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成都东软学院学刊(第四辑)

    作者:张应辉

    本书是成都东软学院的教师文集。本论文集收录了人文社科方面的文章共计67篇,内容涉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教改探索、“五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六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慕课、民办本科院校继续教育、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大数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翻转课堂、高校体质健康测试、工业设计专业产学合作模式,等等。这些论文是教师对相关领域研究和探索的成果,对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及科研人员均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 新时代社区心理志愿服务教程

    作者:徐建

    本书为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程,是西南交通大学教育部心理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20多年的实践成果总结之一。心理志愿者的培养是新时代社区建设的一项源头、基础性工作,能提高社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本书分为社区心理服务知识篇、技术、案例篇,既有政策的宣讲、心理学理论的介绍、心理志愿服务实操技术的讲解,更有来自一线实际工作的案例分享,融实用性、技术性、先进性于一体。本书回应了新时代社区建设的需要,可作为广大社区实际工作者、企业党群部门参考读物。

  •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小学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作者:董文军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2016年度规划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在调查、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国内外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小学发展问题,重点对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小学发展的历程、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选择进行了研究。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是导论,教育现代化及其实质,农村小学发展、存在条件及其价值,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小学的困境与冲突,国外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小学问题及其治理经验,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社会调查研究,未来我国农村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契机与对策,我国近年农村小学发展的新模式。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从教育人类学视角出发,借鉴民族教育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历史文献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羌族传统文化主要文化事项当代传承现状的详细考察及羌族传统文化主要传承方式的利弊分析,阐述了以羌族大学生为代表的羌族青年一代,如何通过教育实现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本书对当前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关键——“传承人”所做的相关探索,为进一步完善羌族...查看更多
  2.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地震中受灾严重的羌族群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此后的数年间,羌族和羌族文化成为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十年来,国内有关羌族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最为突出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如何推进羌族传统文化的整体传承发展方面,不少学者也进行了富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积极探索。但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几乎算是个永恒的话题,有关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笔者正是在这一认识下,沿着引路学者的脚步尝试新的探索。
    羌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现实需要。由于历史上羌族缺少本族传统文字,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长期以来主要通过口授心传和风俗习惯来传承。进入21世纪后,网络媒体时代来临,随着语言使用、对外交流、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变化,羌族传统社区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已明显不再适应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羌族聚居区普遍经历了一次较大的文化环境变迁,区域内的人口流动和迁徙加快,外来文化对传统村寨造成了巨大冲击,羌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时空分离等过去从未有过的新情况,整个羌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
    如何在变迁的环境中找回延续历史的传承逻辑与满足现实需要的文化灵魂,是羌族文化传承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持续变迁的文化环境中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是应对羌族文化传承困境的根本出路。发展性传承理念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积极导向。但是,笔者认为文化的发展向来都不是孤立向前的,在发展性传承视野下,推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教育、文化与社会产业的联动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应对之策。在多方互动中,教育是其中最能发挥中介作用的。所以,在探索羌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性传承中,应侧重从其关联最为紧密的教育因素着手,从教育与文化、经济、社会行业之间的关系出发,回归到教育上寻求解决方案。大量实践证明,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教育传承在应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突出问题上有独特优势。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再生产的主要机制。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对“文化再生产”(Cultural Reproduction)的定义是“文化价值观和规范从一代人向另一代人的传递”。这种定义方式强调,“文化再制”是使文化经验可以跨越时间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机制。吉登斯所倡导的通过教育方式以“文化价值观的传递”来实现文化再生产的机制,启示我们在羌族文化传承中应重点抓住文化变迁的核心要素——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有学者这样看待价值观传承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在内容上,民族的优秀价值观是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在载体上,民族的优秀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灵魂;在功能上,民族的优秀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定位。”在羌族文化各种传承方式中,教育传承是最能切合价值观传承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羌族传统文化再生产最有效的机制。
    由此,我们确立了一个教育传承是羌族传统文化有效传承方式的基本思路。然而,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在现实环境中是否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呢?如果这一问题能得到肯定的回答,那么羌族传统文化就能够通过教育方式实现有效传承。
    羌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年轻一代践行,需要后继有人发扬光大。教育是培育青少年一代的主要机制,羌族大学生是羌族青少年中接受教育能力最强的群体。为了进一步研究教育传承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本书以教育传承的典型对象——羌族大学生为例,来进行重点探讨。之所以选择羌族大学生为考察对象,主要缘于他们是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共同组成的教育传承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典型代表,他们经历的教育时间,尤其是学校教育时间相对更长,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探讨能关照到整个教育传承中的诸多要素。目前羌族地区逐步形成了家庭、社区、学校三个主要教育平台。以羌族大学生为考察对象,旨在将他们定位为连接这三个主要平台的重要中介性载体。他们虽然不是羌族文化教育传承体系中的唯一传承者,但却是新形势下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而现在暂时还没有发挥多大作用的角色。教育过程使羌族大学生的身上附着了羌族传统文化发展变化中的所有能动性、主动性以及“活化”的功能。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不仅是教育传承的对象,还是教育传承有效性检验的重要参考指标。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本书中既将羌族大学生作为教育传承“样品”来检验教育传承的可行性,又将其作为未来的教育传承主体来审视其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教育传承的可持续性。
    羌族大学生对本族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和评判态度如何,在当前复杂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作为知识群体的他们是如何认识和对待本族传统文化的,他们能否成为本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他们能为本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哪些方面的力量,这些都是研究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值得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本书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四川高校和四川羌族聚居区作为研究样本,重点分析羌族大学生对本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以及羌族传统文化对羌族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而对其作为未来教育传承主体的可能性进行合理评估。在现实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羌族大学生传承羌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考察,并借此对教育传承的前景做出评估和展望。整个探讨过程,旨在通过对羌族大学生这一预设的教育传承群体的“点”的观照,拓展对羌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现实条件、运行机制、方式创新及面临的问题等形成“面”的思考,进而探索羌族传统文化传承如何在变迁环境中实现创新发展,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羌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并为如何培育羌族文化“传承人”等方面提供一些实践启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本书中主要侧重于对在读羌族大学生的考察,但是这种考察是双向的,既将羌族大学生作为教育传承的“对象”来考察,又将他们作为未来的传承“主体”来考察。所以,本书中所提到的“羌族大学生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并不仅指他们在大学阶段的传承,而更侧重他们经过大学学习过程拥有过“大学生”身份之后整个人生历程中对羌族文化传承的所有作为。本书研究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搜集、问卷调查等方法,并结合使用了参与观察、个别访谈等参与性口述史学的研究方法。相关调查始于笔者参加的一项有关“羌族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因项目研究需要,笔者自2013年起对所在高校的羌族大学生开展了连续的追踪调查。在前期有关价值观问题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羌族大学生受本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多,不论是日常生活习惯,还是精神文化建构,甚至是个人就业和职业发展等,处处都表现出了与本族传统文化难以割舍的密切联系。这让笔者萌发了探讨羌族大学生传承羌族传统文化的想法。在尝试申报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获批后,在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高梧教授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以及项目组成员的鼎力支持下,笔者历经两年的准备终有机会将之前的一些肤浅的想法整理成稿。由于本人自身学识和水平非常有限,在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并无深厚的学术积累,书中一些观点可能还有待深入考究,错误之处亦在所难免,恳请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18年10月
    ...查看更多
  1. 第一章  羌族文化概况 001
    第一节  羌族概况 001
    一、羌族历史 001
    二、羌族人口分布 002
    第二节  羌族地区社会关系现状 004
    一、羌族居住环境 004
    二、羌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005
    三、羌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现状 007
    第三节  民族文化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008
    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界定 008
    二、民族与民族文化 011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014
    四、文化传承 018
    第四节  羌族文化主要文化事象及其主要特征 020
    一、羌  语 022
    二、释比文化 023
    三、宗教信仰 028
    四、习俗文化 029
    五、莎朗文化 046
    六、工艺文化 050
    七、民间文学 058
    八、饮食文化 059
    九、医药文化 060
    十、民间游艺与竞技文化 060
    第五节  羌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 064
    一、羌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064
    二、羌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067
    第二章  羌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变迁 070
    第一节  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071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 072
    二、羌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传承 075
    第二节  羌语对羌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影响 081
    一、羌语在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082
    二、羌语使用现状 083
    三、羌语保护与羌语教育 089
    第三节  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途径 094
    一、非遗传承人的传承 095
    二、释比传承 104
    三、家庭活动传承 108
    四、节庆活动 112
    五、旅游开发活动 114
    六、教育传承 117
    第三章  羌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 123
    第一节  羌族文化适应与发展性传承 123
    一、文化适应是羌族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前提 124
    二、羌族文化的发展性传承观念 128
    第二节  发展性传承视野下的教育传承 130
    一、教育传承是最理想的发展性传承 131
    二、羌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系统的构建 136
    第四章  羌族大学生与羌族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 151
    第一节  羌族大学生对羌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和评价 151
    一、当代羌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 152
    二、羌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155
    第二节  羌族传统文化对羌族大学生的影响 168
    一、不同文化事象对羌族大学生的影响 168
    二、羌族传统文化教育对羌族大学生的影响 181
    第五章  羌族大学生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85
    第一节  羌族大学生传承羌族传统文化的现实条件 186
    一、羌族大学生作为羌族文化传承人的可能性 186
    二、羌族大学生作为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 192
    第二节  羌族大学生传承羌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和具体内容 202
    一、主要途径 203
    二、具体内容 209
    第三节  关于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和展望 217
    一、羌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机遇 217
    二、如何突破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瓶颈 219
    三、教育传承对推进羌族文化传承的展望 220
    参考文献 226
    ...查看更多
  2. 刘义,四川乐山人,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教育及价值哲学。主编教材1部,编著著作2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