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英语学本:8年级下

    作者:陈刚

    本书面向八年级下册学生,按照教材编排顺序介绍各单元重点内容。全书共分为10章,包括基础知识归纳、知识要点全解、分层综合练习等内容。本书针对教材重点语言知识内容,既有详细讲解,又有针对性练习及拓展阅读,使读者能容易、快速、全面地掌握各单元相应重点知识。本书循序渐进、内容完整、实用性强,以教材方式组织内容,可作为学生英语课前预习、课中辅助学习、课后复习、练习的理想教材,也可供英语教师作为教学参考用书使用。

  • 幼儿园保教情景案例集

    作者:邱兴, 主编

    本书国培计划(2013)项目成果,选编了部分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班学员撰写的部分情境案例。这些案例设计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及其他幼儿教育的现象和问题。对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 小学英语文化教学读本

    作者:杨静林, 主编

    《小学英语文化教学读本》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介绍文化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教学策略,拓展文化知识与比较中西文化等,为小学教师了解基本的文化教学理论、挖掘教材文化知识、实施文化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该书共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文化与语言的基本概念、文化教学概念与内容等;第二章至第六章主要是教材案例分析、文化拓展、文化教学建议、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为学习者提供进一步阅读与探究实践和理论的指导资料。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最近的研究表明,高中的语言艺术课对人的未来以及道德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美国Waldorf Publications负责人Patrice Maynard,强烈推荐此书为青春期教育的首选书籍。“还有什么比一个受文学启发的理想少年更动人的呢?”本书凝结了作者几十年来在给华德福高中生教授文学课和戏剧课的教学经验,详细分析了9-12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将文学作品对应到每个阶段孩子的发展特...查看更多
  2. 文字的双重温暖(代前言)

    谚语云:“木柴能为我们带来两次温暖—— 首先在动手劈柴时,然后在木柴燃烧时。”这些年来,我发现文学也能提供类似的双重温暖—— 首先在开卷阅读时,然后在教学时。当我还是十岁左右的孩童时,希腊神话曾让我陷入无限遐思,尤其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Hercules)的作为。阅读的魔力把书中的文字幻变成一扇窗,然后扩大为一扇门,把我引入故事情境中。我似乎变成了那个清扫奥吉亚斯牛圈的勇士,那个与尼密阿巨狮格斗的英雄。几乎在同期,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克莱尔·比(Clair Bee)的运动类系列小说《奇普·希尔顿》(Chip Hilton)。这类书也许算不上什么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过却对我的成长产生过莫大的影响。在青春期的大部分时光里,我都幻想成为像奇普·希尔顿那样的人,不仅仅钦慕他精于三项运动的过人天赋,还佩服他正直有担当的个性—— 敢于对峙恶人、支持朋友,而且总在关键时刻进球。
    后来成为老师,教授文学课程再次温暖了我的心灵,对学生而言亦然。在绿茵华德福学校(Green Meadow Waldorf School)任职的早期,我对这点的感受尤为深刻。之前,我在南加利福尼亚山区的一所寄宿学校执教四年,期间面对的是问题少年,他们要么有吸毒酗酒史、不懂得自尊自爱,要么被家庭虐待或忽视,因此我的工作颇为繁重。在我即将步入三十岁之际,妻子有了身孕,我们决定把工作换到华德福学校,希望在新环境的良好氛围中保护家庭和养育孩子。为此,我们考察了西海岸和东海岸的一些学校,其中包括位于纽约春之谷(Spring Valley)的绿茵华德福学校。
    到访绿茵学校的那天,我旁听了六年级的地质学主课。如果竞聘成功,来年我会成为这个班级的主班老师。尽管没有正式通知,但学生们都很机敏,明白我在场的原因。虽然有我旁听,但或许正因如此,这些学生的表现简直就是每个老师最惧怕的噩梦。课堂内容和水晶有关,和蔼的老教师想尽办法让学生感兴趣,然而管束纪律并非他的强项。当他背过身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在下面疯跑,乱作一团。有的学生把本该被传看的水晶分解成小片,互相扔来扔去;有的学生用水晶在课桌表面刻画;有的在读漫画书;有的在教室后面摔跤,试着把对方扔出窗外;有的在闲聊,完全无视讲台上的老师在做什么。课堂结束时,一个刚才表现最为捣蛋的男孩偷偷靠近问我:“你觉得我们班怎样?这已经是我们表现最好的时候了。”当时我能想到的答案是“我也一样”。
    从被挑衅的那一刻起,因为某种奇特且难以言状的情愫,我开始期待当这帮“小混混”的老师。班上有二十七个十三岁的孩子,他们傲慢无礼、狂妄自大,当时我自负地以为搞定这个班是小菜一碟,毕竟我有过四年教龄,对付过远比他们麻烦的学生—— 吸毒成瘾、遭遇性虐、有犯罪倾向的不良少年。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教了两周语法后—— 事实更像是花了两周时间来试图得到他们的注意,有天放学,我满腔怒火蹬着车回家,眼里蓄满愤怒的泪水。单独看来,这些七年级学生个个聪明伶俐、反应迅速,但是作为一个班级,他们就是一群“暴民”—— 粗鲁至极、践踏纪律、藐视老师。当晚,我给一些家长打电话,警告说如果孩子第二天有一丁点的挑衅行为,就会被遣送回家,希望他们能支持我的做法。家长们也生怕我因为忍受不了而离开这个班,之前已经有很多位老师被这么赶走了。
    第二天决胜的时刻很快到来。一开始课堂照旧乱哄哄,各种闲聊和无视老师的现象依旧存在。我立即采取行动,针对最出格的三名学生,我声明已经通知家长把他们接回家,并告知他们如果没有准备好尊重老师和认真听课就别来上学。接着我把他们请出教室,这显然让他们措手不及。教室里的骚动如期而至并开始升级,有学生大声抗议:“你不能那样做!这不公平!如果你把他们送回家,我们也回家!”
    我必须承认当时有点害怕最后这种可能性。如果所有学生都团结一心地走出教室,和那三名替罪羊站在一边,我美好的教师生涯可能就因此结束,现在也许正在堪萨斯州开货车拉水泥砖或运送鸡禽,而不是写这本书。幸好,只有五个学生离开教室,与那三名学生待遇一样,我告知他们若没有准备好上学就一直待在家里。风波平息后,我成功站在讲台上上了一节主课,课上孩子们没再挑战我的权威。
    从那天起,课堂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只是偶尔会故态重演。局面的真正好转是在来年春天的一场戏剧。之前的一年,学生们出演过《尤利乌斯·恺撒》(Julius Caesar),毫无悬念,他们演得十分过瘾。你也许记得恺撒是一个典型的权威人物,被原以为忠诚的部下谋杀。这次我让他们排演《奇迹缔造者》(The Miracle Worker),故事是关于一个桀骜的盲聋孩子海伦·凯勒(Helen Keller)和她坚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Annie Sullivan)。
    冒着听起来像在自夸的危险,我想强调这个故事对学生个性和师生关系的转变。毋庸置疑,在舞台上表演《奇迹缔造者》能让这些十几岁的少年几乎感同身受海伦面对的挑战。戏剧的魔力不可小觑,无论是对观众还是演员而言。然而,在这件事情上,我把转变归功于故事本身。这群散漫任性的学生活泼依旧,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温顺自觉。
    海伦·凯勒的努力和最后的突破是一个从近乎完全的黑暗走向充满意义的新世界的旅程。即使是这些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七年级学生—— 他们偶尔能提出的最深刻的问题也许是“我好看吗?”“什么时候可以吃晚饭?”—— 也被探寻人生意义的海伦所深深打动。这些随波逐流的年轻人没有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有时,使他们觉醒的最佳方式是让他们看到有人比他们生活更艰难、急需帮助。如果要引燃潜伏在他们内心的理想主义情怀,只需要让他们意识到他人所遭受的不公正和苦难。
    对安妮·莎莉文而言,正是用文字让海伦·凯勒重获“光明”。在《奇迹缔造者》的结尾,她们在水井房迎来了最终的突破。在那之前,安妮抒发了一段感想,恰如其分地表述了鼓舞我成为教师并不改初衷的动力。
    哦,我想教你世上所有的一切。海伦,世上的东西只是暂时属于我们,然后就会离去。对世上的我们而言,我们为世界带来光明,也留下光明,以文字的形式。因为在文字的光明中,你能窥见五千年的历史;我们透过文字来感觉、思考、理解和分享,灵魂因此没有暗夜,没有死亡,即便在那坟墓里。而且我明白,我清楚只需要一个词,就能将世界置于你的掌心。无论这对我而言是什么,都会完完整整教给你。 
    这些年来,我见证着文学的力量,文学让渴望灵魂滋养的年轻人的思想充满活力,心灵日益强健。这些文学故事或有着史诗般的篇幅,如同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Moby Dick,Herman Melville);或戏剧张力十足,如同洛兰·汉丝贝丽的《阳光下的葡萄干》(A Raisin in the Sun,Lorraine Hansberry);又或饱含情感,如同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的《忽必烈汗》(Kubla Khan,Samuel Taylor Coleridge)。与传统课堂程式化的性格分析和中心思想讨论相比,文学能为青少年提供更为丰富的养料,满足他们内心深处想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认识人类境况的需求。只要年轻人学会汲取文字所蕴含的智慧,就能从这些超越时间的故事所呈现的“人生课堂”中受益。
    ...查看更多

  1. 第一章  九年级(14~15岁):
    对立的凸显  1
    人生的“过山车”  2
    喜剧和悲剧  3
    培养想象力  9
    通过语法培养信念 13
    小说教学 18
    其他九年级读物 26
    第二章  十年级(15~16岁):
    逻辑与规则 31
    最奇幻的海洋:教授《奥德赛》 32
    诗歌的艺术:
    发展想象力、灵感和直觉 37
    学生诗歌:青少年灵魂之窗 43
    《圣经》作为文学起源:
    从热爱戒律到爱的法则 46
    第三章  十一年级(16~17岁):
    自我探索之旅 51
    灵魂的暗夜 52
    《吉尔伽美什》:成长为人的故事 56
    但丁《神曲》:火与冰的罪恶 64
    《帕西法尔》:疑惑中的探索 72
    哈姆莱特:迈入现代第一人 84
    《暴风雨》:美德战胜复仇 90
    浪漫主义诗人:洞悉万物之眼 96
    第四章  十二年级(17~18岁):
    自我探索之旅 107
    跨越伟大的门槛 108
    美国文学的诞生 109
    歌德《浮士德》:与邪恶的较量 128
    俄罗斯文学:从痛苦中重获精神 132
    最后一课:转变的力量 142
    参考文献 145
    感  谢 149
    译后记 150
    后  记 153
    ...查看更多
  2. 大卫·斯隆:哈佛大学的政治文学学士和南缅因州大学诗歌项目美术硕士,在华德福高中任教近40年,曾协助创立了一所华德福高中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