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数学学本:9年级下

    作者:陈刚

    本书面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下册学生及数学学科任课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为蓝本,同时兼顾其他版本教材,按照分层分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学习内容。全书共分为三章,包括《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二次函数》、《圆》等内容。本书针对数学学科学习特点,既有新知探究,又有知识应用与拓展延申,并设置基础层,进阶层,高阶层变式练习及相应的课堂达标测评,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易于快速、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及思想方法,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本书循序渐进、内容系统、实用性强,可作为课堂学习、课后巩固、考前复习的教材,也可供数学教师备课参考。

  • 凉山薪火教育·数学(四年级上)

    作者:汤晓鹭 孙向云

    本书是“凉山薪火教育”丛书之一,根据凉山州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本书是《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配套教材,共分八个单元,59个课时。专版由教学目标(紧扣课标,采用学生知识层面能够理解的用语,简明、精准地提出学习任务及如何落实的策略);教学重难点(提出教学重难点,指明如何突破重难点的措施);基础练习题(以课时为单位将每节课教学中的知识点与考点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纳,从学生自身出发,设计每课时练习题时,使学案具有课堂教学可操作性、高效性、实用性的特点);拓展练习题(依照《小学数学新课标》,注重基础题与拓展题相结合,做到步步为营,分层推进);易错题整理(在每个课时的练习题后面,由学生通过练习并结合本课时的重难点整理出相对应的易错题,使学生牢牢掌握知识点,将基础打牢)几个部分组成。

  • 儿童文学

    作者:汪小红, 主编

    本书是针对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系学生的特点而编写的一部教材,全书共三编,第一编是总论,认识什么是儿童文学;第二编,仔细讲解儿童文学的体裁;第三遍,是儿童文学与教学应用。这部教材重点在第二编里,通过各种体裁结合案列详细讲解,并配上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本书一改以前的儿童文学教材重在理论和案列上的讲解,适合现代教育需要以及我院师范系以培养幼儿教师、小学、初中教师为目的的教学模式,结合本地各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的现状,把儿童文学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更加具有特色。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这是一本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经典著作。第一版于1958年推出,2001年在美国重印第二版,本书富有新鲜的启发与洞见,被视为全球最全面、最系统的华德福教育介绍类书籍之一,尽管写作时间较为久远,但现今仍广被学校和家长所推崇。本书围绕孩子发展的三个七年(0~21岁),内容包括:身体与意识的关系;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与核心;从出生到高中,各个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与养育;气质类型;青春期;各个学科的...查看更多


  2. 每一天,我们都在遇见未来,未来就在我们作为家长养育的、作为教师教育的孩子身上。
    然而,在这个日益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时代,我们是否能真实地了解孩子,懂得孩子的需求,从而支持他们的健康成长?
    科技化与网络化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轻松,也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新的娱乐方式,但也让我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与真实,缺失对生命的真实体验。当我们愈加迷失在“虚拟”的世界中,又怎能在柴米油盐点滴生活中清晰感知孩子的需求,并滋养到孩子心灵与生命力的发展?
    “儿童的道路”是“人的成长道路”的本质的第一步。人类的出路不是把人更强地和人工智能连接在一起,甚至把人的大脑都和万维网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是让人类的人性变得更强!只有这样,计算机才会成为我们的工具而不是主人。面向未来的教育需从整个宇宙出发去思考和探寻人的本质,去实践和追求人、自然和宇宙的生态平衡,实现“让孩子真正成为他/她自己”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系统揭示出天人合一的本质,我们通过恰当地研究鲁道夫·施泰纳给世界带来的那些真知灼见也能明白这一点。华德福教育发展了100年,它很多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精髓和本质不谋而合。通过引入健康合适的海外教育经验智慧,会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回归到中国深厚的文化根基,更清晰地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自己,理解孩子,实践面向未来的教育。
    因此,我们特别发起“天使在线「未来书社」”公益项目,聚焦于华德福与人本教育书籍的翻译与出版,以更好推动基于“中国魂”的人本教育的发展。该项目已经运作了一整年,现在第一批书籍在大家的携手努力下在国内正式出版,包括《童年密码:从理论到实践,探看华德福教育》《一场创越时空的探险:原来孩子可以这样学历史》《青春的旅程,让文学照亮成长之路:华德福高中的文学课》。
    《童年密码:从理论到实践,探看华德福教育》是一本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经典著作,第一版于1958年推出,2001年在美国重印第二版。本书富有新鲜的启发与洞见,被视为全球最全面、最系统的华德福教育介绍类书籍之一,尽管写作时间较为久远,但现今仍广为学校和家长所推崇。
    本书围绕孩子发展的三个七年(0~21岁)系统展开,内容包括:身体与意识的关系;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与核心;从出生到高中,各个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与养育;气质类型;青春期;各个学科的特点与教学;家庭与学校环境的重要性;教师的品质;等等。
    从华德福的基础理论到各年龄段的养育和教学实践,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讲解,强烈推荐给广大教师和家长们(无论新教师还是资深教师,还有那些正在思考教育并想了解华德福的父母)。
    在此,特别感谢推动本书在中国出版的George Russell教授,百忙中写序的Ben Cherry老师和译者温鹏老师;特别感谢“天使在线「未来书社」”的所有成员(资深译者、校对和志愿者);特别感谢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给予支持,让经典著作得以与中国的朋友们见面……
    期待与你们同行,继续为基于“中国魂”的人本教育探索与努力!


    天使在线           
    2019年11月26日   

     
    推荐序

    这本沁人心脾的华德福教育经典终于同中国的家长和老师见面了,真让人高兴!哈伍德(A. C. Harwood)是一位先驱,将近一个世纪以前,他通过自己内在的承诺和不渝的意志让这种教育开始在英语世界扎根。如今,全世界的华德福学校都建立在他那一代人在欧洲和西方文化生活中打下的基础之上,而现在该轮到东方让这同一棵实用的、智慧的、充满真知灼见和亲切的常识的大树伸出新的枝条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认识到,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思维的影响比人们以为的要深远得多。如今世界各地的人们普遍认识到,比如说,各种艺术对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以及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同孩子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而尚未被人们普遍认识到的是,教育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一种持续不断的呼吸过程,这种呼吸体现在群体与个体之间、老师的权威与学生的主动努力之间、学习与运动之间、沉默与欢笑之间,等等。这一点不仅在本书当中,而且在哈伍德的另一本著作《儿童的方式》当中都有论述,四十多年前我正是读了那本书才入了华德福教育的门。它鼓舞我不畏路途遥远,踏上了成为一名老师的漫长旅程。
    在两本书当中,哈伍德都展示了大道至简的真理。他对儿童时代的富有诗意的生动描述来自他对教育的毕生奉献,就像清澈的山泉一样,洗涤着我们被世俗拖累的灵魂,给我们带来新的能量和意义。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他对儿童时代的热爱和尊重。这一点恰恰来自鲁道夫·施泰纳,他是开创这种教育方式的天才,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崇高的教育理想。他指导过的那些最早的学校里的孩子们都热爱他,因为他理解他们,即便最难教的孩子也一样。
    因此,在和孩子的工作当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内在的态度,而这又取决于我们对现代世界当中孩子的成长过程的理解。假如我们认为小孩子只是成年人的缩小版,或者一种有智力的动物,或者一种预先被设定好可以接受成年人的思想和习惯的生物机器,那么我们就会根据这种认识来对待孩子。同样道理,如果我们认为生活是一种残酷的竞争,在这种竞争当中只有最强大的个体才能生存,那么这种认识也同样会决定我们的工作方式。
    而假如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一生的精神成长旅程,而儿童时代是这个旅程必需的第一阶段,那又会是多么不同。并不是要针对现代世界给孩子们提供过分的保护,而是要认识到他们进入这个世界的自然的方式,循序渐进而又间杂着飞跃,同时还伴随着这个阶段的生命所特有的创造的喜悦。这套教纲由鲁道夫·施泰纳开创,并且经过了全世界各个文化领域的其他先驱的实践发展,它是一个有机的、充满艺术性的过程,可以引导人生从这个必需的儿童时代走向成熟的成年。
    因此,要想让孩子们为未知的未来做好准备—— 关于这个未来我们可以肯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它会和现在完全不同—— 关键就在于理解儿童时代、青春期以及事实上整个人生的成长过程,并且真正地感受到当今这个关键的演进时代里人类需要努力发展出来的能力是什么。
    在施泰纳的几千次讲座当中,有一次他讲到了在我们入住到我们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这个身体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悲剧”和“折磨”,尤其是在这个现代的时代。如果我们新买的手套不合手,他说,我们会“把它扔掉”,而我们遗传来的身体对每个人的独特的精神来说也可能会不合适。但我们的孩子们—— 至少大部分—— 不会把它扔掉。反之,他们会同自己入住进去的这些精神的和身体的力量进行斗争,并且竭尽全力(当然是无意识地)对它进行转化,把它变成他们生命真正的“家园”。他们的许多情绪爆发和发烧类的疾病都是这种对遗传来的身体的伟大的转化工作的征兆,这种转化会贯彻到物质身体的最深层。
    这第一个过程的最后一步就是把身体最坚硬的物质推出来—— 换牙。换牙标志着新阶段的开始—— 哈伍德对此描述得非常精致,这些实现转化的相同的力量现在可以用于其他的任务—— 跟老师学习的任务!人的成长由许多阶段构成,每个阶段大约持续七年,换牙是第一个阶段的高潮。每个阶段当中都有机会在不同层次上实现个性化的自我转化。
    本书对第一个七年阶段结尾的叙述不如第二个阶段的结尾从儿童向青春期过渡的过程那么详尽。然而,如果我们采用本书从头到尾都很明显的那种清新的思维和观察方式,就可以很明确地领会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那个转变也是很敏感、很重要的,不亚于初中到高中的那个转变。在这二者之间有几个微妙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我们在自己养育子女和教育学生的经验当中也能意识到。
    这种看待儿童时代与教育的方式会给我们带来多少新的希望和可能性啊!我们的儿童时代不再是一种孤立的、一种与后面才出现的“现实生活”割裂的阶段,我们的生命重新变得完整了。在出生和死亡之间的这出伟大的戏剧的每一幕当中,人生旅途的这种完整性都会以不同方式展现出来。“儿童的道路”是“人的成长道路”必需的第一步。
    如果从这种更大的背景出发去考察的话,如今这个时代老师们面临的巨大压力、家长们的焦虑以及所有这些力量的冲击造成的矛盾就都会呈现为能量的错位。秘密在于在我们里面找到那仍然活着的小孩和少年—— 他们曾经是我们体验世界的全部方式—— 并让他们来引导我们完成任务,与今天的孩子们和青少年们建立连接。从这个意义上讲,哈伍德的书实在是宝贵,因为最重要的,他给那儿童时代带来了新的生命,让它在每个孩子里面以一种个性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施泰纳教育的本质是不断成长的人性,以及如何把它注入子女养育和教育的每个环节当中并为它赋予新的生命,让他们健康成长,不仅智力方面,而且包括情绪、运动、社交、艺术和道德方面,这是个宏大的图景。然而,对儿童和青少年实现有意义的理解是困难的,如今这方面的挑战甚至比六十年前本书首版的时候更严峻。可以说,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鸿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巨大过。
    于是这就关于哈伍德的著作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第一个是,过去六十年当中文化与科学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所有这些巨大变化之后,那个关于儿童时代和青春期的图景是否仍然中肯。第二个是,它在东方—— 尤其是在中国社会—— 是否也具有在西方那样的重要性。第三个是,在这个空前复杂和危险的世界里,它多大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迫切问题。
    如今这个关于儿童时代和青春期的图景是否仍然中肯?
    要想真正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理解,鲁道夫·施泰纳在他的研究中都遵循着任何现代科学家所应该遵循的那些内在原则和客观性。在歌德开创的全息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他进一步超越了那种把研究对象与其他一切孤立开来的简化主义的做法。他努力把它放在整体的背景下,并且联系观察者的人的观点和思维感知方式来加以研究。
    这会让我们超越纯物质和机械的界限,从而把注意力放在生命的世界,放在生发和消亡的过程上。它还会让科学过程坚定地回到以人为中心的立场上,召唤我们每个人都留意,我们都把什么样的假设和潜意识动机注入了对现实的体验当中—— 尤其是课堂的教学当中。
    施泰纳从来都希望别人不要简单地相信他的发现,而是用他们自己的观察和见解去检验它们。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才鼓励老师和家长们出于对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方式的纯粹尊重去观察他们身上实际发生着的事情—— 并且通过这种观察来洞悉每个孩子的真正需要。这样,我们就能学会逐渐信任自己不断萌发的科学家的能力,但是我们还需要同事们的观点,以便能针对每个孩子都获得一个更全面、更平衡的图景。
    必须再次强调,这个过程需要高度的自我约束,因为我们总是忍不住想要把我们自己的希望、恐惧和僵化思想掺杂到我们观察的对象里面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主流教育才选用那些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各种问题来对孩子们进行评估。这种“对-错”方法也可以纳入施泰纳教育当中,但仅仅作为评估孩子的进步程度的许多种方式当中的一种。
    通过这种方式—— 同时也通过从自己的错误中来学习—— 我们就能认识到,施泰纳自己对各个存在层次的研究也不是僵化不变的。只有在实践当中,当我们活在那个知识里面而不是仅仅教条式地重复我们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东西的时候,它才是真实的。
    在这里,我们有一把金钥匙,不仅适用于一切教育而且事实上适用于生活本身—— 专注当下!作为老师,我们必须事先备好课,但要想让我们的教学拥有生命,并且触动孩子们的情感和意志,那么我们就同时要具有自发的勇气。这是教育当中永恒的呼吸过程的另一个方面—— 在形式与创造力之间、在预先计划与当下即兴之间的呼吸。这会给我们的教学插上翅膀,并且改进孩子们的记忆。
    也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这种教育才能够适应各种文化和生活情     形—— 不仅适用于条件完备的情况,也适用于贫穷和遭受过创伤的地方。它是一条路,而不是一套预设的公式,而它要求人们专注于自己当下的言语、感知、思想、情感和行动。它能激发我们每一个人发现自己里面隐藏的潜能,以及对人类成长的信任。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作为成年人首先要镇定地、仔细地考察自己的能力和失败。而同时—— 我们还必须理解—— 这也能够激励人们出于纯粹的兴趣相互认可并且共同合作!在华德福学校,每个人都能学到东西,不仅仅是孩子。
    哈伍德带我们考察了从早期儿童阶段一直到高中结束的整个过程,并且以一种非常广泛的方式对此进行了描述。他给我们的是鲜活的图景,给我们带来希望,让我们耳目一新,但他并没有让我们僵化在它们上面,而是努力把所有细节都变换到我们当代的情形当中,因为当然很多细节是属于那个时代和文化的。我们会从过去学习,但我们现在必须专注当下,并且主动地去感知正在从未来向我们走来的一切!
    然而,假如我们吸收了本书当中浸透着的那种温暖、开放和求索的态度的话,我们就能逐渐学会解开关于如今的孩子和年轻人的谜题。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也必须培养出自我评估的习惯,并且有意愿在需要的时候给出并接受真实的反馈。我们必须学会互相说对方的“语言”—— 不论和同事、父母、学者、政府官员,还是和这项伟大的恢复生机的教育工作中涉及的其他相关者。
    这些教育理念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是否中肯?
    许多人问,为什么这种教育及其背后的精神科学会在汉语世界吸引那么多的兴趣—— 当然也有人持怀疑态度。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答案,但最有力的答案在于它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我的感受是,除语言和意象方面存在差异之外,二者在许多本质概念方面都是相互贯通的。比如,二者都有三元人的图景,人在天和地之间,并且与二者都有联系。
    历史已经展现了,当这三层当中的任何一层出现了障碍或受到了污染,它就也会影响到另外两层。通过分离,我们意识到了我们的差异,这是必要的。然而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紧迫挑战,那就是如何通过一种全新的文化冲动在这二者之间建立起联系。肯定有某种东西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把它们统一起来。那种“东西”是一种思想,既古老又全新,既普适又绝对个性化—— 是关于人性的思想。这正是人智学精神科学在我们现代世界的使命,帮助发展出一种全新的、鲜活的、普适的关于自然存在及其对人类的本质意义的范式。如果它真是鲜活的,就能够在世界的不同地方通过千差万别的个体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老的世界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地位和尊严。在过去几个世纪当中,某种意义上它们都经历过某种死亡的过程。现在它们又都有重生的可能性,不是仅仅为着自己,而是为着整个世界和整个人类的丰富。在现代生活的混乱和艰辛当中,一种新的世界文化正在努力发展出来。而中国文化正在影响着这个过程,毫不亚于量子物理、现代电子通信。真正重要的是世界的背景,那总领全局的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里面,所有这些领方面的冲动才能实现联系。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而我们选择的方向会深刻影响那日趋迅速逼近的未来。我们可以说,有三种世界图景正在角逐。其中两种已经提到。第一种是,世界许多地方倾向于逃避当今的世界危机并试图生活在过去。第二种是共同构建一种清新的世界范式,让我们的差异可以为整体带来丰富。现在我们必须留意第三条道路,它正在变得日趋强大而普遍,那就是人工智能的道路。
    人工智能并不只是一种技术。它来自一种把人和整体存在看作无意义的、机械的、随机事件的序列的思维方式。在任何一种未来图景当中它都会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本质的问题在于,人类是会成为它的仆人(这是一种实际的可能性),还是能够培养出足够强大和丰富的精神来把它当作工具?
    很可能人工智能会以机器人、纳米科技、生物工程和超级计算机的形式完全接管教育过程,它们可以闪电般迅速地处理大量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结合到自己的“思维”“计划”和“通信”当中。然而,迄今为止科学始终未能实现的是,把这种空前的认知力量与人的价值统一起来。这里潜伏着一个可怕的危险。
    人类真正迫切的责任是在我们努力成就的一切事物中都培养出一种新的道德力量。这是上述第二种范式的本质,并且它是建立在对各个存在层次上的人的潜力的体验式理解的基础上的。我们的世界形势在召唤我们发展出一种内在的、共享的实践,让我们能空前地更纯粹、更有效、更勇敢并且更人道地开展我们的外在工作。这也将在我们的组织当中带来新的社会能力和形式。
    未来的出路不是把自己更强地和人工智能连接在一起,甚至把我们的大脑都和万维网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是让我们自己的人性变得更强!只有那样,计算机才会成为我们的工具而不是主人。我们通过恰当地研究鲁道夫·施泰纳给世界带来的那些真知灼见就能明白这一点,那些真知灼见正是这种教育的人类学基础。
    这些精神科学的发现与现代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科学的发现毫不矛盾。新的科学发现一次又一次地证实了他在一个世纪之前提出的内容。
    假如我们把人类和我们置身其中的整个宇宙都看作一个高度复杂的机器的话,那么我们也会在那样的框架之内解读我们的所有发现。施泰纳的愿望是让人类脱离这种狭隘的思维模式的束缚而获得自由,并帮助我们重新和我们每个人里面蕴藏的那无穷的潜力建立连接。
    这都取决于我们如何抚养和教育孩子,它会延伸为我们的内在态度以及思维与感知的清新方式,这些在我们整个一生当中都会不断成长。
    华德福教育是一种中道。它既不是教条主义的,也不是混乱的。它是全人的道路,是头、心和手的道路。一条天与地之间的道路,一条通向未来、以知识为基础并且对过去深切尊重的道路。
    所有这些都在哈伍德书中最后一段得到了总结,他在讲高中最后一年学习建筑的理由。他是这样说的:
    因为建筑的终极秘密在于,它是从人的身体当中提取出来的。身体就是一座房屋、一座神庙,并且它是那一切形状和比例的源泉。要像住在神庙里一样住在身体里—— 这就是华德福学校在把孩子们送向世界的时候想要送给他们的终极的礼物。

    Ben Cherry 
    2018年10月31日于成都 
    ...查看更多
  1. 第1章  前  提 1
    第2章  成长与意识 5
    第3章  身体与思维的三元关系 11
    第4章  儿童时代的路线图 21
    第5章  意识与自我意识 30
    第6章  头七年 38
    第7章  孩子的家庭与学校 50
    第8章  儿童时代的核心 62
    第9章  老师和孩子 76
    第10章  小学低年级 87
    第11章  九至十二岁 100
    第12章  第十二年及以后 113
    第13章  外  语 126
    第14章  实践活动 132
    第15章  音韵舞和音乐 138
    第16章  气  质 149

    第17章  青春期 161
    第18章  高中九年级 168
    第19章  高中十年级 178
    第20章  高中十一和十二年级 187
    译后记 199
    致  谢 202
    ...查看更多
  2. A.C. Harwood (1898-1975) :欧洲华德福教育的先驱人物,英国第一所华德福学校的创办者,有30年以上的华德福教育经验,对华德福教育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着深厚的功底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