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中国彩灯(第一辑)

    作者:戴燕灵

    全稿围绕彩灯特别是自贡彩灯、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在现在社会的发展思路等展开,从不同的角度对彩灯、自贡灯会、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全书一共分为五个版块,包括“博物馆实践”“灯会传承”“彩灯创新”“文化拓展”等,前三个版块的文章,溯源彩灯历史,凸显其浓厚的文化韵味;聚焦彩灯的现代转型,将其与现代工艺、现代生活、现代审美结合,提出了彩灯现代化发展的新思路。其中,也对传统灯会的现代化发展、文化公园的现代化管理、博物馆的现代化完善做出了创新性的思考。除了自贡灯会,也对重庆地区的民间龙灯艺术的传承和新变、源远流长的秦淮灯会的历史和发展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文化拓展”部分,聚焦分餐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概况,阐述了分餐制的历史渊源、演变、最终成型、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地位等,让读者对分餐制有了一个较为初步却又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济大学附职校感赠罗南陔的木牌”一文,是一篇考古类的文章,文中对该木牌的历史背景、木牌中的文字解读、木牌的文化史和社会史意义都进行了阐述。“海天文化”一文,则对现代彩灯企业的代表进行了文化和发展思路方面的论述,为现代彩灯企业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楷模。整本书稿的内容以彩灯和灯会文化为主,又辅之以其他文化类型的论述,图文并茂,内涵丰富。

  • 说东道西侃文化

    作者:冯文凡

    本书是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文集,包括和谐文化、廉政文化、历史文化、彼岸文化、旅游文化、时政杂谈等方面的内容。全书贯穿了对中华复兴的自信,对中美两国关系走向的关注,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 城市规模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

    作者:梁艳菊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城市发展规模问题成为了学术界一个争论的焦点。根据衡量最优城市规模的不同标准,学者们得出了不同的最优城市规模区间。基于此,本研究从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考察,提出:究竟城市规模控制在多大范围内,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有效率的?本研究以中国家庭住户收入调查数据(CHIP)2009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及影响机制,得出了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有效城市规模区间。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陇中文化研究(第三辑)》为国家社科项目“陇中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书稿从理论前沿(文化学相关理论)、史前文化研究、陇中文学研究、艺术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学术视野产业文化研究等方面对陇中文化有史以来的产生、发展、传承、演进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梳理,是研究“陇中文化”的专门性学术研究类读物,涉及陇中地区的历史文化、明清文学、当代文学以及民俗等领域,是对陇中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对陇中文化的发掘整理有积...查看更多
  2. 序‖PREFACE
    很多外省的人,总以为甘肃是一个文化很落后、资源很贫乏,黄沙遮面、干旱少雨、不宜人居的地方。然而到了甘肃之后,常常为自己的误解暗自失笑。同样,很多学人以为“陇中文化”是一个地方性特别强、代表性较弱,或者说是一个没有国际学术价值的地方文化。但是,一旦人们触摸到甘肃地域文化更深的层次,了解到“陇中”博大精深的史前文化和广泛深远的民族地域文化后,都会不由得对甘肃这个“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产生敬畏之情,瑞典学者安特生,北大教授夏鼐等都是如此。近年,随着国内学者对陇中文化研究的深入推进,我们慢慢认识到,“陇中文化”虽然是以地方命名的文化概念,但其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却不止局限于一个地域性的狭窄概念,同时,其中有一些领域还是未开垦的学术处女地,其影响必将会越来越深远,越来越重要。
    “陇中”是古成纪之地。“古成纪”这个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伏羲在这里创制八卦,肇始了华夏文明。后世的考古发现证明,这里有最密集的史前文化遗址。从大地湾文化遗址到石岭下文化遗址,从马家窑文化遗址到半山、马厂文化遗址,从齐家文化遗址到辛店、四洼文化遗址,史前文化将近五千年的历史跨度,无不与陇中息息相关。在这里出土的彩陶、玉器、骨器数不胜数。然而,彩陶的研究和对其内涵的发掘,大多停留在对形制、纹饰、真假的判断和解读上,并没有真正形成对其大的文化内涵、文化背景、文化演变与传承的研究,以致在彩陶发现了近百年后的今天,彩陶研究还没有形成特别大的学术影响力。尽管也不乏有影响力的论文和学术专著,如林少雄的《人文晨曦—— 中国彩陶的文化读解》,张朋川的《中国彩陶图谱》等,但是多是利用符号学、图像分析的方法进行猜想和解读,真正深入上古人类的思想活动、宗教哲学、生活状态、生命模式等方面的内容较少。因此,我们总觉得对陇中彩陶文化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研究如果不尽早展开,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遗址与出土文物难免遭到损伤,后世研究者更是无从着手。当然,这种紧迫感不仅仅存在于史前文化研究领域,陇中作为民族融合最激烈的地方,自周人东迁,秦国兴起,一条连绵不绝的秦长城横亘全境。这既是我们民族的象征和骄傲,同时也诉说着民族冲突与融合的故事。许多世世代代生活在陇中的民族,仅仅在历史的喧嚣中留下了远去的背影。我们至今能够从陇中语言、歌舞、祭祀、丧葬、民俗中,清楚地感受到西戎、北狄、匈奴、古羌、吐蕃、党项等民族的习惯之遗留,但无法从历史文献查找到他们远去的足迹以及凄美故事和传说。从古长城到汉代烽燧、姜维墩,从哥舒翰碑到宋代王韶堡,从威远楼到血泪石峰堡,每一个遗址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传说,都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思考、去解密。
    本期《伏羲画卦与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关系探源》是试图拓展这方面研究的尝试,其学术视野,已经从陇中文化的地域性延伸到上古易卦易理思想的演进,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对我国古代先民的思想和婚姻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胆猜想,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探索性。霍志军教授的《明清时期陇右文学地理初探》一文,也是基于上述文化情怀,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切入,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了明清时期陇右文学的地域特点,分析了形成种种差异的原因,得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域差异是影响陇右地方文化发展进程的不可忽视的条件。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交融、外地移民等因素更是影响区域文学发展程度、促进区域文学形成的直接动力”的结论,是一篇很有学术见地的论文。陈尚敏博士的论文《清代甘肃书院发展中的地方因素述论》一文,把关注视角投向了已经远去的清代陇中的书院教育,他用详细的数据资料,对清代甘肃的107所书院进行了专业又系统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到民间、从士绅到民众,对与甘肃书院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总结论述,是一篇很有含金量的文章,全面揭示了清代陇中书院教育的发展状况,总结了书院教育的得失。梁发祥教授的文章《陇中地区丧葬习俗“抱砖”仪式发微—— 兼谈墓劵文中“直符”神的演变》一文,深入到民俗文化的深处,用大量翔实的材料和分析,对陇中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度解析和文化呈现。作者切入点小,但是揭示的文化心理深刻,信息量大,这对丰富的陇中文化研究进行的深入发掘,无疑具有示范性作用。
    有人说,甘肃是文化大省,也是诗歌大省。我且不论这个说法的出处是否权威,但就我所接触的陇中,其创造性艺术思维如亘古洮渭,一直走在时代的最前面。甘肃诗歌源起上古,虽有《采薇》《击壤》之说,但无可考证。甘肃诗歌创作走向成熟,在文学史上作出重要贡献者,实出于东汉末年“夫妻诗人”秦嘉徐淑。《诗品》将二人的创作,列为中品第一,实在是对其文人五言诗的肯定。明代胡应麟,清代沈德潜、严可均,再到后来的朱自清、李炳海、刘景云等,都对秦嘉俆淑的诗文和爱情有所研究论述。本期《〈古诗十九首〉是否为秦嘉俆淑赠答诗—— 基于对秦嘉徐淑创作年限与诗文风格的考察》一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秦嘉徐淑诗歌创作研究的最新成果。明清文学研究一直是陇中文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其原因一是作者作品多、数量大、文献资料丰富;二是与全国同步研究的参考坐标对比明显,学者对其地域特点的优劣得失,看得清,把握得准;三是学者拥有的批评理论新、站位高,容易提出新的观点。杨齐博士的《晚清时期陇中文学发展概述》是其代表性研究成果,是对晚清陇中文学的阶段性总结。古代诗歌成就,不足以撑起甘肃诗歌大省的桂冠。甘肃现代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坛上亦具有一定影响力,而在现代诗歌的创作方面,陇中诗人亦是举足轻重。从夏羊、李云鹏、何来等老一辈的诗坛宿将到崔俊堂、离离等最近涌出的新生代诗人;从坚守陇中的苏振亚、史前、紫荆、包容冰等到走出陇中的马青山、牛庆国,还有深耕河西的谢荣胜、吟诗甘南藏区的阿信,他们都是用一生的坚守,支撑起了甘肃诗歌一片蓝天。本期设“当代文学研究”栏目,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选用了四篇相关的研究论文,希望对当代文学研究者有所裨益。著名评论家杨光祖教授的《阿信论》,从国内诗歌创作的理论视角,审视了阿信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和学术价值,让阿信的诗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相较于诗歌创作,学者对现代诗歌的研究显得较为滞后。这正是我们设立本栏目的初衷之所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者评论家都埋头故纸,不问今夕。侯川的评论文章,涉及面就很广,他给何来、离离等诗人的诗评,也是十分精到,他的理解虽与王渤老师对离离诗歌的生态主义评论解读不同,但却交相辉映。本期选用了侯川给尔雅的长篇小说《同尘》的评论文章《摇曳红尘的艺术天使—— 读尔雅小说〈同尘〉》,与长期研究甘肃小说“八骏”的谢春丽老师的文章《论严英秀短篇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合编一处,就是希望陇中文学研究者能够关注到甘肃现当代文学的方方面面,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论、不同的审美、共同的情怀去重现、研究和诠释诗人作家的感情和理想。
    我的老师赵奎夫先生曾说,自己作为文化研究者的意义,在续接中华文明的脉络。这不就是先贤所谓的“为往圣继绝学”吗?我虽不及恩师赵夫子万一,但忝为《陇中文化研究》的主编,感到光荣而责任重大。只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古人这句诗歌感喟,一直在我耳旁回响。在我们编纂本期辑刊的过程中,感觉到明明陇中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财富矿床,但仍只有少数学术研究者进行深度探索发掘。老一辈学者何钰、莫邪等蹚开的蹊径已显迷离,新一代学术研究的跟进者却寥寥无几。许多研究者只关心评职称、完考核等功利目标,像梁发祥教授一般真心玩味陇中文化的研究者则又少之又少。现在陇中高校少,专业的研究机构更是屈指可数,原本并不多的高学历、高职称研究人才又因种种原因一直在流失。这既是甘肃学术文化之令人伤感的现状,更是陇中文化研究的瓶颈。希望我们更多的青年才俊,投身陇中文化研究的行列,让我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连振波         
    二〇一九年九月五日在陇中
    ...查看更多
  1. 目  录‖CONTENTS
    文化综论
    伏羲画卦与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关系探源 连振波 / 2
    明清时期陇右文学地理初探 霍志军 / 16
    汉晋新兴县治地望探索 何  钰 / 26
    清代甘肃书院发展中的地方因素述论 陈尚敏 / 29
    清代陇西四大书院及其教育影响 李璧强  杨  齐 / 44
    明清文学研究
    晚清时期的陇中文学发展概述 杨  齐 / 52
    吴镇家世与生平概述 杨  齐  曹艳华 / 65
    柳迈祖及其《四松堂集》 伏麒鹏 / 78
    杨鸾年谱简编 贾  伟 / 104
    牛树梅自传体叙事散文《纪略》的思想与艺术分析 曹艳华  杨  齐 / 117
    浅析许珌的诗学观 李  娜 / 125
    文史探轶
    《古诗十九首》是否为秦嘉徐淑赠答诗
    —— 基于对秦嘉徐淑创作年限与诗文风格的考察 连振波 / 138
    东汉诗人秦嘉与徐淑夫妻故里在今通渭县城区考析 何  钰 / 151
    由陇中谣谚看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 梁发祥 / 155
    《陇右地方文献与中国文学地图的重绘》书评 文  璐 / 160
    当代文学研究
    阿信论 杨光祖 / 164
    摇曳红尘的艺术天使
    —— 读尔雅小说《同尘》 侯  川 / 176
    论严英秀短篇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谢春丽 / 181
    自然与人的幻化交叠
    —— 生态视域下的离离诗歌 王  渤 / 189
    民俗研究
    陇中地区丧葬习俗“抱砖”仪式发微
    —— 兼谈墓券文中“直符”神的演变 梁发祥 / 196
    “一锅煮”:陇中地区残酷的割蜜方法
    —— 兼谈人类“用物”的伦理选择 曹娟玲 / 213
    陇中小曲的语言艺术 苏建军 / 225
    地域环境与陇菜菜系文化特色的形成 文  洁 / 235
    岷县民俗活动与民俗音乐初探 张春园  刘清平 / 242
    民族之花,世界绽放
    —— 改编陇中民歌《夜夜的晚夕里梦见》的创作启示 吉文莉 / 255
    民族音乐学对中国音乐研究的启示 陈继荣 / 261
    ...查看更多
  2. 连振波,男,1968年12月出生,甘肃通渭人。现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人文教学部教授,陇中文化研究所所长、定西市陇中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有20余篇论文在国内权威、核心期刊发表。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