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中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作者:喻 汇 郑远芳 臧金祥

    本书从产业经济学和创意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中西部地区创意产业的集群的形成机制、协同创新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区域协调机制,力图探究中西部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优化路径。全书共分为八章,分别从文化创意产业国内外研究概览、相应产业集权的类型及协同创新模式、价值链演化路径、协同创新机制、知识员工绩效评估、价值链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高屋建瓴地论述。语言简洁、凝练,理论与实务兼具,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者提供思路与范式,也可为政府相关决策部门作参考。

  • 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作者:吕志强, 陈红顺

    珠江口沿岸经过二十余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无论是在经济社会层面还是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各种人文与自然因素的推动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地区从传统的三角洲农业地区迅速走上新兴的城市化道路。对珠江口的土地利用、建设用地扩展和热环境的格局以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与理论依据,并对我国其他正在或者将要经历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区域提供一定的参考。

  • 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成都市公共图书馆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肖平

    本书是2021年成都市所属公共图书馆年会(由成都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学会每年固定举办)论文集,围绕“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论题展开。主题是“创新管理实践”。全书内容分为5部分:公共图书馆发展策略、公共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及媒体推广、图书馆学研究,共50余篇论文。全书体现了2021年成都市公共图书馆的一线工作者在图书情报学方面研究和创新管理实践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信任作为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现象,在近几十年来成为社会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本书通过对信任研究内在理路的回顾与梳理,力图呈现有关信任研究的多学科融合的状况。本书研究的对象是情感与信任关系,以定量研究为主,辅以定性研究,提出了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模型,模型由信任认知度和信任行为意向组成的信任因素,以及由情感认知度和情感行为意向组成的情感主观状况和由家庭情感关系、学习情感关系组成的情感客观状况等...查看更多
  2. 前  言// PREFACE
    信任作为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现象,在近几十年来成为社会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当今对信任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状况。大量研究表明,无论是微观层次的人际信任还是宏观层次的社会信任,将会对社会运转、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和谐有序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正是由于对大量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当前信任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实证研究偏爱简单地采用量表化问卷来测量中外社会的信任状况,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这种研究方式存在的缺陷进行反思,因而不得不面临实证数据反映的信任态度与信任行为不一致的研究困境;另一方面,信任是一个存在悖论的概念。信任的悖论反映在:信任这个概念永远处于非理性(情感)—理性这个两级系统的某一个位置上。信任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与研究时单一理性选择分析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走出当前信任研究的困境急需新的理论和方法。正是循着上述思路,本书在综合考察和评述国内外情感社会学研究状况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认了情感在信任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着重探讨了从情感角度解释的信任行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尝试建构了情感与信任关系的模型。结合当代社会学发展的趋势,从微观社会学情感研究的前沿成果的文献回顾可知:情感的定义和测量目前尚未有定论;心理学普遍认为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向三要素结构,但是对三要素之间关系的探讨较少,尚未有文献对此进行后续跟进讨论和研究,涉及实证测量的更少,可能源于测量的难度问题;学界鲜少从情感视角出发,围绕“情感与信任关系”这一核心信任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这一发现不仅能为进一步的信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还能从情感归因方面为认识和解决当前中国的信任危机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于此,本书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① 建构信任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情感因素与信任因素在模型中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等;② 探讨态度—行为关系结构:态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影响态度预测行为的条件有哪些等;③ 构建信任和情感的测量工具:采取哪些范式,从哪些维度进行测量,选用什么测量指标和题项;④ 系统梳理情感社会学最新研究成果,尝试将这些成果融入当前的信任研究中,提出研究情感与信任关系应该首先解决情感与信任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问题。
    本书是探索性研究专著,研究对象是情感与信任关系,以定量研究为主,辅以定性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本书提出了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与行为的研究假设,模型由信任认知度和信任行为意向组成的信任因素,以及由情感认知度和情感行为意向组成的情感主观状况和由家庭情感关系、学习情感关系组成的情感客观状况等组成。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调查对象为考研学生群体,调查地点为高校较集中的武汉市。本次调研对参加考研培训的学生群体进行随机抽样,因为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学历层次也不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调研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6份,根据研究需要,剔除缺失部分,最终进入统计分析的问卷为384份,用SPSS11.0和AMOS7.0进行数据分析。
    结合数据分析及相关资料,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
    (1)在有关信任实证研究中,发现了信任态度与信任行为的不一致或不对称现象。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信任的复杂样态决定的。信任态度与信任行为之间存在一种比较复杂的关系,特别容易受测量与研究方法的影响而被扭曲。我们分析并建构了信任关系结构方程模型,确认了情感在信任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通过对心理学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回顾,建构了信任关系态度模型与信任行为关系模型示意图。确立了信任关系态度模型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要素构成,以及情感与认知通过行为意向的中介作用于行为的分析路径。
    (3)建构了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评价、修正和解释,最后确定了与数据最吻合的分析模型。证实了情感因素在信任关系结构模型中的不可或缺性,同时为下一步对态度—行为关系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4)通过分析情感与信任研究的现状,设计出情感与信任关系的测量问卷。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揭示出了情感因素的四个维度,并将其分别命名为情感认知度、学习情感关系、家庭情感关系、情感行为意向;揭示出了信任因素的两个维度,并将其分别命名为信任认知度和信任行为意向;并且验证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5)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包含六个潜变量因素,即信任认知度、学习情感关系、家庭情感关系、情感认知度、信任行为意向和情感行为意向。信任认知度对信任行为意向有直接效应,对情感行为意向没有直接效应;情感认知度对情感行为意向和信任行为意向都有直接效应;学习情感关系对情感行为意向有直接效应,对信任行为意向没有直接效应而是以情感行为意向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家庭情感关系对情感行为意向没有直接效应。这些都验证了本研究给出的假设。
    (6)在对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的人口统计学分析中,我们选取了考研学生群体的性别特点、民族特点、居住地特点、学校层次特点、政治面貌特点五个方面进行了群体比较。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考研群体在五个方面与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的数据拟合情形相当良好。不同性别与来自不同层次学校的考研学生群体在测量模型系数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民族、政治面貌和来自不同居住地的考研学生群体在测量模型系数上有显著差异。
    (7)在信任关系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中,通过实证分析,行为分为三个类型:外向理智倾向行为、个人冲动倾向行为、内向情感倾向行为。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模型各个因素对行为三类型的影响为:信任行为意向对所有的行为方式都有预测作用,而且直接效应均为负值,但是对外向理智倾向行为的直接效应为正值,对其他行为的直接效应是负值;情感行为意向虽然对所有的行为方式都有预测作用,而且都有直接效应,但是对外向理智倾向行为和内向情感倾向行为的作用是正值,对个人冲动倾向行为的作用是负值;家庭情感关系对所有因素都有预测作用,而且都有直接效应,但是对外向理智倾向行为的作用是正值,对个人冲动倾向行为和内向情感倾向行为的关系是负值;学习情感关系对所有因素都有预测作用,而且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但是对个人冲动倾向行为的作用是正值,对外向理智倾向行为和内向情感倾向行为的作用是负值;信任认知度和情感主观状态对所有的行为方式都有作用,但都是通过其他因素作为中介起作用的。信任认知度对个人冲动倾向行为和内向情感倾向行为的作用是正值,对外向理智倾向行为的作用是负值;情感主观状态正相反,对外向理智倾向行为的作用是正值,对个人冲动倾向行为和内向情感倾向行为的作用是负值。
    尽管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收集资料,所获得数据也基本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但由于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的样本量仍是不够大,部分假设无法检验。样本只涉及武汉市的考研学生群体,没有针对大众群体,所做研究也是横截面研究。本次调研的研究结果对同类研究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样本量,应选取更大范围的群体对象,应进行跟踪研究,以继续验证和深化本书的观点。

    著  者      
    2017年10月    
    ...查看更多
  1.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当代社会科学家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出发开展社会信任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书通过对信任研究内在理路的回顾与梳理,循着信任问题在研究视野上的若干突破和困境,力图呈现有关信任研究的多学科融合、批判与反思的演进历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开始进行信任研究,他们主要研究了个体信任与人际信任。此领域最早的心理学研究可追溯到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多依奇(Deutsch)的著名囚徒困境实验。多依奇从探讨如何解决冲突入手,由人际信任角度得出以下结论:在人际关系中,信任其实是对情境的一种反应,它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个人行为,信任双方的信任程度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在这里,信任被当作是一个由外界刺激所决定的因变量。多伊奇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界定了信任,表明个体是否会信任他人依赖于其对环境刺激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可能是一种非理性的风险行为,不一定会导致理性行为的产生。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信任研究的先河。这种研究影响了以后学者对于信任的研究。在多伊奇之后,豪斯梅尔(Hosmer)就将信任视为个体面临一个预期的损失有可能大于预期收益的不可预料事件时所做出的非理性选择行为。罗特(Rotter)、赖兹曼(Wrightsman)、萨贝尔(Sabel)、莱维斯(Lewis)和维格尔特(Weigert)等众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都将信任界定为一种心理期望或期待,他们大多将人际信任理解为一种“单向”的人际信任,理解为个人的心理事件、个人的人格特质、个人的行为。他们围绕这个中心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诸多理论,其中以态度与行为关系理论应用最广泛。由于心理学关注信任的认知内容或行为表现,因而心理学的信任研究是现代信任研究的逻辑起点。但是,如果人们局限于心理学的学术理路而不寻求研究视野上的突破,作为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和制度问题的“信任”论题就不可能出现。信任研究走出单纯心理学视野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查看更多
  1. 目  录∥CONTENTS
    绪  论 1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1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 7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8
    第四节  研究意义 12
    第一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14
    第一节  多学科融合下的信任研究 14
    第二节  信任的概念与结构 16
    第三节  信任的实证测量研究 26
    第四节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35
    第二章  信任态度与信任行为关系 37
    第一节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提出 37
    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综述 40
    第三节  信任态度与信任行为关系模型建构 51
    第三章  情感与信任关系 55
    第一节  情感概念的界定 55
    第二节  情感社会行动理论 61
    第三节  情感与信任关系 70
    第四章  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构 76
    第一节  研究程序 76
    第二节  潜变量分析理论 78
    第三节  信任关系态度结构的测量设计和因素分析 86
    第四节  小  结 104
    第五章  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 106
    第一节  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结构的设定 106
    第二节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109
    第三节  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建构 111
    第四节  小  结 135
    第六章  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的 人口统计学分析 137
    第一节  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的性别特点 141
    第二节  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的民族特点 148
    第三节  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的居住地特点 156
    第四节  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的学校层次特点 165
    第五节  信任关系态度方程模型的政治面貌特点 174
    第六节  小  结 182
    第七章  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与 行为关系研究 186
    第一节  行为的类别分析 186
    第二节  信任关系态度结构方程模型与行为的关系 188
    第三节  小  结 198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201
    第一节  研究问题总结 201
    第二节  主要结论 203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 205
    第四节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 要解决的问题 206
    参考文献 210
    附录1  情感与信任关系的问卷调查 221
    附录2  图目录 227
    附录3  表目录 229
    后  记 235
    ...查看更多
  2. 游泓:(1966.6-),男,河南信阳人,武汉大学社会学博士,江汉大学教学督导与评估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学、高等教育评估、大学评价等研究。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