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图书

Similar books 换一批
  • 中国现代名家散文佳译赏析

    作者:贾菊花, 编著

    本书从中国现代散文作品中, 精选了12篇能够启发读者想象,满足阅读快意的经典,并配以对应英文译文。书中收录的译文,基本都出自在汉译英译坛硕果累累,颇有造诣的翻译家之手,也有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汉学家译者,皆为公认的上乘译品。本书还附有原文及译文的鉴赏或评价文字,为研究散文汉译英的理论、技巧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外语翻译的典范,对散文汉译英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将获益匪浅,是翻译爱好者的首选读本。

  • 春华秋实

    作者:成都工业学院《春华秋实》编写组

    本书是成都工业学院百年校庆文集,记述了各个历史时期校友代表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奋斗历程及其感悟,旨在激励和启迪在校师生以及后来者。每一位校友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是校友人生感悟的沉淀和对母校的深情祝福,都可能使后来者汲取到丰富的精神影响。

  • 刘文熙教授文集

    作者:谢成枢

    本文集汇集了西南交通大学测量学刘文熙教授近30多年来所撰写和发表的有关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受益于前辈教诲以及个人经历等方面的文章41篇,并附有作者参与各类学术活动的照片近20幅。内容涉及测量理论研究、测量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测量学人才培养、以及对西南交大测量学前辈的缅怀与纪念,同时还记录了刘文熙教授自己在学术及教学岗位上的成长经历。文章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年轻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图书分类

Book classification
  1.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在四川、重庆等地的山水游历及人生感悟,作者结合实地考察的见闻提出的巴蜀文化的地理学意象,巴蜀历史名人的诗词鉴赏和作者对金元明时期的绝壁栈云蜀道诗进行的考证说明;作者童年到大学时代的一些有趣的记忆片段。这些文章反映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学术历程和思想情感,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写出了做学问的艰辛,也写出了对求学生涯的怀念,表达了对老师对同学的怀念之情。本书具有一定的可读...查看更多
  2. 自序
    这是我的第一部散文随笔选集,也是一个遥远的残梦与约定。
    古往今来,文学曾经是多少人的青春梦想甚至人生奋斗的事业,被一些人视为走向人生成功的天梯。人们都熟悉曹操之子—— 后来成为魏文帝的曹丕在《典论》中的那句名言:“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所谓“文章”,大概指的是诗赋一类文字,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之主流,“诗言志,文以载道”,也是关乎文化人安身立命的大事。这些经典名言流传甚广,曾经被多少代人奉为圭臬,并为之顶礼膜拜。大凡坚守文学者行走之初都相信文学上关国家兴衰,下联个人成败。然而,历史上真正把文学做成“经国之大业”的人却寥若晨星,相当一部分人从事其他职业,只是业余爱好或“票友”,偶尔为之,并未走上文学之路,只是大半生与文学若即若离,属于业余守望者。我大概就属于这一类。
    心系文学已经相当遥远,但少年时代并无什么像样的作品可以回忆。高中时即开始写诗,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内容大多为歌颂大好形势、步尘莺歌燕舞之类,偶尔写点少年理想壮志与迷茫苦闷之类,倒是经常受到语文老师表扬。记得当年临高考填报专业爱好一栏时,当时几乎没有多少考虑就豪情万丈地填写了“酷爱文学”四个字,以为以后就要走上文学之途,真如陆游所说“早岁哪知世事艰”。现在想起来自己不觉莞尔,但也为当时的雄心壮志所感动,这大概是每一个文学少年都曾有的文学之梦。只是上大学后并没有被中文系录取,而是阴差阳错地进了历史系。尽管有所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的民间说法,但我当时并没有沮丧,反而暗自欣然。自古文史不分家,冥冥中似乎预感到这辈子注定要与文史结下不解之缘。因而生平第一次离开家乡的那一天,多少有些踌躇满志,在欣慰与憧憬中登上了北去西安的列车……
    一晃四十年过去了,白云苍狗,斗移星转,世事纷纭,几多成烟。回首如烟往事,大学寒窗苦读四年后,先干几年中教,又到地方师范学院任教,再负笈西蜀攻读博士研究生,于成都、重庆再就业。生活空间自汉中而西安,再从汉中而成都,从成都而重庆。自己的身份也在不断地变换,从助教到讲师,从讲师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到教授,再到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负责人,每年要承担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的大量授课任务,身兼本地与全国学术机构的多项学术头衔,负责的省级、部级、国家级研究课题也接踵而来……几十年不间断地在职场忙,虽然也小有收获,出版了数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近两百篇,在一定范围内也赢得一些虚名,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岁月无情地让我两鬓染霜。与文学之职业渐行渐远,再难企及,但与文学之梦始终没有完全绝缘。虽然对文学的“初恋”早已时过境迁,但一直心向往之,甚至有时还有不自量力的冲动,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操早年一直跃跃欲试的长篇历史小说之“旧业”……
    我们20世纪60年代初生的人,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同样走过了数十年的风雨历程,特别是内心情感经历的跌宕起伏、奋进与失落、激情与消沉、收获与挫折、苍凉与坚强、自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至今并没有完全泯灭的理想主义精神,大概在以后是很难复制的。童年少年岁月是在那个动荡年代的乡村度过的,虽然很小就辗转陕南乡村,过早经历人情冷暖,尝尽世态炎凉,但也收获了不可再得的基层乡村社会人生体验,其中不乏收获苦难、饥饿中的真情与美丽。当年那些曾经的艰辛与苦难,积淀下来的大多是一种苦难中见真情的苍凉之美。结束乡村生活回到城市读中学,正是波谲云诡的三年。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带给那一代青年人枯木逢春的希望。四年大学岁月,除了有一年沉潜于写小说、诗歌与剧本,其他时间基本上是在夜以继日地读史籍文献中度过。当时写过一些自由诗与仿古诗,至今大多散佚,实际上也无多少价值。倒是曾经花费很大心血创作过一部冠名为《残阳如血》的历史题材电影文学剧本,并且承蒙母校中文系一位教授的青睐推荐到西安电影制片厂。虽然最终未能拍摄,但那时的激情与执着倒是让人颇为怀念。
    大学毕业后的20世纪80年代,我在陕南汉中一所中学任教,不久后调入本地一所师范学院做助教。正值人生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青春时期,事业的奋斗、去与留的困惑、爱与被爱的纠葛,闪现心头的常常是哈姆雷特式的焦虑与矛盾。此时文学界伤痕文学渐渐退潮,寻根文学正盛,特别是朦胧诗异军突起,“美丽的忧伤”成为那一时期流行的诗歌美学追求,对80年代青年一代颇有感召力。因此,我一度沉迷于诗歌,1986年在汉中与几个文学青年自行创办过一个颇为新潮的诗刊《太阳与人》,据说曾成为陕南不少青年文学爱好者的手抄本。这一时期留下的一些诗歌残篇,依稀还能反映当时的心态。
    岁月荏苒,不觉又过去好多年。别梦依稀在,大江日夜流。时间总是在履行宇宙间无情的法则,几十个春秋似乎一瞬间就走远了,将一代艰难守望者带入了人生之秋。韶华不再,远山如黛,近水如斯,虽然这辈子并没有走上文学职业之路,而是在另一史学领域摸爬滚打数十年,但多年来的文学爱好与“修养”同样令我受益无穷,给我的教学与研究以莫大的“助力”。特别是第二副业“历史美学”常常带给自己特殊的愉悦感,激励自己去做无怨无悔的、枯燥的“冷板凳”学问,而且上课、演讲总是能够获得众多学生喜爱和好评,这无疑给我带来一年又一年“教书育人”的信心与快乐,由此我更能深刻领悟“文史会通”的妙处。临近“桑榆”之年,自己渐渐变得喜欢忆旧,有时居然觉得过去的岁月有那么多真善美的东西值得追忆、值得眷恋!回忆真是个奇怪的东西,无论是饥饿孤独的童年、颠沛流离的少年,还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读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执教席的青年,抑或是生活渐趋稳定却倍感苍凉的中年,当你真正超越时间回首往事的时候,留在记忆中的往往都是那些过滤掉无数平庸、伤感、烦躁甚至悲哀的灰色前尘,经过自然筛选而长存记忆的美好与感恩,没有仇恨,没有怨望,没有戾气,几多遗憾也随风吹雨打而去,俯仰无愧天地,坦诚笑对人生。在一定程度上讲,苦难岁月也是人生的财富,不应漠视,更不必要让其在记忆中完全湮没。你走过的人生之途无论坎坷还是平顺,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永远不能忘记曾经的真诚付出与真诚赠予。
    唐人刘梦得诗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辈不才,没有“为霞尚满天”的辉煌,却有与国家风雨同行的艰辛与欣慰。前几年偶然草写的一篇历史文化散文居然得到朋友圈好评,大家纷纷建议可在业余时间继续写下去,这无疑是一种激励。于是,一旦有了感觉,就开始忙中偷闲草写一些文史随笔,居然也陆陆续续地“产出”了一二十篇随笔、散文。在几家微信平台推出后,反响之热烈出乎意料。
    这部散文随笔就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历史文化散文随笔,自己认为其中较为重要的有《走进巴山夜雨》《致敬古典》《布衣伟人—— 怀念卢作孚》《吴宓:最后的背影》《褒谷口之祭》《寻访仙人关》《秋风江上》《名门之后》《大唐:动乱年代的普通士庶》《跌宕的意象:唐宋诗中的关中与秦岭》等文化散文。这些散文或是在读史研史中的感悟,或是崇敬古典、怀念先贤之作,或者是在历史地理田野考察中触景生情。另一类则是个人经历中的回忆碎片,其中主要是童年与大学时代的一些人生片断。虽然多为凡人拾贝,但完全遵从纪实原则,从个人经历角度折射了我们所经历的社会变迁,带有自述的“口述史”性质。上述或许就是这部散文随笔的价值所在吧。
    近年来承蒙朋友们厚爱,大家都建议我将这些散文随笔结集出版。但对出版诗文集子我一直很踌躇。一是文学创作毕竟只是业余为之;二是积累的篇章多已佚失,余下的满意者不多,因此又放置了很久。但想想自己的文学之梦始终未曾真正放弃,寻寻觅觅、若即若离相伴四十载,也应该有个集子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纪念。于是,在春节期间将能够找到的若干篇什重新阅读、修订,几经取舍,终于选定入选的文章,形成一部以历史文化思考为主,兼及人生回忆的散文随笔文集。原稿中本来还有若干诗歌(都是历经多年而幸运地保存下来的“精品”),但考虑到新旧诗体兼有,诗文混合,与散文随笔混在一起有些不伦不类,因而这次就忍痛割爱了,俟日后有机会再单独结集出版。
    感谢西南交大出版社资深编辑黄庆斌先生,自几年前在达州巴文化学术研讨会结识以来,他就一直对我关注、鼓励有加,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部散文随笔的结集与出版。本书的责任编辑郭发仔先生为拙著原稿校核文字,付出了大量心血,纠正了不少错误,在此特表谢忱。同时也感谢多年来一直关心、帮助我的同道师友及其家人。时正炎夏,金秋即将来临,就以此小书作为金色秋天里献给自己、也献给师友亲朋的一份吉祥小礼物罢。
    是为序。

    马 强              
    2020年7月31日于西南大学荟文楼
    ...查看更多
  1. 出版社团购咨询电话:028-87600564 胡老师
  1. 001  | 走进巴山夜雨
    010  | 致敬古典
    017  | 布衣伟人
    —— 纪念卢作孚先生
    024  | 吴宓,最后的背影
    030  | 寻访仙人关
    —— 赴徽县参加吴玠吴璘暨仙人关战役研讨会侧记
    038  | 褒谷口之祭
    —— 纪念褒谷石门石刻淹没五十周年
    046  | 永远的嘉陵江
    060  | 秋风江上
    085  | 蜀人捕猴杂感
    088  | 巴人与战争
    094  | 地理意象的跌宕:唐宋诗中的关中与秦岭
    112  | 唐风宋韵中的巴蜀
    121  | 名门之后
    135  | 苏东坡的地理情怀
    144  | 陆游:奔走在巴山蜀水间
    158  | 诗魂长留巴蜀间
    —— 苏轼、陆游两代诗人的巴蜀地理情结
    169  | 东坡故里纪行
    176  | 大唐动乱年代的士庶命运
    —— 读唐人墓志札记
    197  | 行吟于绝壁栈云之上
    —— 汇编元明时期的蜀道诗随感
    209  | 湑水河边的童谣
    213  | 遥远的村小岁月
    218  | 田坝中的小学
    226  | 1974,难忘的村中一年
    234  | 外  爷
    242  | 转学汉中
    248  | 最后的高中时代
    —— 纪念参加高考四十周年
    257  | 在赴西安的列车上
    260  | 初至西安
    263  | 走进我的大学
    267  | 寻梦文学
    274  | 参加“西安事变”
    276  | 秦岭边的古刹一夜
    281  | 初为人师:我的三年“青椒”岁月
    287  |《太阳与人》:一段文学青年的往事
    292  | 追忆:大学时代的老师们
    301  |《勘探队员之歌》:跨越时空的眷恋
    ...查看更多
  2. 马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蜀道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历史地理学、中古出土石刻文献、三国唐宋史、史学史及其史学理论(历史美学)

评论

0/500