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梁山隧道穿越花岗岩富水软弱构造关键修建技术

    作者:高杨, 周鑫, 林本涛, 张俊儒, 杨昌宇, 吴培荣, 著

    本书是厦(门)深(圳)铁路重要控制工程凉山隧道的关键技术穿越花岗岩富水软弱构造的总结。以梁山隧道为工程依托,对带状深风化富水陡倾软弱构造综合勘察技术和判释体系分类展开研究,内容包括带状深风化富水陡倾软弱构造隧道地质环境、综合勘察技术研究、工程地质特征与水文地质特征、突水涌泥与塌陷机理分析、正洞承受荷载取值研究、判释体系分类研究等。对于总结隧道工程建设经验,为同类工程提供技术参考有积极意义。

  • 岩土工程振动台试验模型设计理论及技术

    作者:王志佳 吴祚菊 张建经

    地震是影响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及财产损失。我国岩土工程防震减灾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关于层状岩质边坡地震响应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成体系,国内尚无相关专著。国务院制定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年—2030年)》中明确提出:探索预研大型地震模拟研究设施建设,开展地震动输入和工程地震灾害模拟研究。张建经教授团队根据其科研成果撰写了“岩土工程抗震大型复杂试验设计理论及关键技术应用(4册)”,本书为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的振动台试验相似设计方法;依托新的分离量纲分析法,建立新适合于复杂工程原型-模型之间相似关系的模型试验分离相似设计方法;以分离相似设计理论为基础,提出的适合于振动台试验的模型土、模型结构和模型基岩相似材料设计方法;模型试验中常用的测试方法及传感器介绍;振动台试验模型箱设计方法及性能测试方法;以某重要场地的地下管线为原型,并以考虑多点激励作用下地下管线地震响应的振动台试验为依托,地下管线的震害现象和规范计算方法为参照,对上述试验理论进行验证

  • 2021四川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

    作者:四川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建设工程消防和勘察设计技术中心,四川省绿色节能建筑科

    本书为四川省2021年度绿色与低碳建筑发展报告。本书内容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简要总结了四川省2021年度在绿色和低碳建筑发展方面的现状;第二部分为政策法规,主要阐述了四川省“十四五”期间关于绿色建筑的政策规划,及四川省与其他省份的对比;第三部分为四川省在2021年度关于绿色建筑科技方面的成果,包括编制的标准和课题的研究;第四部分为四川省2021年度绿色建筑应用实践,包括所实施的项目和所研发的产品;第五部分为四川省所辖21个市、州2021年度的绿色建筑发展情况报告;第六部分为行业发展建议。本报告涵盖了绿色建筑的科研、产品、项目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四川省在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方面所做出的成绩,也总结了经验教训和不足,可为发后年度提供参考,并为下一步把准方向提供依据。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是一本探究先秦时期华夏城市选址的文化背景与具体实践的学术著作,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对从龙山文化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城市选址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追溯,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对大量城市案例进行了分析;对先秦城市选址的传统技术体系进行了归纳总结,总结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技术;对先秦城市选址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认为其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后,呈现出了“儒道互补”的总特征。全书结构清晰...查看更多
  2. 2008 年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灾区城镇,尤其是诸多新建的城镇遭遇到巨大损失,如 1949 年建设的青川县城(乔庄镇)四千余人遇难,房屋 1/3 倒塌,1953 年建设的北川县城(曲山镇),被夷为平地,两万余人遇难,县城被迫重新选址于安昌东南。而与之相比较的是,历史悠久的“老县城”较为安全,地震中受灾情况相对较轻。如有 1500 年历史的北川老县城禹里乡(治城),同样受到地震严重冲击,但因灾死亡人数为 283 人,具有 1700年历史的青川老县城青溪镇因灾死亡人数为 28 人。灾后重建的选址论证过程中,很多专家意识到这一问题。吴良镛先生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提出,应致力于研究古人的城市选址行为,总结其经验和成就,为现代城市建设参考。
    在此背景下,本书对先秦时期的城市选址问题进行研究。选择先秦时期,是因为这是华夏文明的铸型期,是华夏民族基本心理结构和文化认同的起始期,是华夏主要哲学观点、审美意识、礼法传统形成期。正是对先秦时期华夏文明萌发、成型过程有着初步了解,本书确信这一时期对华夏城市选址营城传统的形成极为重要,故试图对这一特殊时期华夏城市选址的实践案例、思想观念、学说流派、哲学观点等进行梳理和研究,寻觅华夏城市选址传统的源头与其特殊价值。
    以先秦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为背景,本书采用阶段式论述结合案例城市分析的方法,梳理了自龙山时代到东周结束约 2000 余年时间内先秦华夏文明主要地域的城市选址起源、分布、流变、融合的动态历程,以综合性研究为主,并选取作为城市选址重要支撑的技术体系和哲学思想进行专项研究。
    先秦城市选址的已有研究,有的包含于史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的著作内,有的则独立成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不同视角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案例,陈述和总结了基于各自视角的先秦城市选址规律与特点。
    经过对各领域既有研究的梳理,发现尚存对于中国城市选址传统的认识处于起步阶段、对先秦阶段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研究的中立性与动态性不足等问题。尤其是既有研究中,对中国城市选址传统形成、演变的过程缺乏梳理提炼;研究局限于案例研究中,对选址的综合性认识不强。究其主要原因,是“城市选址”通常被看作是城市建设史的一部分,其自身的普遍性特点和规律未得到足够重视。这也说明了,在城市新建和扩建中,缺乏从历史维度对城址进行论证仍是普遍现象。灾区城镇选址的教训,提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认知确有必要。
    本书是在邱建教授的指导下,以本人博士论文为基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成渝地区城市重大疫情传播与脆弱性空间耦合机理及规划应对研究”(项目批准号:52078423)、四川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公园城市的韧性协同规划设计研究及示范”(项目编号:2020YFS0054)资助下完成的,立足于探究中国城市(城邑)选址传统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在各阶段时代背景分析基础上,采用以时间为轴线的阶段式论述和案例城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先秦主要地域的城市选址起源、分布、流变、融合等动态历程,以综合性研究为主。本书还选取城市选址的重要支撑内容,即技术体系和哲学思想两方面,进行专项研究,厘清先秦城市选址的进程,发现其基本特点和主要价值。
    本书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一是追溯了先夏至东周的城市选址具体实践,对龙山文化时期,包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河套地区在内的不同文化策源地的城邑选址情况进行了概述和梳理,对夏、商、西周、东周的城市选址进行了分阶段回顾和提炼;二是先秦城市选址的技术传统分析,提出选址技术体系在先秦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并由“辨方正位的测量之术”“城地相称的制邑之术”“因地制宜的御水之术”“流域治理的兴城之术”“观星授时的节令之术”“星象崇拜的象天之术”六方面技术构成,具有“实用理性”特点;三是先秦城市选址的哲学思想梳理,发现城市选址受先秦哲学思想影响,并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山水有情的审美观和有为无为的人地观三方面,呈现出“儒道互补”特征,“儒”“道”共同构成了进与退、巧与拙、收与放的矛盾体,形成了城市选址传统开放、多元、深沉的思想主干和基本线索。
    作者相信,先秦城市选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既在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中揭示先秦时期的城市选址传统的基本轮廓和面貌,发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及其成就;又能汲取理性、系统性与哲思的可贵养分,交给未来中国城市的实践,对营造具有安全、地域特色、和谐人地关系等特征的中国现代城市具有借鉴意义。另外,对不同地区城市选址传统的相互交流、影响进行研究,探讨这些传统如何共同促进了以中原地区为主流的华夏选址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对中华传统文明的华夏化进程也有积极的意义。
    唐由海
    2022.10
    ...查看更多
  1. 第一章 
    城邑的形成:龙山时代的城邑选址
    一、农业与前龙山时代的城邑 3
    二、龙山时代长江流域城邑选址 12
    三、龙山时代河套地区城邑选址 25
    四、龙山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城邑选址 35
    五、不同区域的选址特点 43
    六、华夏城邑选址传统初现 51
    第二章
    从城邑到城市:夏商时期的城市选址
    一、夏的都邑选址 58
    二、商的城市选址 70
    第三章 
    礼法制度下的西周城市选址
    一、西周的都邑政治制度 93
    二、早周都城选址 103
    三、周都城选址 110
    四、诸侯国城市选址 114
    第四章
    变革之会的东周城市选址
    一、东周的政治经济 120
    二、东周城址的违制 132
    三、诸侯国国都选址 137
    四、地方城市选址 157
    五、秦咸阳选址 163
    六、小 结 171
    第五章
    实用理性的选址技术体系
    一、先秦的科学技术 173
    二、辨方正位的测量之术 177
    三、城地相称的制邑之术 180
    四、因地制宜的御水之术 184
    五、流域治理的兴城之术 199
    六、观星授时的节令之术 214
    七、星象崇拜的象天之术 226
    八、小结:实用理性的技术体系特征 241
    第六章 
    儒道互补的选址哲学思想
    一、华夏哲学思想的形成 244
    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248
    三、山水有情的审美观 257
    四、有为无为的人地观 263
    五、小结:儒道互补的选址思想特征 278
    结  语 
    一、先秦城市选址研究的主要贡献 283
    二、先秦城市选址研究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借鉴意义  288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291
    参考文献  294
    图表名录  312
    后  记  316
    ...查看更多
  2. 唐由海,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城市遗产保护、中国古代城市选址与营建 、现代城市设计等,多年从事城市设计理论、城市设计、城市经济与区域发展等课程的讲授;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