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他者”幻象与身份建构 :异域题材作品研究

    作者:黄海燕

    本书关注的是异域题材作品研究,涉及的作者大都具有异域生活经验,有的是出使西方的使官或随从(比如郭嵩焘、王韬等),有的是赴身异国求学的留学生(以郭沫若、郁达夫为主),有的是移居海外的华文作家(如白先勇、张翎、虹影、林湄等)。本书作为研究跨文化写作的学术著作,从“他者”幻象与身份构建的视角分析了“域外游记”“异域题材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中较为典型的一些作品。本书立足于文本细读,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空间叙事学等相关理论解读作品,首先从从文本出发,梳理作品中异域形象的构成要素,关注其生成与延续过程,侧重分析形塑者塑造异域形象的心理机制。再者,探析海外华文作家笔下华裔群体异域生存境遇,着力挖掘海外移民异域生存的“人性”维度与张力。总之,不论是异域形象塑造还是海外移民的异域生存境遇书写,本书立足于作品文本研究,注重文本形式分析与人性内涵的挖掘。

  • 赵熙文学论稿

    作者:李树民

    本书是对巴蜀文宗、一代诗豪赵熙的专门研究论著。本书大量引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赵熙的文学成就、人格魅力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剖析,对其一生的操守评价亦多中肯,观点鲜明,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既有学术特点,又具有史料参考价值。

  • 文本详解与唐代诗歌语文教学

    作者:梁明玉,拾顺利

    本书为唐诗教学与解析的著作。书稿采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作者与作品介绍、历代名家点评、研读心得、教学心得四方面分析了从中小学教材中选取的唐诗。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唐代诗词种类丰富,所选诗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代社会各阶层人士,对此进行专题研究有利于从整体上对唐代诗词进行解读与教学促进。本书同时综合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和高校学生的教学经验和诗歌理解,能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并为唐诗爱好者提供较为翔实的资料。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是纪念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湄潭的文集,由27篇论文和相关文章结集而成,读者对象为高校办学史研究者。从1937年至1940年2月,浙江大学因战乱西迁,途经浙、赣、湘、桂、黔六省,行程2600公里。行经的路线正好与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抵达的终点又正好是召开了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的历史名城遵义,因而人们把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称之为中国一支“文军”的长征。浙大西迁为国家和...查看更多
  2. 序  言

    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湄潭办学已经77周年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江大学全体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于1937年初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经三载奔波,四度迁徏,历尽千难万险,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于1940年初落脚遵义、湄潭,获得了它在战火硝烟、国破家亡之窘境中相对安定的7年教学时间。
    在遵义、湄潭办学期间,浙江大学师生以“教育救国,科学兴邦”为己任,箪食弦歌,秉烛夜读;孜孜不倦,潜心学问。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累累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使浙江大学从一所普通高等学校,迅速崛起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剑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史虽然已站在新的出发点,浙江大学那段悲壮而又辉煌的西迁流亡办学历史也渐行渐远,但在西迁途中形成并得到认真践行的“求是”精神,不仅为浙大师生垒起一座不朽和永恒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遵义人民添增了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是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求是”精神的典范。他在西迁途中的一次讲演中解释说:“人生的目的在于服务,而不是享受。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竺校长还多次强调:“求是精神就是革命精神、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和开拓精神。这是科学家应有的言行标准。”除此之外,竺校长在1941年发表的《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对近代科学与“求是”精神做过很好的阐述。他说:“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这科学的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他认为:“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一)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是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摘录竺校长关于“求是”精神的论述,主要是想强调,如今,重温竺可桢校长的这些箴言,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为了进一步传承西迁文化,弘扬永远的“求是”精神,将那段弥足珍贵的历史记载下来传承后人,2017年5月,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与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黔北经济文化研究院共同主办了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办学77周年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上,与会者就“求是”精神的内涵,对浙大崛起所起的作用,对教育界的影响,对遵义、湄潭经济社会和科学教育的推动以及“求是”精神的现实意义等内容进行了热烈积极的讨论。收录在本书中的文稿,绝大多数就是为这次研讨会撰写的。
    为了让年轻的同志准确了解浙大西迁这段历史、让有兴趣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把握更多的资料,我们征得曾在浙大西迁办学时就读该校的学生幸必达同意,将他参与写作的三篇回忆文稿也一并收录于此。
    本书的出版,得到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鼎力支持。在此,谨表谢意。


    林茂前    
    2017年8月于遵义
    ...查看更多
  1. 一、话说当年
    67年前,浙江大学在全民奋起、共赴国难的抗日战争中西迁办学。竺可桢校长为了让大学向乡村传播科学文化,同时让师生深入农村唤起民众抗日,决定浙大不内迁西南的名都大邑,而选择走山区小县的流亡之路。转徙三年(1937—1940),经过浙江建德、江西泰和、广西宜山,最后定居遵义,在遵义、湄潭、永兴三地一住七年。竺校长肩挑战时大学教育与科研的双重任务,领导师生们在破庙茅屋中,布衣蔬食,弦歌不辍,以独特的办学精神和尖端的科技成果蜚声国际,被誉为“东方剑桥”,树立起一面战时流亡大学崭新的办学旗帜,浙江大学也从艰难中崛起。当年办学困苦,至今犹历历在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在全国人民的欢欣鼓舞声中,浙江大学也胜利复员。师生们怀着对遵义人民的无限感激与眷念之情,从1946年夏天开始,经过5个多月的艰难转徙,全校才东归杭州。这次复员人数众多,是一次庞大的转运工程。
    当时,内迁云、贵、川三省的高校师生员工眷属数万,加上政府机关单位人员眷属不下数十万,在海陆空运工具十分缺少的情况下,竺校长带领执事人员四处奔波,北上重庆,南下贵阳,东去南京、上海、杭州,风雨兼程,为复员规划行程,寻找联系工具、经费及重建校舍,向教育部要复员费、建校费,向交通部、公路局、两航飞机和民生轮船公司联系工具,真是艰苦备尝,席不暇暖。在万分困难中决定了分期分批复员的总方针。浙大遵义总部改为留守处,由王国松院长主持。6月1日以后函电公文均转杭州,5月份正式启动复员工程。
    从1946年5月7日第一批三辆汽车先行,到10月10日杭州庆祝胜利复员大会,历时150余天,师生员工眷属3 000余人和图书仪器数百箱安全回到西子湖畔。竺校长和执事人员可谓心力交瘁,实在令人感泣。
    2006年,距浙大复员东归已经整整六十年了,竺校长和很多老师、学生都已先后去世,在世的师生都已苍颜白发,年登耄耋。回首往事,喜悦中也饱含辛酸。今天,祖国强大了,经济腾飞,交通四通八达,比起当年东归条件真有天壤之别。浙江大学也已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大学。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怀念为国操劳、为科学和教育鞠躬尽瘁的竺校长。这段艰辛的历史,我们很难忘记,也应该借此段历史告诉我们的青年朋友们:请珍惜今天的幸福日子!
    ...查看更多
  1. 目  录

    浙江大学在遵义 毛正棠  幸必达001
    五十八年的沧桑
    —— 浙大西迁遵义校址考 幸必达019
    六十年后说东归
    —— 1946年浙大由贵州复员杭州纪事 幸必达028
    “一座名城,两迎长征” 曾祥铣034
    “文军”气象:特殊时空下的浙江大学 谢尊修037
    遵浙大学生的抗日民主运动 游平伟048
    竺可桢日记所见浙大迁黔始末 陈遵平054
    浙大西迁遵义、湄潭办学原因初探 林茂前072
    西迁办学:浙大崛起的转折点 林茂前080
    浙大、遵义与“求是”精神 陆昌友092
    求是精神,光耀千秋 王朝裕097
    弘扬浙大西迁精神  促进地方社会发展
    —— 浙大西迁遵湄办学的困难及发展壮大的启示 裴恒涛101
    浙江大学在遵义(四题) 李连昌110
    西迁办学  往事情深(五题) 林茂前115
    浙大迁遵与仁怀私立崑中 刘一鸣125
    钱宝琮诗作《遵义劳军》 钱永红129
    解读《湄江吟社诗存》 刘  丽131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湄江吟社》咏茶诗词赏析 刘  丽141
    不辍吟歌在水湄
    —— 论浙大西迁遵义期间苏步青的诗词创作 唐燕飞151
    《湄江吟社》茶诗论略 赵  玲161
    竺可桢与傅梦秋 石永言167
    竺可桢教育思想中的人文价值 刘  丽171
    竺可桢游金鼎山 陆昌友179
    失踪千厮门
    —— 费巩之死 石永言182
    张荫麟
    —— 一个遵义人不该忘却的名字 陆昌友186
    国学大师钱穆在遵义的岁月 邱  洪197
    以传统精神引领办学活动之探析 王玉桂205
    ...查看更多
  2. 陈遵平,1964年生人,1982年西南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现任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贵州省语言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长期从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工作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