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教育资源系统研究

    作者:唐明钊

    本书为一部全面论述教育资源的学术专著,内容共分七章,主要论述了管理学视野的教育资源、经济学视野的教育资源、社会学视野的教育资源、教育学视野的教育资源、信息论视野的教育资源、系统论视野的教育资源、教育生态学视野的教育资源等,虽然每个视角对教育资源的分类与关注不同,但整体上形成了教育资源系统研究的基本架构。全书阐释系统,用实证法进行论述,值得研究者参考借鉴。

  • 当代羌族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

    作者:刘义

    本书从教育人类学视角出发,借鉴民族教育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历史文献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羌族传统文化主要文化事项当代传承现状的详细考察及羌族传统文化主要传承方式的利弊分析,阐述了以羌族大学生为代表的羌族青年一代,如何通过教育实现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本书对当前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关键——“传承人”所做的相关探索,为进一步完善羌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策略,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启示。本书既可为相关理论研究者做进一步探讨提供参考,也可为羌族地区文化保护与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借鉴

  • 雏形到完善:中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文本的分析与审视

    作者:谢 平

    本书在梳理近现代中国语文课程变革、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以及对当下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近现代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框架结构、教学内容板块以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识字、写字教学内容与要求进行详细分析与评价,探讨中小学语文课程发展规律,对于推动当今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及实施有意义参考。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是一本关于近代教育改革倡导者李端棻的研究文集,读者对象为历史学、教育学研究者。李端棻(1833年—1907年),字苾园,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官至礼部尚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第一个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李端棻是贵阳历史十大名人之一,2017年贵州省史学会召开了专门研讨会,作者逐步收集再精简完...查看更多
  2. 序  一

    写在前面的话
    吕保平*
    李端棻(1833—1907),字苾园,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今衡阳市衡南县)人,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历任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副总裁、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等职。在李端棻七十余年的生涯中,因其倡言新政,举荐梁启超而产生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围绕新政这一主题,李端棻结识了大量志同道合者,其中不乏朝廷高官和一大批有着维新主张的爱国知识青年。
    李端棻的新政举措中,《请推广学校折》(全称《时事多艰,需才孔亟,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而资御侮折》)颇有代表性地体现了李端棻的教育新政举措。后世的研究者,围绕这一奏折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笔者认为,在李端棻的新政举措中,有三件突出事迹值得载入史册。一是倡议兴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二是举荐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三是创办贵阳公立师范学堂(今贵阳学院的前身)和贵阳第一中学。其中,倡办京师大学堂之举,有研究者认为乃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肇始。举荐梁启超并促成梁启超与其堂妹李蕙仙联姻,堪称近代中国政治史上的一段佳话。正如钟家鼎所言:“李、梁两家的婚姻缔结为梁启超步入政治舞台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为戊戌维新派的联合提供了一条重要纽带。”[* 作者简介:吕保平,男,贵阳学院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
     钟家鼎著:《李端棻评传—— 兼论维新官僚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与作用》,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创办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和贵阳一中,当属李端棻教育新政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者认为,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和贵阳一中的创办,“李端棻作为黔籍大员,在推动贵州师范教育和普通教育事业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端棻作为从贵州走出去的教育改革家、政治家,已经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贵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天,我们纪念李端棻,研究李端棻,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改革创新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问题,也涉及爱国敬业的问题,敢为人先的问题。对此,贵阳学院将端棻文化作为学校五大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着眼长远,用意十分深远。其目的不仅仅因为李端棻是贵阳学院的前身—— 贵阳公立师范学堂的创始人,更主要的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基于这一目的,本文集收集了28篇与李端棻研究有关的文稿(含一位专家所作的序言),包括李端棻的教育思想研究和李端棻的生平事迹综合研究等内容,权当李端棻研究的一个肇端。期待以后有更多的李端棻研究成果问世,推动端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序  二





    当今李端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冯祖贻*[* 作者简介:冯祖贻,男,江苏江阴人,曾任贵州省社科院副院长、《贵州社会科学》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地方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贵州的李端棻研究,近年来不可谓不热:各级领导的重视、贵阳各界人士对于乡贤的热爱,都推动了学界对李端棻研究的关注。近年来,有关李端棻的传记出了,讨论会召开了,文章也发表了不少。贵阳学院还成立了专门的“李端棻研究院”。但在“李端棻热”中,似乎还缺乏一点思考,下面所提的几点意见,就是我的思考,以供大家参考。
    一、李端棻研究的基础还不扎实
    我参加过国家清史工程的传记撰写,所写传记中就有《李端棻传》。按编写要求,除写传记本文外,为做到“无一字无来历”,还需编纂传记长编,规定所编长编必须在二至三万字。为之我几乎查遍了所能找到的有关李端棻的资料,自然我省同志所写传记及文章都在收集之内。检阅所有传记、文章之后,我深深感到,我省同志对李端棻的研究是在资料极薄弱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依据的只有《清史稿》、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墓志铭》。李的作品呢,仅据李氏所写的《请推广学校折》等少数奏折及李氏的《苾园诗存》,新发掘的资料极少(两本传记中涉及的李氏给梁启超的信及师大图书馆所藏李氏后期所作《普通学说》算是例外),在资料极少的情况下,想对李端棻的一生做全面研究是困难的。
    从现存有关李氏的记载中可知,李氏一生经历丰富,又是文臣,交往也很广泛。据陈夔龙所称戊戌年间“封奏独夥,均系变法维新”可见,仅戊戌年“封奏”一项,李端棻就应有不少。我本人曾为此事采访过李氏后人李良麒先生(时任省气象局总工),李先生言戊戌政变时为避祸,李家已将“封奏”全部烧毁。李家既没有,历史档案馆必有。20世纪90年代,孔祥吉先生就告诉我,他曾看过一些。当时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去查访,现在条件已不同于往昔,我希望贵阳学院能组织力量去查访,将李端棻的奏稿(不仅戊戌年的)访得,出一本《李端棻奏稿》,这将是一件大事。此事可与北京市社科院郑永华先生合作。此次讨论会,郑先生提交的论文报告,即是关于中央档案馆所存《请推广学校折》原件,与坊间本相比,大不相同。
    二、应对李端棻的一生进行综合研究
    目前我省的李端棻研究,大多集中于李端棻一生的后期,后期中又多集中于戊戌维新运动中他上的《请推广学校折》。这固然与李端棻生平资料的缺失有关,但由于过分集中于一点,因之对李端棻一生的评价大有无法深入之感。
    李端棻的政治生涯大致分三段,光绪十五年(1889年)典试广东,结识梁启超之前,是他在清王朝任职初期,所任主要是学官。从他屡次出任学政、典试各地看,积累了他以后能在教育上提出改革的经验,但距离新政还差得远;这时他的学问主要是程朱理学,《清史稿》本传及梁启超为他写的《墓志铭》上交代得很清楚,陈夔龙则直说李氏的学问是“旧学”。光绪十五年后则不同,特别是梁启超到北京与李蕙仙结婚后,梁就住在李端棻家中,李端棻的思想发生了巨变,从清廷循规蹈矩的官僚,变为支持维新变法并屡上改革奏折的维新大吏,直至变法失败。变法失败后可称第三期,他此期内对维新信仰不变,经贬返贵州,从事贵州的改革事宜,直到他逝世。他逝世前曾给在日本的梁启超写过一封信称:“吾年七十……犹得从诸君子之后,有所尽于国家。”可见李端棻并未因挫折而改变追随康梁的初衷。
    此三阶段中,结识梁启超是李端棻一生最大的转折点。要全面研究李端棻,就不能不加强梁李之间关系的研究。有一种说法,在李梁之间,李影响了梁,根据是梁说过“饮食教诲于公者且十年”,出处为梁为李所写的《墓志铭》。若从年岁上论,李比梁长,梁赴京后又住在李家,在旧学和官场应酬往来上,李可以为师;但在思想上,却大不一样。梁中举后即拜康有为为师,成为康有为得意弟子,所以当梁赴京、结亲李家时已成为康有为变法最得力的助手,新学造诣已领袖全国。这从戊戌变法时梁的作用便已看得出来。说李影响了梁或指导了梁,从何说起?
    对李端棻一生进行综合研究,还可回答一个重要问题,即一些进步的官僚是如何走向支持康梁变法之途的,李端棻在这批官僚中是有代表性的。还有李端棻究竟在康梁维新变法案中处于何种地位,也可因之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
    我提到要研究李端棻,必须要同时研究梁启超,不只是要回答戊戌时在思想上究竟是谁指导了谁,而且研究李、梁姻缘,对研究李氏家族在贵州及贵阳近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进一步了解梁启超对贵州近代政治、思想的影响也有帮助。
    众所周知,李、梁之间关系并非只是李端棻一代。从许多资料中可得知,民国初年,梁启超的地位很高(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便有能力资助李家,并安排工作,而且援助了李氏后人去京津上学。在这之前,李氏乃至贵州的许多后学,远赴日本留学时,第一个要拜会的就是梁启超。辛亥革命前贵州宪政派重要人物姚华、蹇念益、陈国祥等都有类似经历。所以梁一生与贵州真是关系匪浅。
    三、应实事求是地评价李端棻于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李端棻,戊戌维新运动是绕不开的,但对他在整个运动中的作用、地位,应作实事求是的评价。有的书中对李的评价是这样的:他不仅在整个维新运动中有“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是“变法的重要策划者”“重要组织者”“重要推动者”,在整个运动中是“领袖阶层中的核心人物”,比之梁启超、谭嗣同“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评价是否过高了?
    一切还应回归历史事实。
    作为支持维新变法的朝廷官员,李端棻为变法维新是做出了贡献的。在百日维新之前(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李端棻便上了《请推广学校折》。在百日维新中,李也是在维新派最困难的时候上了《变法维新当务之急折》(1898年,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六日),提出了开懋勤殿议制度,以代康有为的开制度局建议;又为响应维新派精简官吏,李本人虽任仓场侍郎,却主动要求裁撤衙门以为倡导等,都是值得称道的。由是,梁启超称他为“二品以上言新政者,一人而已”。再有,李端棻曾举荐过康有为等新政人才。至于何时举荐康有为,原折已不见(黄彰健先生考订应在六月六日折中),但这是李端棻自己承认的,还说是“屡荐”。这也是李端棻支持变法的重要表现。但是否这样他便是变法的策划者、组织者,甚至是变法的核心呢?显然不是。
    变法的重要领导者还是康、梁等极少数人,即便是上过更重要奏折的徐致靖也不在核心圈子里。这可以从敌对营垒在政变后对参与变法阵营中人的处理轻重看出来。康、梁逃跑不计,被捕的有张荫桓、徐致靖、杨深秀、军机四卿(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及康广仁。其中,张荫桓被牵进去的理由很牵强,所以只是充军;徐致靖也因为李鸿章救援,便以参与不深判了斩监候,庚子(1990年)时便出狱;最后被处刑的只有六人。李端棻连被捕的资格都没有,最后的罪名也只是保举了康有为。“重谴”的结果只是充军。假若李端棻是康梁维新派的核心,在慈禧盛怒之下,李端棻的结局会是这样吗?
    另还有一个史实应注意:在变法过程中,慈禧为了加强对光绪及朝政的控制,规定二品以上大员任职必须亲自向慈禧谢恩。事实上,光绪安排礼部官员名单都是经慈禧许可的,光绪所拟名单与慈禧批准名单是有出入的。徐致靖原拟任礼部右侍郎,慈禧就没有允许,所以徐没有得到实授。李端棻的礼部尚书是慈禧同意的,此时已是戊戌年的七月下旬,距政变发生已不到十日了。试想,慈禧能同意让一位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如此“荣膺高位”吗?
    总之,李端棻在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地位问题,只要如实地写出便可以了,不必争什么组织者、策划者。
    另外,李端棻在变法前所上的《变法维新当务之急折》(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六日)是康有为代拟的,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已说明;另一封影响更大的光绪二十二年上的《请推广学校折》,已有人考订是梁启超代拟的[ 闾小波:《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为梁启超代拟》,《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6期。]。代拟与亲自撰写自是不同,但我认为即使别人代拟,李端棻必看过,同意代拟者观点才会上奏,因此仍可以作为研究、评价李端棻的依据。
    ...查看更多
  1. 目 录

    “抗疏变法冠九卿”—— 关于李端棻的《请推广学校折》及其他 001
    教育改革视角下的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分析 009
    对李端棻规训后学的学术性考证 014
    简论李端棻的报业思想 022
    李端棻《普通学说》课程思想析论 027
    李端棻的课程论思想及其影响探析 035
    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遇到的执行难 041r/>李端棻教育思想研究 047
    李端棻与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贵州声音” 051
    从《戊戌十二月朔日寄九弟秦州》看李端棻对百日维新的检讨 059
    从《苾园诗存》看李端棻追求的人格构建 064
    李端棻与贵阳公立师范学堂 069
    “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 李端棻在戊戌变法中的
    角色再认识 074
    两位改革家的强国之梦—— 李端棻、黎庶昌改革与变法活动评述 083
    浅析李端棻人文精神的特点 092
    国运舵手李端棻 095
    李端棻:倡议筹建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人 100
    官僚阶层的动向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以李端棻为中心的个案研究 105
    《贵州书院史》的价值简评 118
    李端棻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研究 122
    从李端棻《普通学说》看近现代科技对中国社会变革之影响 125
    浅谈李端棻对近代教育的影响 133
    “维新之艰难兮,公缔其始”—— 纪念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120周年 136
    吴可读的“尸谏”与李端棻《谨遵懿旨妥议建储事宜事折》 141
    浅议李端棻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148
    封建桎梏孽根深  变法维新路艰难—— 从唐才常、张之洞、张勋说起 153
    《请推广学校折》: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珍贵档案 156
    后  记 162...查看更多
  2. 周术槐,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兼任贵州省史学会理事,贵州省党史学会理事,历史学博士;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研究课题9项。

评论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