析 296
    中国西部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307
    西北干旱区省会城市旅游环境质量比较分析—— 以银川、兰州为例 316
    西北干旱区省会城市居民对旅游的态度与感知分析—— 以银川、兰州为例 324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 334
    编后语 341
    ...查看更多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